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议中药复方的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议中药复方的反佐反佐一词,首见《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  相似文献   

2.
何谓反佐反佐一词,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  相似文献   

3.
反治是自古以来中医治疗法则中的一种,反佐则是在"反治"这一治则中治疗立法上,运用的反佐之药或反佐之治法.在<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内经>)中,在强调早期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等几个根本法则,对于逆治(正治)与从治(反治)的运用,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精辟的阐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逆从,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其意思是: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病证轻而单纯的,用逆治法,病证重而复杂的,用从治法……什么叫做逆从?  相似文献   

4.
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夺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李时珍曰:“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格拒,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散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同的药物辅佐主药,从而适应辨治需要的种种配伍方法。纵观历代许多方剂及中成  相似文献   

5.
反佐之法 ,考其源流 ,首推《内经》 ,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对于纯粹的寒证 ,须在热剂中稍加寒品 ,对于纯粹的热证在寒剂中稍加热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 ,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 ,《内经》所云反佐之法就是所使用的佐药与其他药物性质相反 ,而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这种反佐之法运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患者拒药 ,发生格拒不受之现象。本来 ,中医治则治法本应“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是谓正治之法 ,其所以反佐运用 ,是因为寒证多在下在内 ,热性药属阳 ,具有上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医著《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用奇方或偶方皆不见效,则用反佐的方法来治疗。反佐者,谓药同于病,而顺其性也。《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治热以寒,  相似文献   

7.
反佐法发端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所谓反佐法,就是指方中所使用的佐药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即上述《内经》说的“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种反佐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与药发生格拒不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9.
反治与反佐一词的提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渍,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凉温凉,反从其病也。”又“平气如何?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对反治与反佐进行了较为精僻地论述,后世医家对反治与反佐实质的认识,议论纷纭,见解不一。有人以假症之反来  相似文献   

10.
"热因热用"是临床治疗内真寒而外假热的方法,属反治法之一.反治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后被历代医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达到日臻成熟的境界.今采用"热因热用"辛温通络法治火疳案,疗效显著,特采撷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2.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此乃治实证原则;"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此乃治虚证纲要.一般来说,对于"治实原则"大多能遵从,而对"治虚纲要"则认识不足、疑虑颇多.  相似文献   

13.
“反佐”考     
方剂有严格的配伍法度,药物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序排列。为了达到药物作用与机体状态的协调统一性,在佐药中不仅有“正佐”之法,更有“反佐”一法。“反佐”之法,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  相似文献   

14.
张铨 《西部中医药》2006,19(9):27-27
气反治法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即言其疾病的症状表现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  相似文献   

15.
本法则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这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治则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以寒药治热病而热反盛者,应该取治阴分;以热药治寒  相似文献   

16.
嵇丽娜  马佳维  李荣群 《新中医》2018,50(2):166-168
正反佐配伍是历代名方配伍中具有技巧性的内容之一,在君、臣、佐、使中处于辅佐地位,但常常不能引起医者的重视。过去对反佐的研究集中在配伍的规律和类型上,而对其科学性的内涵及运用缺乏深入论述。笔者就反佐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为方剂反佐配伍治疗疑难病症提出新的思路。1反佐配伍的认识1.1概念反佐的概念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  相似文献   

17.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18.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黄帝内经>对火热病之治则又提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陈士铎对此论领会颇深,他运用大剂量玄参治疗狂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刘学勤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临证精于望诊和脉诊,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多能匠心独运,自成机杼.今将其应用复方反佐法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理论肇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提出疑难病可以用寒热药配伍治疗,这为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反佐”     
王萧 《国医论坛》1997,12(2):23-24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Z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抬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人热药为佐.下隐之后,热气既激,寒住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炬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住.下隐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岳全书》中对反性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就此问题试进行探讨如下。三反住的内客观众家之论,可知道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