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人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 利用中性蛋白酶分离得到单个毛囊,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进行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培养各代细胞做生长曲线,RT-PCR检测干细胞相对特异性标识分子K15和细胞分化标识分子外皮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均能培养出毛囊外根鞘细胞,并可传代培养,组织块法细胞生长慢,不易汇合,消化法细胞增殖快.各代细胞中K15和外皮蛋白mRNA均有表达.结论 消化法适合毛囊外根鞘细胞的体外培养,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培养毛囊干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重建全层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全层皮肤重建的实验方法.方法取美容手术切取的头皮组织,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消化、分离、体外培养,以胶原-成纤维细胞聚合物为基质,采用气-液界面对第2代毛囊干细胞立体培养14 d,建立全层皮肤培养模型,并行组织学及K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存在于毛囊外根鞘处,与成纤维细胞联合体外气-液界面立体培养14 d,获得的皮肤类似物,可见真皮基底膜形成,表皮多层上皮有序、多角形排列,上层细胞出现角化,真皮部成纤维细胞均匀分布于胶原基质中,角质细胞形成分化特异标志物K1染色阳性.结论毛囊外根鞘处的毛囊干细胞具有高增殖能力并向表皮细胞分化,可成功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皮肤重建,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创面愈合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其中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可以加速创面愈合。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被证明可产生与干细胞疗法相当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且具有低抗原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关于细胞外囊泡促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被认为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该文主要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中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逐步深入,毛囊干细胞有望作为稳定的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化皮肤的构建,并应用于临床。目前的研究表明,皮肤表皮细胞和毛囊各种细胞成份都来源于位于真皮层的毛囊外根鞘隆突区的毛囊干细胞,即毛囊干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其分化方向有可能是受细胞增殖分化的内源性生物信号通路和外源性微环境调节控制的[1-6]。本文就近年来毛囊干细胞特性、定向分化生长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华骨科杂志》2022,(14):928-936
目前处理伤口的方式主要包括减低局部压力、抑制伤口细菌感染、彻底清创换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负压封闭吸引术和湿性敷料等, 多数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创面不愈合、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坏疽, 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近年来,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迅速深入, 利用其旁分泌功能治疗慢性创面受到普遍关注, 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应用已成为治疗创面不愈合的一种新策略。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脂质双重膜囊, 直径30~100 nm, 是干细胞旁分泌的产物。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创面修复, 包括控制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外基质的生长和扩张、促进血管生成和抑制瘢痕形成等。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修复伤面的调节作用机制不同。通过对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为外泌体治疗创面不愈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角蛋白在头皮中的分布及其在干细胞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头皮及毛囊结构中表达分布情况。方法:将头皮病理切片和游离培养的毛囊使用不同类型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角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CK15主要分布在毛囊隆突部,部分毛囊外根鞘最外层也有一定的表达;CK19主要分布在汗腺、毛囊外根鞘最外层和皮肤的基底层;CK16在表皮层和毛囊外根鞘均有阳性表达;CK10主要分布在头皮表皮的基底上层和皮脂腺腺泡的最外层。结论:不同类型角蛋白在头皮和毛囊结构中具有明显差异性,CK19和CK15阳性表达细胞可能具有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雄激素(睾酮)对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脱发和非脱发成人头皮标本,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上,对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非脱发成人头皮标本,组织法培养毛囊外根鞘细胞。然后将不同浓度睾酮加入两种毛乳头细胞与外根鞘细胞的共同培养基中,比较其对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睾酮对单独培养的两种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性均无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10-9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10-8ml/L浓度、10-7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睾酮与非脱发患者的毛乳头细胞共同培养时,可促进外根鞘细胞增殖。而10-10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10-9ml/L浓度、10-8ml/L浓度、10-7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睾酮与脱发患者的毛乳头细胞共同培养时,对外根鞘细胞出现增殖抑制作用。结论睾酮对外根鞘细胞的影响,与其剂量和毛乳头细胞的存在有关。在这个过程中,毛乳头细胞可能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研究者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等效的生物学效应时, 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的代表产物: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就成为间充质干细胞"无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但是, 目前多数研究者采用传统培养条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外泌体用于治疗创面或者其他疾病。从理论上讲,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与创面(疾病)微环境的病理状况或者体外培养条件直接相关, 其旁分泌的组分与生物学效应也会随着创面(疾病)微环境或体外培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 不考虑拟治疗疾病的实际情况, 仅仅采用传统培养条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外泌体, 治疗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案是否可行值得商榷。由此, 笔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 应尽可能考虑拟治疗创面(疾病)微环境因素, 否则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不"精准", 或者说难以真正达到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该文总结了笔者对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与创面微环境研究的相关思考与问题, 希望与研究者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雄激素(睾酮)对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脱发和非脱发成人头皮标本,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上,对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非脱发成人头皮标本,组织法培养毛囊外根鞘细胞.然后将不同浓度睾酮加入两种毛乳头细胞与外根鞘细胞的共同培养基中,比较其对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睾酮对单独培养的两种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性均无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10-9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10-8 ml/L浓度、10-7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睾酮与非脱发患者的毛乳头细胞共同培养时,可促进外根鞘细胞增殖.而10-10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10-9 ml/L浓度、10-8 ml/L浓度、10-7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睾酮与脱发患者的毛乳头细胞共同培养时,对外根鞘细胞出现增殖抑制作用.结论睾酮对外根鞘细胞的影响,与其剂量和毛乳头细胞的存在有关.在这个过程中,毛乳头细胞可能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面愈合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难愈或不愈创面是整形外科的一大挑战.随着人们对脂肪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利用脂肪干细胞来提高创面愈合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在此就脂肪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治疗策略的改进、细胞移植途径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TGF-β各亚型与其受体在猪皮肤及毛囊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两种异构体(TGF—β1和β2)及其受体(TGF—ORII)在黑毛白皮小香猪皮肤及毛囊中的表达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GF-D亚型及其受体在黑毛白皮小香猪皮肤及毛囊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TGF-β蛋白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后期及退行期的毛囊外根鞘和内根鞘细胞,在皮下脂肪细胞中亦有弱阳性表达。TGF—β2的蛋白颗粒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有阳性表达,在真皮乳头层大部分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强阳性表达。在毛囊的退行期,毛囊外根鞘细胞、毛隆突细胞和结缔组织鞘成纤维细胞中有阳性表达。TGF-β R Ⅱ主要存在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毛囊结缔组织鞘中部分成纤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中有阳性表达,特别是在退行期早期的毛乳头基质细胞、外根鞘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在退行中晚期的外根鞘部分细胞中有阳性表达,但明显减弱。TGF-β1、TGF—β2和TGF—β R Ⅱ在猪皮肤中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7.0±2.5,24.2±3.1,13.2±2.9。结论:TGF—D的异构体及其受体主要表达于毛囊生长期晚期和退行期早期,可能在毛囊从生长期向退行期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面修复是皮肤科和整形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以及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在皮肤创面修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将干细胞与促进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联合使用,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以及使用干细胞制作组织工程皮肤等新技术,不仅丰富了干细胞的治疗手段,而且提升了干细胞修复创面的能力。该文对近年表皮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毛囊干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皮肤创面修复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皮肤创面修复有多种方法,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有关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日益增多,大量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创面修复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皮肤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创面愈合是需要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在创面愈合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 都可能导致创面发展成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研究证实多种干细胞可促进创面愈合, 但部分干细胞因存在提取困难、易凋亡、伦理及法律等问题, 临床应用受限。而口腔黏膜干细胞可规避上述问题, 这类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免疫调节能力, 而且同质性强, 在口腔创面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促进创面愈合及减少瘢痕形成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口腔黏膜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临床应用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外根鞘膨凸部(bugle)。表皮干细胞通过不对称分裂完成自我更新,同时形成一个新的子代细胞——短暂扩增细胞(transit amplifying cells,TA cells)。TA细胞继续分裂扩增、上移从而形成其他各细胞层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颗粒层细胞、棘层细胞发育成熟行使组织功能,并逐渐老化失去细胞器,被细胞自身分泌的角质蛋白所替代,形成透明层或者角质层直至脱落。这个过程又可称为:生长期、衰退期和静止期。表皮就是遵循这个不断循环往复的生理过程,自我更新,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6.
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从脂肪组织中提取的多项潜能干细胞,ADSCs拥有着强大的分化和分泌能力.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促进血管化、调节炎症反应、构建细胞外基质、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动和促进上皮化来加快慢性创面的愈合.现就ADSCs治疗慢性创面的可能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细胞疗法在难愈合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广阔前景, 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受关注和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胞类型。尽管临床转化研究已取得快速发展, 但细胞疗法效果并不稳定, 多数临床试验尚未取得预想结果。深入研究表明, 异质性是制约细胞疗法深入开展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探讨难愈合创面细胞治疗策略的现状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较多资料证明采用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治疗心肌梗死等取得了显著疗效。在大面积创、烧伤创面治疗中 ,尽管既往采用的生长因子等疗法显著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 ,但这种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修复创面功能重建的需要。因此 ,如何在重建受创组织解剖结构的同时恢复其生理功能已成为当前创伤修复领域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而利用干细胞可塑性的潜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一、创面功能性修复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与成体干细胞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深度烧伤以及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体内外实验证明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内的脂肪干细胞[1](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可以有效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皮肤创面愈合[2]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再上皮化、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以及重塑等多方面.在创伤条件下,伤口渗液和其中的炎性因子以及有丝分裂原等趋化因子促进ADSCs增殖,向伤口迁移[3].实验证明,ADSCs在体、内外均可以向皮肤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限制炎症和凋亡、促进血管形成、促进创周组织细胞,参与损伤修复等,最终实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嗅鞘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嗅鞘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人嗅鞘细胞的相应标记抗原的阳性表达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人嗅鞘细胞的组织相容性和免疫耐受性。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比。结果 人嗅鞘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与移植免疫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标志:HLA-DR、B7-1(CD80)、B7-2(CD86)、CD40和CD40L均为阴性。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人嗅鞘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结论 人嗅鞘细胞可能是一种免疫缺陷细胞,在体外有诱导细胞移植免疫耐受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