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远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3019-3020
目的:介绍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9例消化道重建手术采用消化道前壁分层切开,开放式、传统方法完成消化道后壁双层内翻缝合及转角处内层内翻缝合,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层内翻缝合,再用传统方法完成转角处及前壁外层缝合,并包埋内层吻合口。结果:术中置入饲食管者,于24h后经饲食管注入10%氯化钾溶液60mL/d,48~72d后经饲食管注入流质饮食。食管胃吻合术后10d,经口进流质饮食。毕Ⅰ式、毕Ⅱ式、回肠端端吻合,术后3~4d经口进流质饮食。结肠端端吻合、结直肠吻合,术后5~6d经口进流质饮食。本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结论: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操作简便,可减少消化道重建手术吻合口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闫玲 《齐鲁护理杂志》2004,10(6):412-414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护理经验。方法:食管癌560例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4例,回顾其治疗过程。结果:明确了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5种原因,即缝合技术不佳,吻合口感染,吻合口张力过大,患全身营养状况差,以及精神、神经因素。总结了预防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护理方法是减少感染因素,改善患的营养状况,减轻吻合口张力和解除患精神压力。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可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防治吻合口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防治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人防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护理措施.[结果326例病人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1例吻合口瘘并发严重肺部感染、营养不良行再次吻合、胸廓改型、空肠造瘘手术后治愈出院,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针对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可能出现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常州产消化道吻合器在食管重建术中一次性吻合法观察术后吻合口狭窄及瘘发生情况。方法:在食管贲门癌手术时,采用常州产吻合器机械一次性食管胃吻合重建上消化道,而放弃传统再加浆肌层包埋(甚至全层加固缝合)缝合的办法,手术共298例,以统计术后吻合口狭窄及瘘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生吻合口狭窄5例.占1.67%,吻合口瘘3例,占1.01%。结论:常州产吻合器在食管重建术中作一次性机械吻合后,不再加全周浆肌层包埋或全层加固缝合.完全能够达到食管重建术的安全可靠要求.不会增大吻合口瘘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而能明显降低吻合口狭窄这一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处于常见报道之下限,明显改善病员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胃肠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胃肠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其防治。方法;400例胃、直肠癌及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吻合器组和手工缝合组,每组200例。吻合器组采用胃肠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术;手工缝合组采用手工缝合行消化道重建术。结果:吻合器组有5例(2.5%)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例死亡;4例(2.0%)吻合口出血,6例(3.0%)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时间25-36min,平均30min;手工缝合组有12例(6.0%)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死亡;8例(4.0%)吻合口出血,9例(4.5%)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时间40~75min.平均58min。结论:使用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术,出现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但若使用吻合器不当,也可导致严重吻合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器械吻合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器械吻合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应用国产一次性消化道圆型吻合器进行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共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吻合中发现问题17例(6.16%),余吻合顺利。发生术后吻合口并发症9例(3.26%),包括吻合口瘘1例(0.36%),吻合口出血3例(1.09%),吻合口狭窄5例(1.81%)。结论食管胃器械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有效技术,规范的操作,必要的技巧,可进一步降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胸内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1990—2010年间1056例食管癌、贲门癌行胸内吻合术后发生24例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10年组吻合瘘的发生率(1.38%)较1990—2000年组(3.7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1,P〈0.05)。结论采用综合措施如严格选择病例,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注意手术操作,吻合方法的改进,加强术后处理等是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中机械缝合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中机械缝合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发生吻合口并发症11例,其中术中并发症1例,吻合口漏5例,吻合口出血4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熟练掌握机械缝合技术,熟悉缝合器的性能,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器械并正确使用,是预防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伟  李作娅 《华西医学》2010,(6):1062-1064
目的评价国产吻合器和闭合器在食管癌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3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手工吻合组(n=172)和器械吻合组(n=215),对两组患者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术中出血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吻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后者(P〈0.05)。手工吻合组术后吻合口出血多于器械吻合组(5.2%比1.4%,P〈0.05),发生吻合口漏亦多于器械吻合组(6.4%比2.8%,P〈0.05)。随访1.5~2年,排除失访患者后,器械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手工吻合组(4.6%比10.3%,P〈0.05)。结论国产吻合器与和缝合器用于食管癌的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手术的第一并发症和死因,吻合口瘘发生率国内报道为3%~5%,胸内吻合口瘘病死率高达50%。我科2008年1月-2009年3月对4例食管癌术后并发胸内吻合口瘘患者安置瘘口引流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应用在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保守治疗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管状胃进行食管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确诊的胸段食管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运用管状胃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运用全胃进行重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的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月的心肺功能和术后6月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后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疗效确切,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心室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心室室壁瘤的效果。方法左心室室壁瘤患者103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80例,大隐静脉-前降支或其他血管吻合21例,2例未搭桥,然后用2-0聚丙烯线围绕前间壁及心尖部室壁瘤基底部全层荷包缝合室壁瘤及室壁瘤的游离壁以消除死腔。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0例,脑卒中2例,开胸止血2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死亡3例;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6.59±9.76)mm,术后减少到(50.00±5.30)mm(P〈0.05);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由术前(165.20±59.48)mL减少到(85.60±23.70)mL(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35.70±0.05)%增加到(50.00±0.04)%(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左心室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心室室壁瘤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急诊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 1998- 0 1~ 2 0 0 3- 12急诊胆道手术后 17例胆漏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  17例胆道术后胆漏中 ,13例为胆总管缝合处胆漏 ,2例为T形管部分脱出胆总管 ,1例为胆总管与十二指肠汇合部胆漏合并肠漏 ,1例可能为胆囊切除后所致副肝管损伤。 16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 ,1例经再手术治疗后死亡。结论 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轻柔的操作是预防急诊手术后胆漏的关键 ,通畅的腹腔引流、严密的观察、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治疗急诊手术后胆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勇 《临床医学》2012,32(7):18-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1年9月42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7例患者中,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32例(7.49%),出现并发症21例(4.92%),其中术后出血5例;胆管损伤4例;胆漏4例;胆管残留结石3例;胃肠道损伤2例;切口感染3例。经正确诊断及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手术医生经验的积累,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2010年2月实施的19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和16例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胆总管通过时间(the hepatic hilum to the duodenum through time,HDTT)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组平均手术时间(75±20)min,术中平均出血(25.7±4.5)mL;并发胆漏2例;平均住院时间(8.1±1.6)d。随访3个月~1年,未见胆道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与对照组相比,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组术后HDTT一过性升高后随之明显下降,TNF-α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I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胆漏发生率较低;术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低,提示对患者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的效果与护理要点。[方法]随机抽取同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胆管病人60例(即LBEPS组为Ⅰ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病人60例(即OCTD组为Ⅱ组),两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舒适度评估、术后胆漏、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胆漏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胀腹痛、切口疼痛、排尿困难、活动不便等舒适度方面,Ⅰ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结论]双镜联合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较经典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病人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单术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切口采用不同缝合方法的差异。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0月行单术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380例,随机分为连续缝合组和间断缝合组,每组各190例,观察并比较术中两种方法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囊袋血肿和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连续缝合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两组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囊袋感染病例。术后3个月内连续缝合组未见皮肤线头外露,间断缝合组皮肤线头外露6例(3.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单术者起搏器植入术切口应用连续缝合法具有缝合时间短、无线头外露的优势,可作为单术者起搏器植入的常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全麻开胸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全麻开胸术后患者的医院感染因素,找出应对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全麻开胸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 000例全麻开胸术后患者中感染75例,占3.75%,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8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道感染8例,胃肠道感染6例,手术切口感染4例,血管相关性感染4例,其他5例。结论:根据全麻开胸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感染因素,针对工作中的不足,制定出相应防范措施,把院内感染减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打结可吸收线减张缝合在闭合四肢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2-2013-12我院手外科收治的37例四肢急慢性皮肤缺损患者,创面均使用免打结可吸收线进行减张缝合,使创面一次闭合。男25例,女12例;年龄4~72岁,平均(34±2)岁。车祸伤19例,机器损伤10例,重物砸伤4例,感染3例,刀砍伤1例;急性创面26例,慢性创面11例。观察伤口愈合过程和愈合时间,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和Vancouver疤痕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35例创面一次减张缝合后愈合,拆线时间为15~25d,平均20d;2例二次手术后愈合。减张缝合的愈合率是97.3%,一次减张缝合的愈合率是94.6%,感染率是5.4%。疤痕疼痛VAS是0~5分,平均1.7分,疤痕外观VAS是0~8分,平均2.9分。Vancouver疤痕评价得分是1~8分,平均2.4分。结论:免打结可吸收线减张缝合可以直接闭合创面,显著降低术后皮肤坏死、二期缝合、游离植皮和皮瓣转移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术后腹部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在剖宫产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病人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腹部按摩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于术后4 h开始给予腹部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min,连续3 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不给予腹部按摩。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腹部按摩组病人术后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按摩可促进剖宫产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对于剖宫产病人的产后恢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