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与儿童慢性皮肤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间儿科及皮肤科门诊患有慢性皮肤性疾病的患儿131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测定,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继续正常饮食,试验组患儿回避阳性食物饮食.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131例慢性皮肤性疾病患儿检测结果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呈阳性者128例,总阳性率为97.7%;所检测的14种食物中,以虾、蟹、蛋清/蛋黄阳性率为著,患儿对大米、猪肉均耐受;试验组有效率82.8%;对照组有效率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对食物不耐受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合理调整饮食对治疗食物不耐受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洁明  钟冕 《重庆医学》2015,(20):2835-2837
目的 通过研究患者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分析食物不耐受与各种临床疾病关系,并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及制订有效的饮食调节.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10例接受检测者行14种食物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疾病组发生食物不耐受率1.4%~71.2%,阳性率前3位为鸡蛋、牛奶、虾;疾病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食物不耐受程度高于男性.通过饮食调节指导及回访0.5~1.0年,110例中86例次有临床症状者可缓解或消失,有效率78.2%.结论 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食物不耐受所致疾病,科学饮食调节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为其病因寻找和提供实验室依据并指导饮食治疗。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8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结果所检患者中,有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水平升高者33例,占87%。其中IBS发生率最高,达88%(23/26),IBD为58%(7/12)。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阳性率以蟹和虾的IgG阳性率最高,均占41%,其次为大豆、蛋清/蛋黄、大米、牛奶、小麦、猪肉、玉米、西红柿、牛肉、鳕鱼、鸡肉、蘑菇。结论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可能是儿童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检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对于存在食物不耐受的儿童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在儿童常见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引起本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的主要食物致敏源,为儿童常见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以变态反应科、皮肤科、儿科和呼吸科门诊就诊的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不耐受体外检测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门诊患儿中,食物特异性IgG阳性总阳性率为86.2%(75/87).牛奶、鸡蛋/蛋白/蛋黄、小麦3种食物的特异性IgG阳性率位居前3位,其次分别为大米、大豆、虾、螃蟹、西红柿、牛肉、玉米、鳕鱼、蘑菇、鸡肉、猪肉.IgG浓度分级结果表明,除鳕鱼外,各种食物均以引起轻度不耐受(IgG浓度+1级)为主.IgG阳性患儿中,对1~2种食物不耐受者居多,占IgG阳性升高患儿的69.33%(52/75).除男性患儿虾的IgG阳性百分比显著高于女性患儿(P〈0.05)外,其余各种食物的IgG阳性百分比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牛奶、鸡蛋/蛋白/蛋黄和小麦是本地区患儿食物不耐受最常见的主要致敏源,儿童尤其是已有相应一些临床症状的患儿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儿童一些常见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与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96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开展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其食物不耐受情况。结果在所选取的患儿当中,通过开展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得知,共有151例阳性(77.0%),在过敏原阳性率分布当中,最高的是鸡蛋(49.0%),牛奶为其次(35.8%),大豆(25.8%)。依据性别进行分组,男患儿的鸡蛋、牛奶、大豆阳性例数较女患儿偏低(P<0.05)。食物不耐受种类伴随年龄增加,呈现随之减少趋势。结论针对过敏性哮喘儿童,检测并分析其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将59例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试验组予以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口服安慰剂,对照组予以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实施6个月后患者主要症状复常率、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结果 68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86.76%,不耐受食物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完成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6个月者53例,患者主要症状复常率、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等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完全缓解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对照组完全缓解6例,有效17例,无效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78,P>0.05)。结论基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在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有重要意义,可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7例慢性腹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慢性腹泻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阳性77例,占88.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种、2种、3种、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2%,21.8%,14.9%,11.4%,其中以牛奶、鸡蛋和大豆IgG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螃蟹、鳕鱼、虾、鸡肉、猪肉、大米、蘑菇、牛肉、小麦、玉米、西红柿.结论 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慢性腹泻患者发病原因之一,其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慢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C抗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男100例,女56例)及100例健康对照者14种日常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患儿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100.0%,较对照组(65.0%)升高(X2=63.247,P<0.001),且患儿组4种以上食物过敏原阳性者占48.7%,高于对照组的8.0%(X2=45.828,P<0.001).通过调整饮食,大多数患儿病情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3.0%.男、女患儿在不耐受食物分布及耐受程度上存在部分差异.结论: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部分结果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患儿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儿147例,采用酶联法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147例患儿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144例,总阳性率为97.96%;蛋白质类食物过敏91例(61.90%),海鲜、菌类食物过敏34例(23.13%);其它食物过敏14例(9.52%);肉类食物过敏8例(5.44%).结论 分析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对诊治小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卉  胡海滨  莫善颖 《吉林医学》2009,30(19):2258-2260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为消化系统疾病致病因素的寻找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2例有消化系统症状患者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结果:消化系统症状患者有食物IgG升高者39例,占75.00%。四种消化系统疾病类型中,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率最高,达82.35%;其后依次为炎性反应性肠病(IBD)、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所吃食物中以蟹的IgG阳性率最高,占38.46%。结论:检测食物IgG对了解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耐受食物及指导相应饮食治疗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JAMA》2005,294(23):3037
  相似文献   

12.
蒙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蒙医药的地位和现状,并对如何继承和发展蒙医药科学进行了探讨,为发展蒙医药产业,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蒙医药资源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 (ET )、降钙基因相关肽 (CGRP )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浆、CSF中E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 ,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 :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 ,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 (CVS)的一种观察指示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Ⅱ型视盘血管炎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观察Ⅱ型视盘血管炎(ODV)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在临床特征与荧光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正确区分ODV,提高其治疗效果。②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12例ODV与30例CRV0病人在病因、临床表现、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③结果ODV病人多为青壮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0.5(含矫正视力),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敏感,勿需激光治疗,预后较好,FFA检查未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RVO病人多见于中老年,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下降明显,多数视力〈0.1,甚至数指或眼前手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无效,预后差,FFA多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史长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④结论Ⅱ型ODV极易误诊为CRVO,因两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因此,临床上通过二者的病因及辅助检查为其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从100g猪心室肌中提取心肌肌球蛋白370mg,并进一步分离和纯化其亚基成分,分别得到肌球蛋白轻链24mg和重链210mg,核酸含量<1%,不含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及其它杂蛋白;SDSPAGE显示,猪心肌球蛋白重链为200~220KD一条带,肌球蛋白轻链则为27kd、21.4kd、19kd三条带;纯化猪心肌球蛋白的Ca2+激活ATP酶活性为0.24μmolPi/(mg·min),但其分离后的亚基则无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