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苍白球震颤细胞的电活动与帕金森性震颤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特征性震颤与内苍白球(GPi)神经元电活动的关系,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 10例PD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神经元和肢体震颤的生物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震颤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在GPi共记录到了112个神经元,有57个(51%)震颤细胞,且主要分布在视束上方4-6mm,其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一致(4-6Hz),R^2=0.71(P<0.01)。毁损震颤细胞导致震颤症状的消失。结论 震颤型PD患者的GPi存在电活动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的震颤细胞,该细胞的发现和定位,对于指导手术毁损的部位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及其邻近结构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准确定位。方法 30例PD患者在行STN电极埋植(8例)或毁损术(22例)时,应用微电极和EMG记录技术,采集STN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胞外电活动和肢体的EMG活动。分析其电活动的特点。结果 在31个记录针道中,共记录到388个STN神经元,其中14%呈紧张性放电,28%呈规律性簇状放电,58%呈不规则或簇状放电。放电频率20~50Hz,平均42.2±11.6Hz。确认震颤细胞,节律为3.8~6Hz,与肢体震颤密切相关(r=0.63,P<0.01)。多数(82%)震颤细胞位于STN中上部分。黑质神经元呈均匀的紧张性放电,放电频率72.5±17.9Hz。结论 STN及其邻近结构存在特征性的电活动,微电极记录技术为STN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人GPi、Vim及STN的电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 (GPi) ,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及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 54例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 ,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 PD病人的丘脑内和基底节不同结构部位的电活动频率、幅度、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均有显著差异 ;Vim中可记录到与震颤同步的高频放电 ,GPi、STN可记录到一致稳定的放电活动。结论 利用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特性 ,可以为立体定向治疗PD手术中的精确定位 ,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人GPi、Vim及STN的电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外侧中间核(Vim)及丘脑底核(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54例PD手术中,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PD病人的丘脑内和基底节不同结构部位怕电话动频率,幅度,放电 背景噪声均有显著差异,Vim中可记录到与震颤同步的高频放电,GPi,STN可记录到一致稳定的放电活动。结论:利用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特性,可以为立体定向治疗PD手术中的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Vop/Vim)神经元振荡活动与PD症状的关系.方法 23例PD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时应用微电极和肌电记录技术采集细胞和肢体电活动.单细胞和峰间隔分析鉴别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与症状的关系.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14个振荡活动神经元中78%伴有震颤节律,并与肢体震颤相关;22%伴有β节律.发现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im,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op (P <0.05).结论 Vim是改善震颤的最佳靶点.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与僵直、运动不相关,提示Vop可以改善PD僵直和迟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症状与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电活动的关系.方法22例实施立体定向苍白球切开术治疗原发性PD患者,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和肌电记录技术,对内苍白球神经元细胞外电信号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进行记录.数据分析包括放电频率,幅度,间期及时程;t检验用来比较GPie和GPii神经元电活动特点.结果在22个针道记录到的428个苍白球神经元簇中,有149个(34%)GPie神经元簇,288个(66%)GPie神经元簇.GPie神经元紧张型自发放电的平均频率是36±16.3Hz;而GPii神经元紧张型自发放电的平均频率是101±34Hz,两组神经元紧张性放电频率的比较显示明显的差异(t检验,P<0.005).另外,苍白球边界细胞放电频率平均为11±3.7Hz.结论苍白球内侧部(GPii)神经元紧张性活动的过度活跃,与原发性PD症状的发生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僵直迟缓症状的神经元电活动特点。方法 25例僵直迟缓为主征的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应用单细胞分析方法,峰间隔分析方法分析神经元放电的频率和形式,应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神经元放电周期节律。结果分析了180个信号稳定的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40.6±22.3)Hz;有35.6%(n=64)神经元有周期节律性放电,放电周期节律在β节律内。结论β节律的神经元周期节律性电活动可能和PD僵直迟缓症状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25例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手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的电活动资料,分析单细胞的电活动。结果共记录并甄别出258个神经元,44%的神经元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相关(R=0.78),确认为震颤细胞,且多数位于Vim(n=75);11%的神经元放电对肢体运动有反应,确认为运动相关细胞。结论VL中的细胞电活动有明确的特点,特别是Vim存在着大量的震颤细胞,为手术靶点的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与帕金森性震颤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电极记录和肌电记录技术。对19例帕金森性震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Vim切开术的同时,对Vim的神经元电信号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进行记录。电信号的采集和放大器用四通道微电极放大器系统及PolyView软件,采样频率为7.5kHz。电极阻抗在0.1至0.5MΩ,数据分析包括:神经元放电频率,幅度,放电间期,神经元和肌电活动的相关性。结果:在19个针道记录到189个神经元簇,其中簇辨电活动与肢体姿势性震颤一致的有78个,占41%,这78个VL神经元放电活动与肢体震颤(4-6Hz)的相关系数为R^2=0.68。单细胞分析表明78个震颤细胞群放电频率在6-16Hz,平均放电频率8Hz(n=78)。另外101VL神经元族(59%)紧张型放电在6-35Hz之间,其中19个Vim神经元(19)与运动刺激相关,而16个Vc神经元(16%)与触觉相关,结论:VL核团作为皮层-丘脑-基底节环路的重要中继站,接受来自基底节的输入,参与了原发性帕金森震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原发性震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丘脑腹外则Vim核中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电活动的规律,总结丘脑毁损术治疗原性震颤(E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ET患者行单侧微电极导向的丘脑毁损术。采用FAHN的临床震颤评分法对其中11例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结果:Vim核中神经细胞的簇状电活动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有肯定的一致性,毁损这些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后,所有ET患者手术对侧肢体的震颤完全消失;震颤的整体改善率52%,特殊动作和功能改善54%,功能残疾改善率77%,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其中40例患者的震颤症状密切相关,毁损这些细胞能完全永久性地消除震颤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在模型猴单侧大脑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偏侧PD模型,随后在立体定向技术下参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将记录的玻璃微电极和刺激电极分别插入苍白球内侧部(Gpi)和STN内,通过单细胞胞外记录法记录并分析神经元刺激前和刺激时的放电改变情况. 结果 PD猴未注药侧GPi神经元自发放电较规则,放电频率为(44.38±13.66)锋电位/s;注药侧GPi神经元放电频率为(50.57±15.53)锋电位/s,较未注药侧稍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过程中GPi神经元存在4种反应:部分抑制、完全抑制、兴奋和无变化,多数神经元表现为受到抑制,注药侧更为明显,平均抑制率为56.29%±29.66%,高于未注药侧的36.03%±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深部电刺激术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高频刺激对STN神经元异常兴奋性的调控,改变相关的联系核团如GPi或黑质网状部(SNr)的异常功能状态,最终使基底节运动环路正常控制功能重新恢复,进而改善PD症状.  相似文献   

14.
书写痉挛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细胞电活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书写痉挛(WC)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VL)细胞电活动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10例WC患者在行立体定向VL毁损术的同时,应用微电极和肌电记录技术采集VL细胞和手术对侧肢体肌电活动.分析不同细胞的放电模式和平均自发放电频率(MSFR),并探讨VL细胞放电活动与肢体肌电的关系.结果 在10个针道中共甄别出85个VL神经元,61.2%的神经元呈不规则放电活动,MSFR为(20.3±14.9)Hz,变异系数(CV)为1.38±0.40;38.8%的神经元为紧张性放电活动,MSFR为(44.4±21.5)Hz,CV为0.84±0.11.功率谱相关性分析发现VL细胞放电活动的改变与WC相关(P<0.05,n=12).结论 VL参与WC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猴模型丘脑底核(STN)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颈内动脉注射MPTP建立PD猴模型。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造模"前后猴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STN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电生理记录显示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在生理状态下为2.03±1.12Hz;在病理状态下为9.58±0.85 Hz(P<0.01)。在生理状态下有20个(20/35,57.14%)神经元呈现簇发放电,有15个(15/35,42.86%)神经元呈现连续放电;在PD病理状态下有10个(10/12,85.71%)神经元呈现簇发放电,有2个(2/12,14.29%)神经元呈现连续放电(P<0.05)。生理状态下STN神经元的ISI序列散在分布于30~980ms之间;在PD病理状态下当STN神经元呈连续放电时,ISI分布于50~360ms之间,在150ms以下有一个分布密集条带,当STN神经元呈簇发放电时,ISI分布于30~470ms之间,在40ms以下有一个分布密集条带。结论PD猴模型STN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其放电模式也有明显变化,簇状放电模式比例增大,ISI序列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和丘脑底核(STN)作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靶点,对震颤改善的差异。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双侧DBS术的56例PD患者,按照手术靶点的不同随机分为STN组和GPi组。其中STN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 3±10. 7)岁; GPi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 3±7. 2)岁。采用国际通用的UPDRS评分表中的震颤评分项目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震颤进行评分。结果 STN和GPi组术后开机未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P=0. 001)。而两组间震颤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术前比较,STN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GPi组与术前开期比较,术后开期服药状态下的震颤评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改善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BS是治疗PD震颤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无论靶点是STN或GPi。STN和GPi作为治疗PD的靶点,在改善震颤程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微电极导向下单侧丘脑毁损术治疗的55例ET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肢体震颤、生活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对并发症、症状复发及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对侧肢体震颤完全消失47例,遗留有轻微震颤8例,头颈、躯干部震颤及声音震颤有所改善,同侧肢体震颤无缓解,震颤的整体改善率54.1%,术后复发3例,同侧二次手术后震颤完全控制。长期随访疗效稳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过性并发症15例,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单侧Vim核毁损术治疗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微电极引导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障,症状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与靶点定位不准及毁损灶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海人酸模型癫痫大鼠STN核,观察STN核以及SNr(黑质网状部)神经元细胞在刺激后放电频率的变化,研究电刺激STN对STN内神经元和SNr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探讨STN-DBS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10只癫痫大鼠为实验组,另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参照大鼠立体定向图谱,将记录的玻璃微电极和刺激电极分别插入STN、SNr核团内,刺激频率分为三组,分别为30 Hz、130 Hz、260 Hz。通过单神经元放电细胞外记录方法分别于高频刺激前后记录脑内核团神经元放电情况,分析神经元在STN-HFS刺激前和刺激时放电改变情况。结果正常大鼠的STN及SNr神经元放电与癫痫模型大鼠相比,两者放电频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放电模式的分析发现两者也无明显差异(P>0.05)。癫痫大鼠的STN及SNr神经元在30 Hz的刺激过程中放电频率多数没有明显变化。随着放电频率的增加两种神经元在电刺激后多数神经元放电明显受到抑制。在130 Hz和260 Hz组,受抑制的神经元较30 Hz组明显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高频电刺激STN明显抑制了STN和SNr神经元的兴奋性,其效果与频率是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定位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中分别应用运动电刺激和光反射电刺激检测方法,确定手术靶点位置,而后施行热频毁损术。手术后1年根据UPDRS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后2周~3个月行MR检查比较手术前影像学定位与实际毁损靶点的偏差范围。结果 在手术中,微电极可在苍白球外侧和苍白球内侧记录到特征性的神经元电活动,有效确定靶点。手术前MRI解剖定位实际毁损靶点偏差<3mm,手术后1年UPDRS评分下降32.10%(P<0.01),症状改善程度依次为对侧肢体异动症(95%)、僵硬(72%)、震颤(72%)、运动迟缓及行走姿势(54%)。结论 微电极记录能有效地反映苍白球内侧的电生理学特征,提供细胞水平的“功能定位”。“有效针道”可以应用于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从而提高治疗靶点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