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对比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对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PCI术后2年随访,采用36项健康调查量表(SF-36),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完成PCI治疗的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活质量测定结果。结果:除精神健康无明显变化外,其他7个维度均有显著提高。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结论:PCI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但完全血运重建对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冠心病216例按年龄≥65岁及<65岁分为老年组和中老年组,对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1)老年组以三支病变为主,中老年组以单支或双支病变为主。中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多见,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两组间无差异。老年组冠状动脉狭窄以重度及完全闭塞多见,中老年组以轻度病变为主,中度病变两组间无差异。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以C型及B型病变为主;中老年组各型比例相近,A型病变略多。(2)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组较中老年组多见,稳定性心绞痛中老年组较老年组多见,不稳定性心绞痛两组无差异,均为主导分型。老年组女性患者较为中老年组所占比重增加;老年组合并糖尿病,cTnI升高多于中老年组。结论: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病变,C型及B型病变,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为主,提示老年冠心病更需积极冠状动脉造影,及早血运重建。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危险性大,合并症发生率,术后早期病死率可能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行PTCA及支架置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例患者PTCA及置入支架后24支闭塞血管18支被开通,血管病变开通成功率72.0%,病例成功率78.3%(18/23),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成功率92.3%,明显高于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54.5%(P〈0.01)。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TCA及置入支架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血管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6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DM组)与13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病人(NDM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DM组与NDM组相比,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冠心病的家族史及吸烟史两组间无差别。2、DM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明显高于NDM组,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数目高于NDM组,单支病变数目低于NDM组。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更易于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弥漫性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5.
林杰  黎鹏  叶飞飞 《吉林医学》2023,(2):386-38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形成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104例患者,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TO组52例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52例,分析CTO病变血管的临床特点;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检测血生化指标,影响CTO病变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52例存在CTO病变的患者,其中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25支(48.08%)、回旋支9例(17.31%)、前降支17例(32.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FIB、WBC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WBC为影响CTO形成的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为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决定系数Nagelkerke R2=0.298。结论:对于预防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进展至CTO病变,除了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及生活方式改变之外,需重点控制LDL-C、炎性反应指标,同时提高载脂蛋白A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8年至2002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不伴有心肌梗死的41例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年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通、远段闭塞血管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危险因素的比较中,血糖、血压和LDL 3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密切相关,且其临床表现以不稳定性心绞痛为主.结论 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多为复杂的多支病变,侧支循环的开通是其不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所在.远段血管闭塞多,也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ACC/AHA最新定义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为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根据是否存在前向血流,又可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为慢性功能性闭塞(前向血流TIMI 1级)和慢性完全性闭塞(前向血流TIMI 0级)。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少于8%,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1支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闭塞时间>1个月)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包括8例行冠状动脉球囊成行术失败者,TIMI 1级8例,TIMI 0级13例,闭塞病变位于前降支6例,回旋支7例,右冠状动脉8例,结果:13例患者冠状动脉旋磨术成功,TIMI 1级成功率100%,闭塞时间<3个月者成功率75%,闭塞时间>3个月者成功率40%,成功者中闭塞时间最长16个月,平均8.12个月,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冠心病 2 1 6例按年龄≥ 65岁及 <65岁分为老年组与中老年组 ,对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结果 :1老年组以三支病变为主 ,中老年组以单支或双支病变为主。中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多见 ,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两组间无差异。老年组冠状动脉狭窄以重度及完全闭塞多见 ,中老年组以轻度病变为主 ,中度病变两组间无差异。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以 C型及 B型病变为主 ;中老年组各型比例相近 ,A型病变略多。 2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组较中老年组多见 ,稳定性心绞痛中老年组较老年组多见 ,不稳定性心绞痛两组无差异 ,均为主导分型。老年组女性患者较中老年组所占比重增加 ;老年组合并糖尿病、c Tn I升高多于中老年组。结论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病变、C型及 B型病变、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为主 ,提示老年冠心病更需积极冠状动脉造影 ,及早血运重建。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危险性大 ,合并症发生率、术后早期病死率可能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特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对300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闭塞病变类型为功能性及绝对性、长度≤15mm和〉15mm、有开口和无开口及断端为鼠尾状和刀切状,以上各组内PCI成功率分别为90.1%和76.3%、85.2%和72.1%、88.3%和80%、84.2%和55%(P〈0.05);闭塞病变的位置、闭塞时间、有无桥血管、有无分支发出、有无钙化、远端有无显影及血管有无迂曲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病变类型、长度、有无开口及断端的形状是成功PC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与Q波心肌梗死(Q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QMI与NQMI患入院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Q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Q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QMI组,二组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QMI的多支病变率高于QMI,前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差。  相似文献   

12.
范晓涌  宁金民 《甘肃医药》2009,28(3):190-191
目的:观察再血管化(revascularization)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冠状动脉发生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 otalo cclusion)的15例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血管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根据心脏超声和临床表现评价心功能状态。结果:15例中治疗显效12例(77.7%),有效2例(16.6%),无效1例(5.6%),总有效率94.4%。结论:PCI使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血管化,能够改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冠心病女性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8例女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对其冠状动脉3支病变特点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总积分、LAD积分、LCX积分、LM病变例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的比例均以>61岁组最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更多。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多支血管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对于具体病例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还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常有不同见解,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冠状动脉复杂多支病变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比分析能否通过UA危险度分层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利于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判定。方法按照UA危险度分层标准将212例UA患者作为观察组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另有52例稳定性心绞痛(SA)作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完全闭塞病变、无显著性病变、冠状动脉积分作为对比指标。结果低危、中危、高危3组之间冠状动脉积分分别为30.2±30.6、39.8±31.1、68.1±43.3,高危组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三支病变在高危组发生率高,与低危组相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单支病变在低危组发生率高,与高危组相差明显。在UA组和SA组,三支病变发生率UA组显著高于SA组。结论UA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高危组三支病变和冠状动脉积分显著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广泛和严重,低危组单支病变显著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相对简单,此结果对UA患者治疗策略选择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获益仍然存在争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CTO-PCI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未能改善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应变作为一个反映局部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LVEF发现心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开通CTO病变新方法。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23例,成功率87%,平均手术时间(1.2±0.4)h,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22例,成功率64%,平均手术时间(2.1±0.6)h,2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Finecro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后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目的和意义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CTO)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狭窄病变的终末阶段 ,由此诱发的心肌缺血是除了急性闭塞之外的最严重情况。与常见的严重狭窄病变相比 ,CTO病变有时难以进行血运重建。许多单支血管的CTO病变几乎不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 ,但可发展成稳定性心绞痛 ,而单独依靠药物治疗就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在此情况下 ,对于是否有必要行血运重建 ,意见尚不统一。通过侧支血管的形成能逐渐增加心肌灌注、提高运动耐量 ,有价值的侧支循环所提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南京冠心病患者3021例(男性占68.4%),澳大利亚悉尼同步入选3230例患者(男性占67.5%),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及部位。结果:①中国人CAG阳性率为69.4%,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85.2%,澳大利亚人CAG阳性率为75.5%(P〈0.05),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82.9%:②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的血管依次为左前降芰(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左主干(LM),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3支病变分别为26.0%和31.9%(P〈0.01)。③中国人男、女3支病变分别为29.8%和15.8%,澳大利亚人男、女3支病变分别为34.0%和26.2%,与中国人同性别比较,澳大利亚人男、女LM、RCA病变率均高(P〈0.01)。结论: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依次累及LAD、RCA、LCX、LM;与中国人比较,澳大利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而且男、女患者均重:与女性比较,两组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均较重。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是一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8周之内,再次出现的心绞痛。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或有多支冠脉病变。梗死后心绞痛除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外,尚有相应部位的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梗死后心绞痛是再梗死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大多患者在24h内胸痛停止。若在发病24h后或50天内发作心绞痛,称梗死后心绞痛(PIA)。其发生率较高,一般占全部急性心梗的20%~60%,其中,无Q波型患者占80%以上。PIA往往是发生梗死扩展或再梗死的先兆。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