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磁核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现象于1946年由斯坦福大学F.Bloch和哈佛大学E.M.Purcell同时期发现,荣膺1952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奖。三十年来NMR技术在化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了解物质的化学结构以及原子核在物质和生理系统中的静态和动态相互作用,近年来已用于医学检查人体功能和解剖改变。  相似文献   

2.
大鼠扣带皮质各区的传入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RP-TMB逆行追踪法研究了扣带皮质各区的传入联系。结果表明扣带各区间存在着纤维联系,与新、旧及中间皮质有联系,与皮质下结构间存在着较广泛的联系。扣带皮质前、后部的传入显著不同,例如与痛及抗痛反应有关的丘脑束旁核、尾状核、隔外侧核及中缝背核等主要与其前部相联系。此外,还观察到目前尚未见之报道的丘脑带旁核、梨状皮质及内嗅皮质投射到25区,脚间核投射到32和24区,隔外侧核投射到24区,斜角带核投射到扣带皮质的5个区域。关于脚间核和隔外侧核向扣带皮质的投射与本研究室脚间核、隔外侧核传出研究所见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应用微量注射和离子透入法经三种不同入路,将HRP输入大鼠脚间核内,追踪脚间核的传入性联系。三种不同进针方向,共同出现标记神经元的核团除了缰内侧核、缰外侧核、中缝背核、中央上核、被盖背核、被盖背外侧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与腹外侧区和蓝斑以外,尚有Broca氏斜角带核和伏隔核。组内侧核和脚间核的联系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定位关系,即双侧缰内侧核内侧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腹侧和腹外侧;双侧缰内侧核外侧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背侧;同侧缰内侧核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外侧;双侧缰内侧核纤维并不投射至脚间核的吻端和尾端。本研究还发现其它核团对脚间核的投射也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如缰外侧核、被盖背核腹内侧和被盖背外侧核均投射到脚间核的尾侧;伏隔核尾端也有投射纤维至脚间核。  相似文献   

4.
MR造影与X线造影的物理原理不同。MR造影剂只改变氢核系统的弛豫时间,造成相邻组织在弛豫时间上的差别,以达造影目的。一切顺磁质都可减少氢核系统的弛豫间。顺磁质原子的固有磁矩在静磁场B_o中即要绕B_o方向旋进,又要伴随分子作热运动,这就加剧了氢核周围业已存在的杂散磁场。这个杂散磁场瞬息万变,在其噪声频谱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四十年代,物理学家Bloch等和Purcell等几乎同时分别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NMR)现象。为此1952年曾获诺贝尔科学奖。核振共振技术的突破是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先有超导体强磁场核磁共振仪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进行结构和分子质量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对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来确定多糖结构的完整性及批间一致性;高压液相分子排阻层析-十八角激光散射仪( HPSEC-MALLS)对荚膜多糖的分子质量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分子质量及分布情况。结果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与其标准化学位移一致;重均分子质量范围为7.182×104 g/mol (19A型)~1.273×106 g/mol(9V型)。结论 NMR和HPSEC-MALLS能够快速、高效地对各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进行结构和分子质量分析。6种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谱图中各个质子的化学位移完全符合该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但荚膜多糖中存在含量不等的C多糖以及纯化过程中未去除彻底的醋酸盐类物质;由于荚膜多糖特性及纯化方式的不同,6种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之间分子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淋巴细胞核化学染色表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图像纹理特征和物质含量测量参数—光密度值等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新的特征向量,用于分析肝癌、肝硬化时淋巴细胞化学染色核图像的微小变化。通过改进血液涂片载体,以利于提高光密度值的精度和核纹理分析。采用小波变换结合经验模式分解获取图像表面纹理特征,再与多种图像光密度值和图像能量等结合,构成一种图像组合特征多维向量,用支持向量机完成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较好地区别了正常人与肝硬化、肝癌病人以及肝硬化与肝癌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析了淋巴细胞核中核酸、蛋白质等与核表面纹理及化学着色之间的关系。解决了淋巴细胞核染色表面微小变化人眼不能定量区分识别的困难。图像组合特征多维向量可以有效地反映不同淋巴细胞核表面间的纹理差异,可作为识别淋巴细胞核染色表面变化新的特征量。  相似文献   

8.
实验用HRP逆行追踪法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大鼠中缝背核内5-羟色胺、P物质以及亮脑啡肽三种传入纤维的脑干起源。发现中央上核,中缝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脚间核和第Ⅳ脑室中央灰质均有数量不等的5-羟色胺、P物质和亮脑啡肽能神经元向中缝背核投射。结果提示:中缝背核接受脑干许多核团不同性质神经元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NMR成象是基于诱发和监控核磁矩在磁场中的共振能力。利用强度随位置变化的磁场,确定共振核的位置和浓度是可能的。从而可以建立反映组织中核分布的图象。因为氢对NMR是稳定核最敏感的,而且在人体中也是大量的,因此氢对NMR 成象的研究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化学物理实验室的Kay L等宣布他们已给NMR加入了新的一维,从目前的三维拓展到四维,此可称为“量的飞跃”。曾帮助发展三维NMR的化学家Fesik S指出,迄今NMR结构测定法主要针对分子量小于10 000的蛋白分子,至多不超过20 000。但许多蛋白质较上述限量大得多,因此这一新技术有助于将这些大分子量蛋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鸡脑桥内P物质(SP)样免疫反应物的分布。SP样神经元胞体分布于尾侧线形核及其毗邻的网状结构,前庭内侧核,下网状核以及网状结构外侧部。SP样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上橄榄背核以及外神经副核分布密集,在尾侧线形核及前庭内侧核则分布稀疏。结果表明:三叉神经束核,三叉神经感主核,上橄榄背核以及前庭内侧核的SP样免疫反应物的鸡和哺乳类间存在  相似文献   

12.
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近年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内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神经回路。例如,除了已知的皮质—纹状体—皮质回路外,还有丘脑—皮质—丘脑回路,下丘脑室旁核—迷走神经复合体—室旁核回路,下橄榄核—小脑皮质—小脑深核—下橄榄核回路,脊髓后角—后索核—脊髓后角回路及各脑部内固有的短程神经回路,周围神经交感感受环和椎前交感神经节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间的回路等。这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完善性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NMR)成象技术作为一种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促进了对于新型药物即磁性药物的需求。必须将此类药品注入患者体内,以便强化正常组织与疾病组织的影象对照,或者指示器官功能或血流状态。曾介绍过一些作为可能的NMR对照剂的试剂,其中多数是高顺磁性的。超顺磁性颗粒是另一类NMR对照剂,常归为T2或T2*对照剂,与诸如顺磁性耦合物T1试剂不同。由于它们有较大永久磁矩,这类试剂能比顺磁性离子更快地削弱邻近的核。罗马尼亚介绍了一些亚铁磁性、铁磁性和超顺磁性颗粒的合成和测定。不同超顺磁性颗粒对于NMR分析X—射线摄影法的应用@许…  相似文献   

14.
用Nissl和Weil染色法以及HRP和荧光素逆行追踪技术,研究了大鼠缰核的细胞分区及其至边缘中脑区的投射。结果表明:大鼠的外侧缰核可分内侧区、外侧区和中间区,其中包括四个亚核,即内侧亚核、外侧亚核、背侧亚核和腹侧亚核。将追踪物分别输入脚间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脑桥嘴侧网状核或被盖腹侧区,观察到内侧缰核至脚间核的投射存在局部定位关系。中央上核主要接受背侧亚核和腹侧亚核的传出投射;中缝背核主要接受内侧亚核的传出投射;脑桥嘴侧网状核主要接受外侧亚核的传出投射。中央上核、中缝背核、脑桥嘴侧网状核和被盖腹侧区也接受内侧缰核腹外侧区细胞的传出投射。研究结果提示缰核至边缘中脑区不同核群的投射存在分区联系。  相似文献   

15.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ubnucleusreticularisdorsalisSRD)是最近几年发现的在伤害信息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核团。该处的神经元能特异性或优先性地被来自全身各部位的机械性、温度性及化学性刺激激活,并能准确地编码电、温度及机械性刺激的强度。SRD与脊髓之间存在往返投射,被认为是弥散型伤害抑制性控制现象的基础。本文就SRD的形态学及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损伤所致遗传病。与核DNA不同,mtDNA为闭合,环状双链分子,且以多拷贝存在于细胞中。这些特点决定了mtDNA损伤所致遗传病具有不同于一般核DNA遗传病的特殊之处。本文对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在mtDNA中的突变位点,mtDNA杂合型,组织间差异性以及mtDNA和核DNA互作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最后还介绍了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细胞内HRP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进行定位后将微电极插入该核的神经元,进行细胞内HRP注射。对53个标记神经元的形态、突起的行径、投射范围及其终末分支的特点和终止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有单极、假单极、双极和多极神经元等四种类型,这些神经元有大有小,形状也多样;(2)单极和假单极神经元的突起行程长,投射广泛,侧支极其丰富。它们投射到中间神经元核团(三叉上核、三叉间核,桥延网状结构小细胞网状核等),运动核团(三叉运动核、外展神经副核、面神经副核等)和感觉核团(感觉主核背肉侧部、三叉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等)。此外,还有个别突起投射到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孤束中。(3)本文首次注意到,这些神经元在性质不同的核群其终末特点和终止模式不同,而在同类核群的各核中其终末特点和终止模式相似。(4)本文还观察到中脑核神经元的周围轴突发出侧支分布到三叉运动核。(5)本文首次提供了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向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外展神经副核和面神经副核投射的资料。此外,本文还就三叉神经本体觉脑内传递通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上橄榄核簇 (SOC)是与听信号传导有关的脑干听觉初级中枢 ,并参与双耳间声信号的加工和声音的空间定位 ,在听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SOC可分为内侧上橄榄核 (MSO )、外侧上橄榄核(L SO)、斜方体核 (NTB)和橄榄周核 (PON) ,各个亚核在细胞构筑、纤维联系、神经信息物质及在听觉中的作用等方面是不同的。SOC内神经信息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及氨基酸类、神经肽类和胺类等 ,其中对神经肽类如 SP、ENK、CGRP、CCK等的研究已被许多学者所重视。SOC的基础研究可能会为临床神经耳科疾患特别是耳聋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髓核置换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以及重建椎间稳定和微动功能的最佳方法之一,理想的人工髓核材料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简要回顾国内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尝试的不同方法以及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人工髓核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对预制型和原位聚合型两种人工髓核基本特性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0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万方数据库(http://www. wanfangdata.com.cn)、书籍《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腰椎间盘退变治疗方法、髓核置换材料选择及置入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nucleus replacement,biocompatibility,disc degenerative”,中文检索词为“髓核置换,生物相容性,间盘退变”。检索文献量总计90篇,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其中的36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目前髓核置换假体可以分为两种:预制型和原位聚合型。预制型假体与生理髓核组织的生物力学更相近,但是报道有不同并发症。原位聚合材料由不同的单体在置入后聚合、硬化形成弹性体,这就使手术创伤降到最小,减少内植物移位的风险,但是这些材料仍在初步评估节段。提示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之一,不同材料的人工髓核目前正处于不同研制阶段中,并且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早期研究成果,人工髓核置换作为常规手术的补充和改进,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用Nissl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新生儿脑脚间核的亚核结构及P物质、脑啡肽和5-羟色胺样免疫阳性结构的分布特点。发现该核可分为背侧亚核、背外侧亚核、外侧亚核、中央亚核和中间亚核。P物质样阳性胞体、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于背外侧亚核、中间亚核腹侧部以及外侧亚核;脑啡肽样阳性胞体及纤维终末集中在中央亚核;5-羟色胺样胞体和纤维终末主要分布于背侧亚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