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氯胺酮诱发严重支气管痉挛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男,2岁,体重12kg。因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急诊入院。术前用5%水合氯醛0.5mg/kg灌肠,1mg/kg氯丙嗪肌注,待患儿熟睡后手法复位未成功,1小时后拟在全麻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入手术室患儿熟睡,但能唤醒,以氯胺酮6mg/kg肌注,5分钟后以0.1%氯胺酮维持麻醉并缓慢静注氯胺酮15mg。静注完毕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并出现三凹征,双肺布满哮呜音,SPO280%。  相似文献   

2.
3.
麻醉后发生严重支气管痉挛是十分凶险的并发症 ,发作突然 ,易导致严重的缺氧和CO2 蓄积 ,若抢救不及时 ,常发生意外。我院发生 3例 ,均抢救成功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女 ,34岁 ,因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行脾切除术。术前阿托品0 5mg、鲁米拉 0 1g诱导 ;气管内全麻用 2 5 %硫喷妥钠 1 2ml、司可林 80mg,诱导、置管顺利 ;全麻维持用 1 6 %普鲁卡因 50 0ml加杜冷丁1 0 0mg,司可林 40 0mg。麻醉进行 2 0分钟后病人颜面、颈部、胸部发生大片荨麻疹 ,呼吸道阻力明显增加 ,双肺布满哮鸣音。立即静注氨茶碱 2 50mg,地塞米松 1 0mg,异丙…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痉挛是围术期极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1],但在全麻诱导期出现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实属罕见。我院在2014年8月收治1例子宫肌瘤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诱导期出现严重的支气管痉挛。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ASAⅡ级,体重80kg,身高152cm。诊断为子宫肌瘤,拟在全麻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前询问病史近期无感冒,咳嗽,无哮喘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高血压,糖  相似文献   

5.
6.
7.
运动性支气管痉挛右江民族医学院内科教研室许杰(百色533000)早在60年代初,第一次发现有的患者在运动的早期,呼吸功能出现瞬间的改善,而随着运动的停止,呼吸功能明显地降低,表现为运动性喘息的特征。到70年代,当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开发应用后,运动性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期支气管痉挛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1-2006年6月期间在麻醉恢复期发生支气管痉挛的6例病人的处理方法。结果全组病例均能够早期确诊,经应用氨茶碱、地塞米松、氯胺酮、异丙酚并手控辅助呼吸后支气管痉挛均能缓解。结论麻醉恢复期特别是浅麻醉状态下易发生支气管痉挛,只要能早诊断、早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麻醉诱发支气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顺利进行的体外循环的管理要素。方法 选用优质氧合器等体外循环材料 ,体外循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 8.0~ 10 .6kPa ,采用顺灌注晶体停跳液 (加入山莨宕碱 )等心肌保护措施 ,体外循环中监测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体外循环在各种条件满意时才停止。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73 .4± 6 2 .4)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 (10 5 .5± 42 .5 )min。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 ,体外循环需保持平稳灌注压 ,采用各种有效方法保护心肌 ,停机时间应恰当 ,体外循环设备及辅助循环设备均需充分  相似文献   

12.
乐涵波  张永奎  张斌杰 《浙江医学》2005,27(2):84-86,8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PB)中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8例心脏手术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20例)在转流前静脉注入、预充液及转流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各30万单位;对照组(18例)同时加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在全身肝素化前、肝素化后10min、转流30min、转流结束肝素中和后10min及术后24h分别检测两组病人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CD42a、CD61、CD62P)阳性表达量和平均荧光强度(MFI)的变化.结果肝素化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肝素化后10min乌司他丁组CD62p阳性表达量和MF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转流30min和转流结束肝素中和后10min乌司他丁组PLT、PAGM及CD41a、CD42a、CD61、CD62p的MFI和CD62p阳性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或<0.01);术后24h乌司他丁组PLT、PAGM及CD42a、CD61、CD62p的MFI和CD62p阳性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或<0.01).对照组术后24h与肝素化前比较,PLT、PAGM及CD42a、CD61、CD62p的MFI和CD62p阳性表达量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或<0.01);乌司他丁组术后24h与肝素化前比较,只有PAGM及CD62p阳性表达量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CPB术中可以起到保护血小板、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连续性超滤减轻体外循环肺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超滤技术的应用对防止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实验组在体外循环中联合采用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观察患儿的肺功能指标、血液浓缩指标和血浆中炎症介质浓度。结果实验组体外循环后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均改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白介素(IL)-6和血栓素B2(TXB2)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皮素(ET-1)血浆浓度降低不明显。结论 体外循环联合采用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可有效地浓缩血液并排除部分炎症介质,减轻肺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期间低体重患儿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体重患儿体外循环(CPB)各时段血浆乳酸的变化。方法将23例患儿分为2组,A组体重<10kg 12例,B组体重>10kg(10~27kg)11例。在CPB前,主动脉阻断后,停CPB前,分别采血样检测血浆乳酸浓度。结果AB两组在主动脉阻断后血浆乳酸浓度分别为(4.6±1.2)mmol/L、(3.8±1.1)mmol/L,较CPB前明显升高,P<0.05,AB两组停CPB前乳酸水平分别为(4.1±1.3)mmol/L、(2.9±1.3)mmol/L,A组较B组为高,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至停CPB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转前水平,而A组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低体重儿在CPB中无氧代谢更旺盛,清除乳酸能力较弱,术中血浆乳酸检测有助于判断组织氧平衡情况。  相似文献   

15.
赵卫兵  李军 《海南医学》2013,24(12):1737-1739
目的观察去氨加压素(DDAVP)对心脏病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凝血功能以及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17例行各类心脏手术需行体外循环患者进行临床分组观察,观察组109例手术过程中使用DDAVP,对照组108例未使用DDAVP。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并对术后24h内出血量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在用药后1hAPTT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PT、FIB水平在手术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出血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DDAVP能够有效改善体外循环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6.
持续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不应用超滤;实验组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持续超滤,观察患儿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血浆浓度、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浓度、肺功能及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外循环后IL-6、TNF血浆浓度明显降低,HCT和血白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肺功能损害减轻,术后恢复时间缩短(P均<0.05)。 结论  体外循环采用持续超滤,可有效排除部分炎症介质,浓缩血液,减轻肺水肿和肺损伤,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及停跳手术对肝脏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检测50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及50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6个时点的ALT、AST、AST/ALT、白蛋白、直接胆红素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ALT、AST、AST/ALT均升高,不停跳手术患者的恢复较快.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对肝脏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的新型无血预充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为进行中长期研究体外循环对机体各器官的影响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选用7只成年SD大鼠,七氟烷诱导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维持麻醉。左侧股动脉22G套管针穿刺监测血压,鼠尾动脉置入20G套管针为动脉端灌注,经颈静脉置入自制多孔静脉引流管为静脉引流,转流90min后停机,监测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数值。结果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数值满意,7只大鼠停机后生命体征稳定。结论成功建立新型无血预充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麻醉深度和转流流量和温度均可精确控制,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性、以及慢性长期实验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彧  徐东  陈生龙  万峰 《北京医学》2003,25(3):191-19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与技术方法。方法 分析术前预计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34例 ,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 10例 (2 .3% )。中转原因包括 :顽固性心律失常 2例 ,搬动心脏时顽固低血压 2例 ,右冠急性阻塞缺血引起心率下降和血压降低 2例 ,心脏明显扩大而难以完全再血管化 2例 ,因完成的血管桥不通畅在体外循环下重新吻合 2例。结果 中转体外循环后 9例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 ,1例在低温室颤下完成手术 ,体外循环时间为 (131.5± 4 0 .1)min。远端吻合口数目平均为 (3.5± 1.0 )个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6例。本组无住院死亡者。术后室颤 1例 ,除颤成功 ;房颤 2例 ,药物治疗好转。随访术后 6个月突发心律失常死亡 1例 ,考虑为晚期缺血性心肌病。结论 OPCAB手术存在中转体外循环的可能性。随着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操作经验的积累 ,可减少中转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增加OPCA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IPC组。后两组山羊均阻断升主动脉(ACC)60 min,再恢复血流灌注90 min;IPC组在ACC前先行3轮IPC(ACC 5 min,恢复血流灌注5 min)。应用原位末端探针标记(TUNEL)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Annexin-V/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结果恢复血流灌注90 min后TUNEL染色法检测结果:sham组未见阳性染色细胞,I/R组见较多量阳性染色细胞,IPC组阳性染色细胞数目相对较少;IPC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0.957±0.541)%,明显低于I/R组的(2.532±0.650)%(P< 0.01)。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结果:恢复血流灌注90 min时,sham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分别为0和(1.476±0.552)%,IPC组分别为(0.972±0.365)%和(3.312±0.513)%,I/R组分别为(3.512±0.426)%和(7.534±0.594)%;I/R组和IPC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显著高于sham组(P值均< 0.05),IPC组均显著低于I/R组(P值均<0.05)。结论IPC可减少再灌注性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发挥良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