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二条和第三条中集中地对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热入营分是温病的危重阶段,其治疗亦较复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四条中详细地论述了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并在第五条中进一步指出了"斑出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收入清代王士雄(字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题名为<外感温热篇>,分为37条.此篇充分反映了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建树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篇中的1至10条,集中体现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温病学所必读.  相似文献   

5.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6.
朱俊程 《国医论坛》2005,20(2):49-49
《外感温热病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作,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在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方面成就卓著。其不仅对温热病治疗过程中养阴和护阴等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对温病治疗过程中阳气的调护也有较详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有关养阳、通阳、温阳及针对体质用药、慎防伤阳等一系列顾护阳气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温病大家,祖籍安徽歙县.其所著《外感温热篇》,尤为后人所推崇,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温病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中"治未病"思想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内容亦较为丰富,今初探其旨,择其要者,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8.
《外感温热篇》是叶氏究心于温热病五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并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新颖、独特、精辟的理论,是温热病学中的一篇著名的杰作。在温病学中极负盛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整个  相似文献   

9.
黄玉娥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158-159
中医治病关键在于正确地掌握辨证论治,而护理工作配合辨证论治又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治疗效果的好与坏,即是检验医生辨证施治的正确性,又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做好中医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西医基础护理的一般知识,更重要的必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辨证施治的方法。如甲型H1N1流感则属于中医温热病的范畴,而外感温热时病又以卫气营血辩证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人是统一的整体,内有所  相似文献   

10.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是清代驰誉杏林的医学大家 ,《清史稿》云 :“大江南北言医 ,辄以桂为宗”。玩味叶氏医案 ,朴实而不纤巧 ,渊雅而又精醇 ,曲体病情 ,洞若观火 ,其于治法每宗《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之旨 ,常相对立论 ,双向调节 ,纠偏以求和 ,辄起相反相成的作用。今引《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76)言语及案例 ,对叶氏双向调节治法作一探析。1 刚柔相济柔能克刚 ,刚能济柔 ,刚柔相济作为药物的配伍原则 ,严用和早有阐发 ,他在《济生方·补益门》中云 :“间有药用群队 ,必使刚柔相济 ,佐使合宜 ,可以取效。”叶氏…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治咳经验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咳嗽的主要经验。从风寒咳、风热咳、燥咳、肝咳、肾咳等方面分别立法,强调无论外感与内伤均须重视体质,因人而治。  相似文献   

13.
茯苓为精纯之品,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兼及肺脾肾三脏,故在通调三焦病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叶天士强调"久损重虚用甘缓法",茯苓味甘平,力不峻,因而他常配用于治虚之剂中,而获佳效.  相似文献   

14.
张越颖 《北京中医》2004,23(6):340-341
肺痹属脏腑痹病之一,脏腑痹病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最早论述了脏腑痹病,提出了"肺痹"的病名,概述了肺痹产生的原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皮痹不已,内舍于肺",指出了其临床表现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阐明了其病情转归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其入脏者死".此外,<内经>中另有4篇论及本病.  相似文献   

15.
论叶天士方剂气味配伍规律有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程昭寰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2,43(3):165-167
从方剂气味配伍的内涵、规律、具体运用3个方面探讨了叶天土方剂气味配伍的规律有实践价值。认为在研究主剂配伍理论或规律时,应当高度重视气味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  牛阳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1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