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1996年3月-2000年6月,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患者56例。采用抽取自身红骨髓,在X线透视下用一枚骨穿针刺入骨不连部位注射,术后加压包扎并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每月1次,共需2-3次。结果 56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4个月-4年2个月,平均2.8年。骨折愈合53例。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有大量边疆骨痂形成,未愈合3例。结论 自体骨髓移植在骨不连部位有成骨作用,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皮骨钻孔加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14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对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F自1991年7月~1995年4月采用经皮骨钻孔加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这1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例中男11例,女S例;年龄22~65岁。开放性骨折IO例,均I期清创后内固定,闭合骨折4例,l周内切开复位内固定。部位;股骨中下1/3骨折2例,胜骨中下1/S骨折6例,胜骨下段2例,肽骨中段3例,挠骨中上段1例。术后时间:4~8个月12例,9--11个月2例。治疗方法选用骨折侧骼骨做供区、受、供区皮肤消毒、铺巾。首先在X线荧光屏监控下找准骨折部位,局…  相似文献   

3.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尽管骨不连的治疗出现了很多新技术,但骨不连的治疗仍然是骨科界的一大难题,也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在所有治疗方法中,大致可以分为有创干预技术(植骨或骨替代物、骨搬移术等)和无创干预技术(超声、电磁脉冲、体外高频振动波等),而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则是一种微创的技术.1986年connelly [1]首先报告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成功的病例.1999年梁雨田等 [2]在完成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31例骨不连,26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与开放植骨术愈合时间几乎相同,从而奠定了该技术在我国骨不连治疗的应用地位.本文就其应用现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朱建民,金宗达100年前人们就知道,自体骨髓移植具有成骨作用。临床上自体骨髓移植早被成功地用于骨缺损和骨不连的修复。本文就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的研究综述如下。实验研究早在1896年,Goundel ̄[1...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是创伤骨科的常见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确切,我院自1994年10月~1998年2月,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方法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患者21例,经随访观察均达到骨性愈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6~62岁,平均26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例,尺、桡骨双骨折4例,股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6例,内踝骨折2例,原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骨折7例。原始治疗方法:钢板内固定7例,骨外固定架固定4例,髓内针内固定6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例。受伤至骨髓移植时间:4~10个月,平均5.5个月。2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经皮注射移植治疗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应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22例。方法:3例肱骨、3例尺桡骨、2例股骨、13例胫骨,均为创伤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1例右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术后再骨折;年龄10—67岁,平均30岁;骨折后至接受骨髓移植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患者取俯卧位,从髂骨后翼穿刺,缓侵抽取骨髓液3—5ml,每个穿刺点间隔2cm,总量40—120ml,平均7ml;经皮注入到X线定位的骨折处。术后石膏固定4—12周,定期摄片检查。结果:2例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在术后2—9个月骨愈合,平均6个月;逐渐负重和恢复肢体活动。1例先天性胚骨假关节失败,再次手术。结论:自体骨鹤移植治疗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有效;该方法创伤小、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对39例骨不连患者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手术,结果37例术后2~4个月愈合,2例未愈。所有患者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提出通过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健康教育和定期访视解决患者护理问题,督促患者做好术后制动、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9例骨不连患者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手术,结果37例术后2~4个月愈合,2例未愈.所有患者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提出通过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健康教育和定期访视解决患者护理问题,督促患者做好术后制动、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幸永明,任金培,王人富,林青友,唐守键,季林美临床上骨不连的传统治疗方法是自体骨移植。1990年,我们设计了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8~60岁,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及电刺激治疗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自体骨髓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32例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X线片显示29例骨痂生长良好,6个月后X线片显示30例骨性愈合,治愈率为93.75%。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联合电刺激是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11例骨折不愈合、4例延迟愈合患者,在C臂X线机透视下将所取自体红骨髓注射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部位。定期摄X线片复查。结果 12例获得愈合,愈合时间3~11个月。3例未愈合,未见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 自体骨髓移植,是临床上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溃疡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9月,在采用大隐静脉剥脱术基础上,对17例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组),并与同期未采用细胞移植治疗的10例患者(对照组)比较疗效。移植组:男9例,女8例;年龄(33.3±6.1)岁。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慢性溃疡11例,单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慢性溃疡6例。溃疡面积(4.39±2.46)cm2。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男4例,女6例;年龄(39.2±10.3)岁。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慢性溃疡7例,单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慢性溃疡3例。溃疡面积(5.51±2.63)cm2。病程3个月~2年。两组按照临床病因解剖病理学分级(CEAP)均为C6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观察术后溃疡愈合情况;移植组于术前及术后3 d分别切取溃疡面肉芽组织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移植组患者溃疡愈合较快,其中15例愈合,1例好转,1例未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22 d,四分位数间距为15 d;对照组溃疡愈合缓慢,其中7例愈合,3例未愈合,中位愈合时间57.5 d,四分位数间距为40 d。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001 4,P=0.002 7)。移植组HE染色显示,细胞移植后溃疡肉芽组织有丰富毛细血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移植后MVD为(32.1±12.8)个,较移植前(22.1±6.7)个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0,P=0.008);移植后VEGF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05%±5.10%,较移植前(6.13%±4.20%)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68)。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促进下肢慢性静脉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加速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32.5岁。骨缺损部位:胫骨7例,股骨2例,肱骨4例。采用自体红骨髓注射至骨折断端治疗,自体红骨髓经皮注射每2周1次,共5次,每月复查肢体正侧位X线片。结果:13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13例骨缺损完全修复,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红骨髓注射创伤小,疗效明确,并能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技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来本院诊治的四肢粉碎性骨折术后骨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B组),分别行自体髂骨植骨和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缺损。术后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的发生及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优良率。结果两组均行6~12个月随访,平均(9.14±1.36)月,所有患者植骨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热等并发症。A组15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9.36±2.54)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67±1.52)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5%;B组18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2.19±1.52)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61±1.13)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6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B组骨缺损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结论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较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更能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更加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更高,骨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严重骨髓抑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并发严重骨髓抑制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因终末期肝病进行肝脏移植,术后应用标准的免疫抑制剂方案:FK506 骁悉 激素,术后2周常规静脉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1.0×109/L)发生于术后19~78d,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伴有或不伴有皮疹、消化道症状、感染以致发生严重的败血症。5例肝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是正常的。所有病例均死于严重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术后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反应、药物毒性及严重感染有关,其发生率及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肝移植术后严重骨髓抑制一旦发生,预后极差,应根据可能的诱发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膜引导性骨再生与骨诱导再生的理论,将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为临床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的方法对17例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男10例,女7例;年龄7~52岁,平均32岁;胫骨10例,桡骨5例,锁骨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7~36个月,平均12个月。入院前已手术1次者10例,2次者5例,3次者2例。骨不连部位均位于骨干,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好。X线片显示增生性骨不连11例,萎缩性骨不连6例。均拆除原有内固定物,重新用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并用自体深筋膜密闭缝合骨折端,内注入自体红骨髓。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1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周。术后根据骨折愈合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优14例,良2例,差1例。结论: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短,适合于骨不连位于骨干,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自体红骨髓植入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18例、骨折不愈合5例患者,将自体红骨髓植入至骨折断端,定期摄X线片复查.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未见骨折畸形愈合、异位骨化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皮自体红骨髓植入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是一种有效、安全、简易、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局部肌瓣转移和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局部转移肌瓣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胫骨骨折不连接的效果。方法对15例伤后10~42个月,平均22个月仍不连接的胫骨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髂骨植骨和局部转移肌瓣覆盖,术后12~15d局部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结果随访表明所有病例骨折均得到连接,术后3~11个月(平均4.8个月)愈合,除2例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小块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创口均一期愈合,没有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结论在稳固内固定和植骨以外,局部转移肌瓣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in comparison with buffy coat of autologous blood for rapid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in rabbit model. Three square full-thickness skin excisional wounds were created in 15 selected experimental animals (rabbit)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 The wound was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 cells in plasma (group 1), buffy coat of blood in plasma (group 2) and autologous plasma as control (group 3). Wounds were observed for 30 days for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biochemical, histomorphological and 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In this study, granulation tissue appeared significantly lesser in wounds of group 3 animals followed by group 2 and 1 animals. Neovascularisation,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denser, thicker and better arranged collagen fibres, reticulin fibres and elastin fibres formation was more in group 1 as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nucleated cells into the wound margins resulted in early and significantly faster rate of complete healing as compared with buffy coat of autologous blood and autologous plasma (control). This approach may be beneficial in various surface wounds that heal at a slower rate and recommended for healing of various complicated wound in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