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到本院就诊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高危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临床体征(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重度心衰)、心电图(急性心梗、肺性P波、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左偏、电轴右偏)的区别。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高危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比临床体征、心电图,观察组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慢性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要结合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有效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6例为研究组,对照组选择46例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测情况,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表现心绞痛、呼吸困难、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电图结果显示研究组电轴左偏、缺血性ST-T异常、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掌握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呼吸困难、缺血性ST-T异常等临床特点,对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绍鹏  张俊友 《中外医疗》2014,(24):105-106
目的分析研究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抽取目前在该院收治的患有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病人80例,同时抽取单一慢性肺心病的病人8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病人为实验组,单一慢性肺心病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当中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原因的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心肌梗塞病史、心绞痛病史、心律失常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重度右心房衰竭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检查:心肌梗塞、持续型房颤、电轴不偏以及电轴左偏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肺型P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病人如果伴有肥胖、高血压、心绞痛等首先应该考虑是否伴有冠心病,同时不可以采取单一诊断方式,要根据病人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相关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可以使确诊率明显提升,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对病人病情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曾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276-1277
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并发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70例单纯肺心病(单一组)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心前区不适、心界扩大、心尖Ⅲ级缩杂音等方面均没有差异(P<0.05或0.01);典型性心绞痛、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病史、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严重左偏,X线检查提示左心室增大等情况对是否合并冠心病有诊断意义(P<0.05或0.01)。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资料结合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其他检查可以方便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5.
陈鹏 《大家健康》2015,(3):129-130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患者89例,根据患者病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46例,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对照组43例,均为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心电图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缺血性ST-T异常、电轴左偏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确掌握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误诊情况,对疾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患者89例,根据患者病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46例,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对照组43例,均为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心电图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缺血性 ST -T 异常、电轴左偏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确掌握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误诊情况,对疾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提升诊治水平。方法本组课题选择25例单纯慢性肺心病患者、25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归入Ⅰ组与Ⅱ组,对两组的临床症状表现、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Ⅰ组对比,Ⅱ组患者出现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以及电轴左偏等临床症状的概率均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患者经及时规范治疗后获得的疗效均较好,总有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慢性肺心病患者相比,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典型、病情更严重,但经及时妥善治疗后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的5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并且选取同时期的单纯慢性肺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心肌酶、心电图、心源性休克以及左心衰等现象改变较为明显,死亡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胸闷以及胃肠道反应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心电图、心源性休克以及左心衰等均发生明显改变,通过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有利于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选择60例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心悸、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呼吸困难、缺血型ST-T改变电轴左偏、束支传导阻滞的百分比分别为83.33%、91.67%、16.67%、15.00%、56.67%、83.33%、33.33%、18.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早期临床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5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26例。观察组患者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单一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心悸等情况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缺血性st-t改变、电轴左偏等的发生率都比对照组患者要明显增高(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要引起医生的重视,重视诊断与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发生率低,胸闷、心悸多见,多发生持续性的心律失常,心界多向左或左下扩大,心电轴多不偏或左偏,持续缺血性ST-T改变多见。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症状、体征相互掩盖,使病情更加复杂,病死率、漏误诊率高,故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依据和处理特点。方法 总结8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以及治疗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应考虑合并冠心病,处理时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区别对待。结论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预后不好,鉴别诊断和不同的治疗重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异常Ptfv1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价值,检查100例非心脏病者,98例肺心病患者,62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2个心电图常规导联,测定其Ptfv1值,并于治疗前后复查.结果:正常人组Ptfv1均>-003mm·s.Ptfv1阳性率肺心组为58.3%,肺冠组为61.2%(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阳性率均显著下降.左房扩大和(或)左室扩大者Ptfv1阳性率高.结论:肺心病患者Ptfv1阳性率不低,且受较多因素影响,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价值不大,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平宁汤配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平宁汤配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24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h连续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百分比(PNN50)、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平宁汤配合吴茱萸穴位贴敷可显著的改善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的疗效,同时就其改善心肌缺血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对32例经综合治疗后临床疗效不满意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加用注射用阿魏酸钠3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每日1次,疗程10~14d。结果:32例患者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其中4例合并心绞痛患者显效3例,有效1例,全部治疗有效。21例有心肌缺血表现者治疗后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1.4%。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疗效满意,该药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CPHD合并PTE患者28例(CPHD PTE组),并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CPHD患者30例(CPH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氧分压(PaO2)及肺动脉收缩压(SPAP)。结果CPHD PTE组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干湿啰性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率与单纯CPHD患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顽固性右心衰及双下肢不对称水肿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PHD组患者经常规治疗后SPAP、血浆D-dimer水平、Pa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HD PTE组患者经常规治疗后SPAP、血浆D-dimer水平、Pa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后SPAP、血浆D-dimer水平、PaO2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PHD患者无法用原发病解释的顽固性右心衰、低氧血症、血浆D-dimer及SPAP的升高,尤其是出现双下肢不对称水肿等临床表现,应高度警惕合并PTE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生化指标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在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心功能、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0.79%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χ~2=4.150,P0.05);炎性因子与血栓素B2:观察组血栓素B2(TXB2)、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8.750~13.913,P0.05);血脂水平:观察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t=4.183~13.316,P0.05);心功能: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t=4.867~11.800,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有助于缓解冠心病患者炎症症状,调控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IL-18)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血清IL-18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急性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组IL-18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IL-18冠心病的并发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L-18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入选的4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TC、LDL-C、阳性家族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肥胖患者比例及TG水平均高于NDM组,吸烟患者少于NDM组(P<0.05)。(2)临床表现比较:2组患者典型胸痛症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均多于NDM组(P<0.05)。(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组患者LAD、LCX、RCA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LM、三支及弥漫性血管病变方面多于NDM组(P<0.05)。(4)2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比较,1分、2分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4分、5分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临床并发症多,冠状动脉病变弥漫且狭窄程度严重,累及左主干较多。临床积极早期干预血糖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