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少华 《山东医药》1996,36(12):38-38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陈少华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老年人骨质疏松主要是原发性的,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①Ⅰ型: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见于女性;年龄为55~70岁。骨疏松主...  相似文献   

2.
男性骨质疏松与年龄有关,多发生在70岁以上人群。如果男性患有糖尿病(DM),则可能因代谢紊乱或DM慢性并发症等的影响而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但目前有关2型DM对骨密度和骨代谢的研究尚存争议。本研究进一步评价男性2型DM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病程和肾脏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女性60岁前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观察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5429名体检女性分为:年龄〈60岁组(老年前期组)和≥60岁组(老年组)。检测骨密度,比较两组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老年前期组骨量减少发生率2.5%,骨质疏松发生率9.9%,老年组骨量减少发生率37.7%,骨质疏松发生率6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女性应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并及时治疗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老年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水平,研究变化规律,探讨与骨量变化的关系,并观察骨质疏松抗吸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尿吡啶啉(PYD),其中健康组488例,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68例,骨质疏松治疗6个月后再次测定其含量。结果:女性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高于男性,女性50岁后各组明显高于40岁组。尿吡啶啉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随着增龄,有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组B-ALP和PYD明显升高,阿伦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明显下降。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骨吸收指标明显升高,骨形成指标也升高,中老年人大多为高转换的骨质疏松。B-ALP和PYD是骨质疏松研究中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3例种籽骨结核均为男性农民,年龄53~65岁,右足2例,左足1例,均有外伤史。起病慢,病程长,均伴有趾骨结核或/和趾关节结核。其中2例合并肺结核,1例窦道恶变成肉瘤。典型X线表现为半月征。2例病变种籽骨呈半月形,凹面朝向趾关节,骨质疏松,影像淡薄。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6.
<正>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可分为三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为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由绝经后机体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发,年龄通常界定在50~70岁。雌激素的缺乏被认为是PMOP的主要原因,其中具体的分子机制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近些年研究雌激素对PMOP发病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BMD变化的年龄分布规律。结果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0~59岁和70岁以上年龄段出现快速骨丢失,尤其是前臂远端骨丢失速率较快,55~59岁年龄段女性骨累积丢失率达25%,与DXA测定中轴骨的骨量丢失规律一致。前臂远端桡+尺骨的骨质疏松(OP)检出率较高,是围绝经期妇女OP检出的敏感部位。50~54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为57.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5.8%(以低于PBM-2.0s为诊断标准)和12.1%(以低于PBM-2.5s为诊断标准);55~59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上升至80.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上升至50.0%和30.9%。6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增加速度趋缓,但7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再次上升。结论前臂骨骼BMD测定可以作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工具。将前臂远端桡+尺骨为BMD主要检测部位,以低于PBM-2.0s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筛查骨质疏松人群和评估干预措施较适宜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不同年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武汉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 PIXI骨密度检测仪,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初次行骨密度检测的11559名体检者(年龄20~99岁,男6434名,女5125名)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和骨量情况分组,计算各组受试者的BMD值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结果骨量正常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80.5%降至80~岁组的31%。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正常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的男性明显减少,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36.5%、26.7%和15%,相应年龄组男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55.6%、46.2%和38.2%。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18.7%和0.8%升至80~岁组的40.3%和28.7%,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从50~岁起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从60~岁起明显增高。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增加。在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减少的比例是男性的1.26、1.16和1.39倍,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为男性的2.48、1.92倍和1.36倍。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中,男性与女性受试者BMD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均P0.05)。结论骨量正常者比例在20~岁组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比例在20~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骨密度均较同年龄组女性高,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9.
骨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3例寿光市人民医院(262700)李晖,张新华,张新国,孙希虎1992~1994年我们采用骨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3例,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6例;年龄14~65岁。骨折位于胫骨上1/3例,中...  相似文献   

10.
3例种籽骨结核均为男性农民,年龄53 ̄65岁,右足2例,左足1例,均有外伤史。起病慢,病程长,均伴有Zhi趾骨结核成/和Zhi趾关节结核。其中2例合并肺结核,1例窦道恶变成肉瘤。典型X线表现为半月征。2例病变种籽骨呈半月形,凹面朝向Zhi趾关节,骨质疏松,影像淡薄。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0岁以上男性骨密度(BMD)的变化特征及骨质疏松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年度查体50岁以上男性的一般资料及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的BMD,根据年龄和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组,比较组间BMD特点、不同测量部位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结果全髋及股骨颈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全髋及股骨颈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r=-0.30;P0.05),腰椎BMD与年龄呈正相关(r=0.14,P0.05)。该人群骨质疏松总检出率为10.08%,低骨量检出率为43.21%;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均随增龄而增加(P0.01);股骨颈部位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股骨颈部位骨质疏松、低骨量检出率低于股骨颈部位总检出率。70岁以上者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显著高于70岁以下者(14.88%比1.99%;47.75%比35.56%,P0.01)。结论 50岁以上男性全髋及股骨颈BMD随增龄而下降。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随增龄而增加。股骨颈部位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与总检出率接近,测量双侧股骨颈BMD有助于提高骨质疏松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兰州市区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DELPHI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兰州市997名健康体检者行正位腰椎BMD测量,以性别和每5岁为1个年龄段对测量结果进行分层统计学分析。结果从45岁开始,BMD值和T值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降低,女性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女性在55岁以后骨量丢失加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在45~49岁女性中占16.7%,50~54岁占39.1%,55~59岁占51.6%,60~64岁占63.5%,65~69岁占71.1%,70岁以上者占81.7%。男性BMD值和T值逐渐降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在45~49岁男性占13.3%,50~54岁占28.1%,55~59岁占38.5%,60~64岁占38.3%,65~69岁占45.4%,70岁以上占55.6%。BMD值和T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兰州市区部分中老年人群BMD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微量元素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高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据我国各地报道,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发生率达25%-90%,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众所周知.骨质疏松与某些矿物质(如,钙、镁、磷、钠等)的饮食摄取不足.过量或不平衡有关,近年来发现,微量元素在骨质疏松的病理、诊断和治疗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择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骨质疏松情况。方法:对42例COPD病人进行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d)测定及股骨上端骨密度测定。结果:BGP、Dpd测定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不论男女病人骨密度测定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40%。结论:COPD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应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防止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骨质疏松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性骨质疏松研究近况李玉坤,邱明才人体的骨量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量减少是不可逆的。骨丢失的主要原因是每个骨再建单位骨吸收量和骨形成量之间平衡失调。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减弱,这种趋势也不可逆转。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骨...  相似文献   

16.
胃型复合性溃疡癌变10例赵双罗,潘秀峰,朱风珊我们在1974年5月~1994年3月间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胃型复合性溃疡癌变10例,现报告如下。1.对象: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54岁。经内镜或(和)上消化道造影证实胃溃疡存在时间8~...  相似文献   

17.
老年男性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定老年男性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及血、尿中与骨吸收和骨形成有关的生化指标 ,观察其与年龄的关系 ,探讨以上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能量 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前臂骨密度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尿钙 (Ca)、肌酐 (Cr) ;采用放免法测定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将年龄 60~ 95岁的老年男性 97例分为 60~ 69岁、 70~ 79岁和 80岁以上三组并与 60岁以下男性进行比较。再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 ,比较其测定值。结果 老年男性骨密度及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其中 ,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 ,明显下降 (P<0 . 0 5)。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 ,骨转换指标随增龄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六味地黄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医研究已证实骨质疏松的发病与肾虚密切相关 ,多种补肾方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疗效 ,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已日益受到了重视[1 3 ] 。本研究选用传统的补肾良药六味地黄丸 ,通过监测骨密度 (BMD)及骨代谢生化指标观察其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对象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 42例 ,年龄平均为 63 .8岁±8.2岁。全部病人接受前臂骨密度测量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查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1999年制定的标准。各组的年龄、绝经情况以及治疗前BMD及骨代谢生化指标无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选择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骨关节疼痛、年龄大于60岁的T2DM患者30例,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L2-4或股骨颈骨密度,其T-Score在-2.5以上,依降钙素IOU肌肉注射,每周2次,疗程4周。结果:依降钙素治疗后所有患者骨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用国产依降钙素可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骨痛症状,且安全、价格相对便宜。  相似文献   

20.
尼尔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用3月龄雌SD大鼠,分基础对照组、年龄对照组、去卵巢组及去卵巢加尼尔雌醇治疗组(CEE1mg·kg-1,每周ig1次),12w后,对各组大鼠胫骨近端不脱钙骨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去卵巢大鼠骨形成和骨吸收均明显增加,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尼尔雌醇通过明显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和骨形成,阻止骨高转换,保持骨量的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