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心脏手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液。方法 以2000年40例患者为对照,2003年43例患者为实验对象。结果 术后心包、纵隔引流液由2000年的平均431ml减少到2003年的平均205ml。结论 采用综合止血方法可减少心脏术后引流液,从而减少异体输血及输血后肝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3.
4.
5.
6.
连续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连续 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6月 ,连续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98例 ,术中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 ,灌注流量 6 0~ 80ml/kg·min ,维持灌注压 6 0~ 90mmHg ,心肌保护采用 4∶1含氧晶血灌注 ,以低压顺灌为主 ,主动脉瓣置换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采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 ,部分采用温一冷一温灌注和逆灌。鼻咽温复至 37℃ ,生命体征平稳停机。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4 2~ 16 7min ,平均 93min ,辅助 /阻主时间比平均为 0 .3,开放升主动脉自动复跳率90 % ,无 1例早期死亡 ,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降低与体外循环管理密不可分 ,术中体外循环应注意转流平稳 ,组织灌注良好 ,尽量缩短转流时间 ,并严密监测电解质 ,由其是对心肌的认识和保护与处理要有正确、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3 1例均采用无血预充 ,预充液以乳酸林格液为主 ,平均预充 110 0ml ,加入血定安 10 0 0ml,稀释后血球压积为 2 0 %~ 2 5 %。肝素用量为体内 4mg/kg ,机器内为 10 0ml液体加 2mg。转流前静脉输入抑肽酶 3 0 0万KIU ,转流中机器加入 2 0 0万KIU。转子采用中低温 ,鼻咽温为 2 8~ 3 0℃ ,流量为 2 0~ 2 6L/m2 .min-1,平均动脉压 (MAP)维持在 60~ 80mmHg( 8~ 10 7kPa)。 3 1例均采用 4~ 8℃冷氧合血停跳液 (晶血比 1∶4) ,由人工心肺机从主动脉根部灌注 ,其中 12例将主动脉切开 ,从左、右冠状动脉直接灌注。首次灌注量15~ 2 0ml/kg ,以后按 3 0min灌注一次。停机后以 1 5∶1静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转后机血泵入干净盐水瓶中回输。结果 :本组 3 1例 ,心肺转流时间为 80~ 3 0 8min ,平均 10 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15 8min ,平均 95min。心脏自动复跳 2 6例 ,电击复跳 5例 ,全组死亡 2例 ,均与体外循环无关。结论 :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尽可能选择膜肺 ,减少并发症 ;②强调综合性心肌保护方法 ;③加强血液保护 ;④注意维持酸硷平衡和电解质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21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进行总结,全部病例均顺利脱机,术后死亡7例(3.2%),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主动脉根部出血2例,术后感染1例.认为术中充分的组织灌注、有效的心肌保护及血液保护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关键,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42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接受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Ⅲ级190例,Ⅳ级37例;心胸比例0.6~0.7者138例,0.5~0.6者55例,≥0.7者49例;合并心房颤动185例,合并糖尿病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行二尖瓣置换146例,其中三尖瓣成形36例;主动脉置换术2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置换49例;再次瓣膜置换25例。术后病人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死亡10例,死亡率为4%(10/242),术后心率过缓3例,并发呼吸道感染10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肾功能不全3例。术后随访190例,死亡5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75例,Ⅲ级10例。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施行生物瓣膜置换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行,尤其适用于重症瓣膜病变及巨大心脏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辅助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我院自2002年11月~2004年12月共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52例,现将CPB管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43~71岁,平均58.7岁,体重38~69 kg,平均55.3 kg,联合瓣膜病变8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余为二尖瓣病变。其中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次换瓣5例,曾发生过脑梗死7例。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其中Ⅲ级45例,占87%,Ⅳ级7例,占13%,心胸比0.58~0.81,合并左房血栓27例,术前肝肾功能异常者21例。2.CPB方法采用Jos… 相似文献
11.
改良超滤对瓣膜置换围术期心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各时段炎性因子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探讨超滤技术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双瓣膜置换术(DVR)的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超滤组(MUF),Ⅱ组为对照组。分别在ECC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 m in(T2)、ECC结束时即刻或MUF开始即刻(T3)、ECC结束后15 m in或MUF结束即刻(T4)、ECC结束后30 m in(T5)、ECC结束后2 h(T6)、ECC结束后8 h(T7)、ECC结束后24 h(T8)取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内皮素(ET)-1的浓度,并在相应时间点监测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浆中IL-6、IL-8、ET-1的含量在ECC开始后迅速升高,MUF组与对照组之间IL-6、IL-8、ET-1的血浆含量在ECC后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MUF组超滤前后CO、C I、MAP、LVSW I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停ECC时与ECC结束后15 m in相比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MUF组超滤后与对照组停ECC 15 m in时相比C I、LVSW I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UF组ECC后各时间点肺功能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UF可迅速滤出体内多余水分,浓缩血液,并可滤出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减轻手术及ECC引起的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了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自1996年8月至2008年3月间施行的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6℃-30℃),中高流量[2.4~3.01/(min·m^2)]灌注。心肌保护采用4℃冷晶体停搏液或7℃~10℃ 4:1稀释血停搏液顺灌或持续逆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AVR)、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DVR)均采用冠状静脉窦逆灌。结果本组CPB总时间99~2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141min,16例均顺利脱离CPB。14例痊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颅内出血。结论良好的设备、控制胶/晶比值、积极应用超滤器、加强ACT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以及注重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改良超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MUF)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二尖瓣膜置换术的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改良超滤组在体外循环后应用改良超滤,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T2)、术后6h(T3)、术后12h(T4)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吸气平台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氧合指数(OI),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气道阻力,记录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气道阻力、P(A-a)O2、OI都有明显变化,但是改良超滤组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在T3、T4时间改良超滤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气道阻力和P(A-a)O2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改良超滤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呼吸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体外循环 (CPB)对心瓣膜置换患者心房肌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表达的影响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了 CPB前后 1 0例患者心房肌细胞内三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同功异构酶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房肌神经型 NOS表达增加 (P<0 .0 5 )、内皮型 NOS表达减少(P<0 .0 5 ) ,而诱导型 NOS表达的改变不明显 (P>0 .5 )。提示内皮型表达减少可能与 CPB期间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及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心脏停跳和不停跳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脏停跳(AH)和不停跳(BH)瓣膜置换术(VR)体外循环(CPB)管理技术的特点。方法 观察201例VR患者,其中AH90例,BH111例。比较两组在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两组相比,BH组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较短,使用库血倒数和库血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用量、术中失血量等较少(P〈0.05);术后血管扩张剂使用率较高(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在CPB管理方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病因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体外循环(CPB)装置和心肌保护措施的不断改进,患者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心脏瓣膜术后肺部并发症主要有气胸、胸膜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肺出血及肺栓塞、灌注肺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肺部并发症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浆游离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 采用柱前衍生化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 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 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与术前比较 ,体外循环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其中以部分生糖氨基酸 (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组氨酸 )和支链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最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可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应为这些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围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研究左-卡尼汀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例体外循环下的心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例,治疗组在体外循环的预充液中加进左-卡尼汀2g,余和对照组的预充成分一样,观察停机时、停机后6h、停机后24h的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术中的自动复跳率的情况,并在中心静脉中采血测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所得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在停机时、停机后6h、停机后24h明显低于对照组,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多巴胺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左-卡尼汀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研究左-卡尼汀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例体外循环下的心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例,治疗组在体外循环的预充液中加进左-卡尼汀2g,余和对照组的预充成分一样,观察停机时、停机后6h、停机后24h的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术中的自动复跳率的情况,并在中心静脉中采血测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所得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在停机时、停机后6h、停机后24h明显低于对照组,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多巴胺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左-卡尼汀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期间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白细胞β2粘合素及血浆sICAM-1、sE-selecti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体外循环期间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这些粘附分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测定了12例患者体外循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β2粘合素(β2-integrins)、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e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electin)。结果:体外循环后β2-integrins(CD11a、CD18、CD11a/CD18,CD11b,CD11b/CD18),sICAM-1和sE-selectin表达上调(P<0.05);β2-integrins和sICAM-1、sE-selectin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05)。结果显示:①体外循环伴随着明显的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反应;②体外循环期间有关的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形式表达;③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粘附分子sICAM-1、sE-selectin可间接估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E-selectin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