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锋 《中外健康文摘》2012,(36):423-425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肥胖患者麻醉中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应用罗库溴铵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纳入90例ASA I一Ⅱ择期手术维吾尔族肥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注射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Ⅰ组:吸入1.0MAC七氟醚后静脉注人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Ⅱ组:吸入1.3MAC七氟醚后静脉注入罗库溴铵0.6mg/kg.分别记录各组注药后肌松作用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及Tl恢复时间、恢复指数.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TOF无反应时间、T2、T3、T4出现时间及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较全凭静脉麻醉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Ⅰ、Ⅱ组间比较,七氟烷Ⅱ组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对于维吾尔族肥胖患者吸人七氟醚能明显缩短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罗库溴铵作用时间,对于肥胖患者临床合并使用时应注意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2.
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效应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并比不吸入七氟醚以及吸入1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1.3MAC七氟醚后,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分别记各组注入罗库溴铵后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T1恢复间及恢复指数。结果起效时间上:Ⅱ组与Ⅰ组相比较差无显著性(P>0.05);而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在临床作用时间、T125%、T150%及T175%恢复间及恢复指数上,Ⅱ组和Ⅲ组与Ⅰ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延(P<0.05),其中组Ⅲ与组Ⅰ相比有更明显的延长(P0.01)。结论吸入七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长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吸入1.3MAC七氟醚增强罗库铵的肌松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七氟醚、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方法54例择期全麻男性病人在咪唑安定一芬太尼一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95%的肌松,稳定后,病人随机分成静脉麻醉组、七氟醚组或异氟醚组,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 min后达最大效应即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44.3%,异氟醚组为38.9%。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全身麻醉行五官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7组,七氟醚组(S1-S3,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异氟醚组(I1-I3,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及P组(异丙酚麻醉组,输注速度4-10mg.kg-1.h-1),每组8例。所有患者插管后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S1-S3组和I1-I3组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P组在输注异丙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进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0);临床作用时间(T25);恢复指数(TI)。结果与P比较,S2、S3、I2、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S2比较S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I2比较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 0.4MAC呼气末浓度七氟醚或异氟醚不能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0.7MAC以上七氟醚或异氟醚能明显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并有明显剂量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对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48例择期行颌面部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四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P组异丙酚输注速度2~5μg.kg-1.min-1),0.4MAC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S-1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0.7%)、0.7MAC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S-2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1.0%)和1.0MAC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S-3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1.7%),首量2倍ED95罗库溴铵保持肌松。当TOF的T1恢复到25%时,给予新斯的明0.04 mg.kg-1.min-1。记录T1和TOFr恢复过程。结果给予新斯的明后S-2组和S-3组的T1恢复时程基本相似,但恢复时间均明显比S-1组长。而S-1组T1恢复到50%、75%、95%和100%的时间和P组基本相同。结论0.4MAC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明显影响。0.7MAC七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影响程度与1MAC七氟醚相似,延迟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对全麻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对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成年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Ⅰ组)和七氟醚组(Ⅱ组)各30例.麻醉诱导后予以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罗库溴铵和吸入1-1.3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泵注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Biometer加速度观测T1恢复至25%、75%及四个成串刺激(TOF)比值(T4/T1)恢复至0.75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麻醉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恢复指数(T1 从25%-75%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苏醒时间Ⅰ组比Ⅱ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不会延长患者苏醒时间,而且不延长罗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是理想的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0MAC地氟醚对罗库溴铵的增效作用及其时间依赖性,并与1.0MAC异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相比较。方法:随机选择26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地氟醚组(10例)和异氟醚组(16例),每组在静脉诱导麻醉后,先测得T1维持在10%±2%水平并达到稳定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然后吸入异氟醚或地氟醚,使呼气末浓度为1.0MAC,再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使T1维持在10%±2%水平,观察吸入全麻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40分钟后异氟醚和地氟醚均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而且随着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地氟醚与罗库溴铵的协同作用较异氟醚强。结论:地氟醚、异氟醚都能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而且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地氟醚的作用强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咪唑安定、罗库溴铵、芬太尼联合异氟醚麻醉。观察组接受右美托咪定、罗库溴铵、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情况、心率、平均动脉压、MMSE分值。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呼唤睁眼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12 h的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右美托咪定、罗库溴铵、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用于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更利于患者麻醉苏醒,对认知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1MAC)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在异丙酚 芬太尼 N2 O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维库溴铵 ,维持 90 %的肌松 ,达到稳态后 ,病人随机吸入1MAC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或安氟醚 ,调整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 ,维持 90 %的肌松 ,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后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 :七氟醚、安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并且这个效应随着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 90min后达到最大效应即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 :七氟醚组为 6 8% ,安氟醚组为 6 7%。结论 :七氟醚、安氟醚都明显增强维库溴铵的肌松作用 ,但这种增效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0.
麻醉趋势监测七氟醚麻醉下气管内插管麻醉深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麻醉趋势(NCT)用于七氟醚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时麻醉深度变化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ASA Ⅰ~Ⅱ级、年龄20~49岁择期行全麻下气管插管妇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药组(单纯七氟醚诱导,n=15)和联合用药组(七氟醚联合罗库溴铵诱导,n=15).单药组采用8%七氟醚吸入诱导,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到2 MAC,维持3 min后气管内插管,继续观察3 min;联合组在睫毛反射消失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其余用药与单药组相同.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NCT、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NCT、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值无显著差异(P>0.05).与插管前比较,单药组患者插管后NCT、BIS值显著上升(P<0.05),但均未超过60,联合组患者插管前后NCT、BIS值无明显改变(P>0.05).插管后两组患者MAP、心律均升高,单药组较联合用药组上升幅度大(P<0.05).结论 单纯七氟醚麻醉诱导过程中,NCT能反映气管内插管伤害性刺激所致麻醉深度的变化.七氟醚联合罗库溴铵麻醉诱导过程中,NCT和BIS均不能反映气管内插管伤害性刺激所致麻醉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颜娅  闫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06-107
目的比较腹部手术中罗库溴铵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拔管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选取我院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共110例,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间断给药组(对照组)和持续泵注组(观察组),分别记录神经肌肉阻滞的最大阻滞时间及起效时间、恢复过程,并记录罗库溴铵的用药量。结果在用药后起效时间、肌松维持时间、用药量、平均泵注速率上,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观察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泵注肌松药罗库溴铵可为腹部手术提供满意的肌松条件,且停药后肌松恢复过程明显缩短是腹部手术“快通道”麻醉的理想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术后顺式阿曲库铵与罗库溴铵的残余效应。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Ⅰ组)与顺式阿曲库铵组(Ⅱ组),每组4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变化,术毕常规使用新斯的明拮抗。观察拔管即刻、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TOF值,记录应用拮抗剂到拔管、转入PACU的时间间隔及测量TOF值时的疼痛强度。结果Ⅰ组在拔管时TOFr<0.7和TOFr<0.9的残余肌松发生率分别为52.5%、87.5%,均高于Ⅱ组的45%和7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PACU的TOFr明显高于拔管即刻的TO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测量TOF值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均<50mm。结论老年患者罗库溴铵的残余机松发生率高于顺式阿曲库铵,长时间手术可优先选择顺式阿曲库铵;对无新斯的明使用禁忌证的老年患者术毕应常规拮抗肌松,可减少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浅肌松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LC术患者64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重指数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度肌松组(S组,n=32)和中度肌松组(M组,n=32),两组均在肌松监测下采用罗库溴铵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术前预防性应用克林霉素对罗库溴铵维持时间和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6年1~6月择期全麻行骨科手术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克林霉素组和头孢替安组,每组20例.抗生素输注完成后,两组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3~4μg/kg及丙泊酚1.5~2.5 mg/kg麻醉诱导.患者意识消失后,启动加速度四个成串刺激(TOF)肌松监测.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当TOF值为0时进行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于1.7%,根据BIS值(50±10)调节丙泊酚靶控泵入浓度.当TOF>0时追加罗库溴铵0.15 mg/kg.记录第一次追加罗库溴铵与诱导注射罗库溴铵时间间隔(T1),第二次追加罗库溴铵与第一次追加罗库溴铵的时间间隔(T2),第三次追加罗库溴铵与第二次追加罗库溴铵的时间间隔(T3);记录最后一次追加罗库溴铵后,从TOF>0到TOF≥50的时间间隔(T50).结果 克林霉素组和头孢替安组患者T1[(31.2±7.6)min vs(32.2±7 min)]、T2[(34.8±13.5)min vs(27.6±6.7 min)]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林霉素组患者的T3为(37.8±10.5)min,比头孢替安组的T3(30.9±6.3)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林霉素组患者的T50为12 min(10.5,15.5),比头孢替安组的8 min(6.8,14.3)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预防性应用头孢替安比较,术前预防性应用克林霉素明显延长罗库溴铵的肌松维持时间和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中单次输注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后神经肌肉阻滞时间。方法 100例全麻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组再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和顺式阿曲库铵组,共计4组,分别为罗库溴铵开腹组(OR组)、顺式阿曲库铵开腹组(OC组)、罗库溴铵腹腔镜组(LR组)和顺式阿曲库铵腹腔镜组(LC组),每组25例。每位患者均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5 μg/kg和丙泊酚2 mg/kg,待意识消失后按组别分别静脉推注罗库溴铵0.9 mg/kg或顺式阿曲库铵组0.15 mg/kg。记录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注射后第1个成串刺激(T1)出现的时间及T1恢复到基础值的5%和25%的时间。结果 OC组和LC组相比,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组与OR组相比,推注罗库溴铵后T1出现的时间、T1恢复到基础值的5%及25%的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36.2±4.0)min vs.(44.8±10.7)min,(41.8±6.8)min vs.(52.8±11.2)min,(49.5±7.5)min vs.(62.6±13.5)min]。结论 需警惕罗库溴铵用于腹腔镜手术时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延长,必要时进行肌松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七氟烷和丙泊酚两种麻醉用于门诊乳房肿块切除手术的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乳房肿块切除的门诊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Ⅰ组)和七氟烷组(Ⅱ组),分别采用1.5-2.0mg/kg的丙泊酚静脉诱导和8%的七氟烷多次自主深呼吸吸入诱导。术中维持:Ⅰ组4~6mg/(kg·h)的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Ⅱ组2%-3%浓度的七氟烷吸入维持。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并观察随访注射痛、呼吸暂停、体动、术中知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较基础值均明显下降(P〈0.05),Ⅰ组患者MAP较Ⅱ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Ⅱ组无注射痛,其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Ⅰ组发生呼吸暂停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及恶心呕吐。结论: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门诊乳房肿块切除术安全有效、可控性强、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靶浓度控制输注法(TCI)与按4个成串刺激监测(TOF)调控持续增长静脉泵入法,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进行比较,探讨罗库溴铵TCI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靶浓度控制输注组(Ⅰ组,15例)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组(Ⅱ组,15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颤搐反应作为肌松效果的判定指标。Ⅰ组应用TCI技术,诱导时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达最大阻滞时将效应室靶浓度调至4 mg/L,维持期依据临床指标调节靶浓度,同时记录TOF监测结果,但不作为调整肌松药用量的指标;Ⅱ组应用TOF监测技术诱导时采用单次推注0.6 mg/kg(2ED95)罗库溴铵,待肌松恢复至T1/Tc达10%时开始持续泵注,调节泵注速度使T1/Tc在10%~20%之间。记录2组神经肌肉阻滞监测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并记录罗库溴铵在各阶段的用量,插管条件以及TOF监测情况。以全凭静脉麻醉(TIVA)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全部病例在肌松恢复期不予拮抗,使其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1/Tc≥75%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结果2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73.3±26.6)s和(88.7±36.2)s,没有统计学差异,但I组稍快于Ⅱ组。诱导用药量分别为(0.86±0.09)mg/kg和(0.60±0.00)mg/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的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为(6.48±2.28)μg/(kg.min),Ⅱ组为(8.23±2.35)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平均维持靶浓度为4.47 mg/L(4~5.5 mg/L)。维持阶段的TOF监测,I组T1/Tc(%)在0~2之间2例,在2~20之间7例,在20~50之间6例,T4/T1(%)均在0~25之间;Ⅱ组T1/Tc(%)均在10~20之间,T4/T1(%)均在0~25之间。停药后2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无明显差异。2组的总平均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可安全用于临床,在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时诱导可以在70 s左右顺利进行气管插管,应用4.5 mg/L效应室靶浓度可使60%的患者维持满意的肌松效果。停药后恢复指数为(19.6±8.4)min。由于仍未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尚不能完全取代TOF监测给药。  相似文献   

18.
吴敏仙  李士通 《上海医学》2012,35(6):484-487
目的比较不同体温对老年患者术后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肌肉松弛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不保温、顺式阿曲库铵保温、罗库溴铵不保温及罗库溴铵保温组,每组20例。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或罗库溴铵0.6mg/kg,术中肌肉松弛药经静脉输液泵输注维持,持续监测肌肉松弛和鼻咽温度,记录患者的药物累积剂量,手术时间,静脉注射肌肉松弛药到第1个肌颤搐高度(T1)最大抑制的时间(起效时间),T1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肌肉松弛恢复指数),T1恢复至25%到4个成串刺激(TOF)比值(TOFR,即TOF中第4个肌颤搐高度与T1的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完全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诱导时、T1恢复至25%时、TOFR恢复至90%时的温度。结果术毕两个不保温组的体温显著低于两个保温组(P值均<0.01)。顺式阿曲库铵不保温、顺式阿曲库铵保温组的起效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库溴铵不保温、罗库溴铵保温组(P值均<0.01),肌肉松弛恢复指数则显著短于罗库溴铵不保温、罗库溴铵保温组(P值均<0.01)。顺式阿曲库铵保温组的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罗库溴铵保温组(P<0.01)。给予同一肌肉松弛药的两个保温组间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肉松弛恢复指数和完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两个不保温组(P值均<0.05)。结论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术中低体温,保温有助于肌肉松弛的恢复,且应用于顺式阿曲库铵的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是常见的妇科癌症手术,但手术对机体造成损伤,本研究探讨七氟醚和丙泊酚对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择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90例,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行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45例,行丙泊酚静脉输注麻醉。观察2组患者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并进行记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血压监测仪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用血糖仪检测血糖(GLU),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T0)、气腹后10 min(T1)、手术后10min(T2)上述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1、T2时TNF-α、IL-1β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TNF-α、IL-1β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各时点HR、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1、T2时GLU、CRO、AngⅡ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T1、T2时GLU、CRO、Ang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33%,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1.1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 结论 七氟醚麻醉效果较好,可抑制手术产生的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