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oine Stransferase-,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ismerase-π,TOPO-Ⅱ)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我们随机选取本院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50例,年龄34~72岁,术后病理诊断按FIGO标准;并选取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相关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结果表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中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和3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2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ST-π表达增高,TOPO-Ⅱ表达降低;此外,TOPO-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细胞ER表达有关(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p-ERK与Bim蛋白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2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5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EPK和Bim蛋白表达及意义.结果 p-ERK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且3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im蛋白在3者中的表达逐渐下降,3者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ERK在子宫内膜癌Ⅲ、Ⅳ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P-ERK和BIM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呈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p-ERK和BIM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p-ERK通过使Bim蛋白下调抑制其抗凋亡活性,促使子宫内膜逐渐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多种多药耐药有关蛋白的表达与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帮助解决子宫内膜样腺癌化疗的耐药性,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实际意义的依据.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及20例正常妇女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激素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GST-π、ToPo-Ⅱ与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内膜组织.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FSH、L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2血清水平明显影响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P<0.01).结论 FSH、LH、E2水平影响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E2的血清水平明显的影响了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提示E2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化疗可通过影响耐药GST-π、ToPo-Ⅱ的表达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Dickkopf-1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Dickkopf-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Dickkopf-1在30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及34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对照组)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Dickkopf-1的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Dickkopf-1的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ckkopf-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有关联;Dickkopf-1表达改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有关,它有望成为临床上判断子宫内膜癌病程进展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0例子宫内膜癌及50例子宫内膜癌旁组织中PTEN及p53的表达水平.结果 PTEN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0%、35.0%、34.0%、58.0%,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0.05,P<0.01),且子宫内膜癌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旁组(P<0.05);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的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O.0%、16.0%、40.0%,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均<0.01);G1和G2、G3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6.8%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R/PR阴性组、ER/PR阳性组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1和G2、G3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和45.8%、71.4%,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期和Ⅱ、Ⅲ期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6%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激素受体状态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3、0.327,P均<0.05);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602,P均<0.05).结论 PTEN、p53二者同为抑癌基因,皆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雌孕激素可能调控PTEN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γ-synucle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γ-synuclein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γ-synuclein阳性表达率为44.4%(28/63),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synuclein阳性表达组总体生存率为97.1%,高于阴性表达组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γ-synuclein、浸润深度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有关(P<0.05).结论 γ-synucle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可能对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存素蛋白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与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内膜组织进行生存素蛋白质表达的检测.结果生存素蛋白质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内膜(P<0.05).在深肌层侵袭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浅肌层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宫颈侵袭组(P<0.05);G3及未分化组表达明显高于G2、G1组(P<0.05).结论生存素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基因及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对3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tTFA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4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23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tTF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mtTF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从正常内膜组织到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再到子宫内膜癌组织其表达有上升趋势.mtTFA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mtTF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tTFA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之一,有望成为反映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指标.因其与ER受体相关,可能为雌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磷酸酶1(Wip-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6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30例,并留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40份.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ECC-1(ER阳性)和KLE(ER阴性),将细胞分为Wip-1 siRNA组、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组织及不同转染组细胞中Wip-1基因表达,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染色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Wip-1mRNA表达水平(2.37士0.16)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1.59士0.14)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14士0.12),且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Wip-1 mRNA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p53有关(P<0.01);Wip-1 siRNA组ECC-1细胞和KLE细胞在转染后24、48、96 h细胞存活率均低于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ip-1 siRNA组ECC-1细胞和KLE细胞Go+G1期比例均高于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而S期和G2 +M期比例均低于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ip-1siRNA组ECC-1细胞和KLE细胞凋亡率均高于siRNA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Wip-1基因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酸还原酶小亚基2(RRM2)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内膜组织进行RRM2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检测.结果:RRM2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05).其在深肌层侵袭组及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浅肌层组(P<0.05),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细胞组织学分级G3组表达明显高于G2、G1组(P<0.05).RRM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05).其在深肌层侵袭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浅肌层组(P<0.001),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宫颈侵袭组(P<0.05),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G3组表达明显高于G2、G1组(P<0.05),G2组高于G1组(P<0.05).结论:RRM2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利娟  陈勍 《广州医药》2012,43(3):27-29
目的 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和内膜腺癌中COX-2的表达,了解其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四组标本中COX-2表达情况,其中子宫内膜腺癌27例,复杂型增生过长6例,简单型增生过长7例,正常10例,并比较同组不同期别的内膜腺癌中及不同组别中COX-2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内膜腺癌、增生过长、正常子宫内膜中COX-2表达的阳性率为96.3% (25/27)、92.3% (12/13)、30% (3/10).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分期Ⅲ期的COX-2表达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COX-2的表达复杂型增生高于简单型(P<0.05).结论 COX-2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中存在表达增高趋势,因此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葡萄糖运转蛋白-1(Glut-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lut-1和PCNA的表达。结果 Glut-1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且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4,P〈0.05)。Glut-1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与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ut-1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lut-1可能有利于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高分化与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周期分布情况以及P53蛋白表达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增殖指数(PI)与P53蛋白表达.以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各临床手术分期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PI值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但在不同手术分期及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加,P53蛋白表达增高,但与子宫内膜癌临床进展程度及恶变程度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GFβR-Ⅰ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发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30例、子宫内膜复杂增生(complex hyperplasia,CH)15例,其中伴有不典犁增生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2例中TGFF-β1及其受体TGFOR Ⅰ的表达.利用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子宫肌层侵蚀面积被选择地染色.结果 子宫内膜癌及复朵增生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P<0.05).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β1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呈止相关(P<0.05).从正常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JβR-Ⅰ表达逐渐下降甚至缺如,且两两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R-Ⅰ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高于复杂增生组及正常子宫内膜(P<0.01),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GF-β1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度表达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现象.而其促进癌组织的肌层浸润和血管发生,则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转移的机制.TGF-β1进子宫内膜癌发生与转移的作用均与TGFβR-Ⅰ表达下降或缺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TNFα和TNFR1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 TNFα在腺肌病组在位、异位及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TNFR1除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余组问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TNFα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NFR1的表达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P<0.05);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TNFα、TNFR1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在对照组两者的表达均分泌期明显高于增生期(P<0.05).TNFα在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增生期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TNFR1在分泌期的表达为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肌病在位内膜<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NFα、TNFR1参与正常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调节.在位内膜分泌期及异位组织中TNFR1的低表达可能与腺肌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KISS-1及GPR5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SS-1及GPR54 mRNA的表达情况和其与各种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KiSS-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37.5%)明显低于EIN组(80.0%)及正常内膜组(83.3%),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GPR5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78.1%)高于EIN组(70.0%)和正常内膜组(66.7%),但无明显差异(均P>0.05).GPR5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KiSS-1与其受体GPR54结合在抑制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PPARγ、PTEN、P27kipl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PARγ、PTEN、P27kipl三种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5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15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的石蜡标本切片中PPARγ、PTEN、P27kipl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子宫内膜癌组织与增生性、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PPARγ阳性表达率升高(P<0.01),PTEN、P27kipl阳性表达率则降低(P<0.01).②在子宫内膜癌中,PPARγ的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P27kipl的表达率在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程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子宫内膜癌中,PPARγ与PTEN、PPARγ与P27kipl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TEN与P27kipl表达呈正相关(r=0.636, P<0.01).结论 PPARγ、PTEN、P27kipl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它们的表达与常用的预测预后的临床特征有关,因而对它们的检测对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 Bcl-xl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2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6例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 Bcl-xl在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均<0.05),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有关(F=5.33,P=0.02).结论 Bcl-xl表达异常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CD44基因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44基因内含子9mRNA(CD44IN9)与外显子V6 mRNA(CD44V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对1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D44IN9与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D44IN9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无表达,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表达,2组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正常子宫内膜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均有CD44V6表达,且其表达率和相对含量依次递增,3组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子宫内膜癌组,CD44IN9和CD44V6表达间有一致性(Kappa值>0.4,P<0.05),CD44IN9表达者CD44V6相对含量较CD44IN9无表达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CD44IN9及CD44V6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半定量分析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eIF4E蛋白在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使用Image pro-plus 6.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eIF4E蛋白表达的阳性强度.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IF4E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MOD值)分别为0.189±0.059和0.108±0.021,两者M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IF4E表达与组织学分级、FGIO分期及淋巴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 eIF4E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恶性改变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