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能坚阴”出自张元素《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现代大多数人认为,苦能坚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二是指泻火存阴,即某些苦寒药能通过泄火而达存阴的目的。笔者认为,“苦能坚阴”应明确为苦寒坚阴,苦温之药不能坚阴。我们知道,寒性的苦味药具有泄(通泄、清泄、降泄)和燥湿热的作用,寒性属阴,一方面,临证中苦寒药可抑亢盛之火热,“热者寒之”,使火热之邪沉降、透泄,迫阳归元;另一方面,阴寒在泻火的同时可保持体阴不致妄泄,达到坚阴之效果。而苦味药中有一部分药物其性偏温,如苍术等药,则不具坚阴之效。原因是温性属阳,苦温药能燥寒湿,“寒者热之”,如燥湿之过则易伤体阴,故苦温不能坚阴。  相似文献   

2.
论苦味"坚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热泻火,顾护阴津;泻下以存阴。既不能把"坚阴"理解为苦寒之性味有直接的滋阴养阴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苦寒泻火,而不顾及阴津的滋养,泻火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存阴才是目的、效果。仅就苦味本身而言,只有苦燥伤阴之弊而无益阴之力,故对阴虚无火之证,切不可用苦味药去"坚阴"。  相似文献   

3.
1.应如何理解苦味药的“坚阴”作用?“坚阴”可理解为使阴液坚强起来,但不是甘味药的直接补阴作用,故类似于补,但又非同于补。《内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本草备要》云“苦能泄热而坚阴,泻中有补也”,  相似文献   

4.
马晓英  王秀莲 《陕西中医》2003,24(7):660-661
苦辛法是指苦、辛药物并用 ,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治法。《内经》最早奠定了其理论基础。《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 :“辛散、酸收、苦坚、咸软。”《本草备药 ,药性总义》指出 :“……苦者能燥能坚……辛者能润能横行”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 ,宣通的作用。辛“润”是指辛的行气作用促进气化 ,所谓苦“坚”是指苦通过清热泄火而达到坚阴的目的 ;苦“燥”是指苦有燥湿泄热的作用。后世称苦辛法为苦辛通降法或辛开苦降法。1 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 ,就人体而言 ,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机的…  相似文献   

5.
<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历来于“苦坚”药性之涵义及机制认识尚存歧意,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一谈管见。一、“苦坚”涵义“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涵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营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  相似文献   

6.
蔡光斗 《光明中医》1997,12(6):29-30
蔡友敬应用辛开苦降法举隅蔡光斗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362000)关键词辛开苦降/蔡友敬/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是辛开法和苦降法的配合,是用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寒热错杂,胃逆不降所致痞满吐利症的一种方法。苦寒药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坚阴止利,并有健...  相似文献   

7.
<正> “苦味坚阴”法出自张洁古的《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经后世发展,其含义概括起来有二: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方法。如朱丹溪用大补阴丸,李东垣用虎潜丸治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梦中遗精、下肢痿躄的病  相似文献   

8.
一论坚是苦味的主要作用苦味具有能坚、能燥、能泄作用,目前出版的各种中药学教材及中药参考书,均把燥和泄作为苦味的主要作用。对于“苦能坚”这一作用则放在次要的地位,几乎不用苦能坚来说理。其实,这违背了《内经》原意,是本末倒置。《内经》是中药五味学说的源泉,对于五味作用作了系统地阐述。例如,说苦味具有“燥”的作用,是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等经文确定的。说  相似文献   

9.
一、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古人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认识到药物不同的味,对疾病能产生不同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五味不同的作用,概之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后在不断实践中又得到补充。具体地说,辛味有能散、能行的作用,如生姜散寒,木香行气,川芎行血;酸味有能收、能涩的作用,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乌梅涩肠止泻;甘味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如人参补气,甘草和中并能缓急止痛;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如黄芩泻火,厚朴燥湿,黄柏坚阴;咸味有能下、能软的作用,如芒硝泻下,昆布软坚。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之味不显著者,称之为淡味,其作用是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10.
何国梁 《中医杂志》1999,40(2):76-77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之说,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寒凉苦泄之品、泻火清热之法,治疗发热证,但病不愈而反见热者,此发热乃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是指从阴不足着眼,治以滋养真阴。也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可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  相似文献   

11.
坚阴法是运用苦寒药物为主,治疗下焦湿热或阴亏火盛所致之瘦弱、漏泄病证的治疗方法。沛县华怕医院戴坚主任医师对坚阴法的运用别有会心,认为《索问·服气法时论》所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乃肾主蜇藏,德性坚凝,宜封官固,故日“肾欲坚”;若下焦为湿困热扰,相火灼阴食气,或醇酒厚味,中焦积热生湿,热陷下焦,令肾失作强,疏泄、摄约失司,当用苦燥药清火祛湿,去其食阴之邪,使肾复坚强牢固之性,故日“急食苦以坚之”。黄柏、黄连从寒水之化,气味俱厚,其性迅利,为苦味坚阴之重要药品,常与滋阴药生地、熟地、山英肉,潜阳…  相似文献   

12.
步凡 《国医论坛》2012,27(5):3-4
通过研读历代医家对《伤寒论》338条原文及乌梅丸方义的论述,提出乌梅丸中配伍黄柏的用意并非单纯的"苦以伏蛔",而是用之清虚火以固少阴之阴、引逆火以补厥阴之阳,以泻为补,使火去而不伤阴,即所谓"泻火坚阴"。  相似文献   

13.
苦味药具有降、泄、燥、坚的功效。所谓坚,一般释为:坚固阴液,多指苦寒药具有泻火护阴之功能。笔者认为以此理解苦坚之意,似有所偏颇,应予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小议“苦味坚阴”南京市玄武区妇幼保健所(210016)董庆生“苦昧坚阴”语出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为春温治法之一,系针对伏气温病阴分先亏的病机特点而设,即以苦寒直折邪热以坚阴护液,达到治疗春温的目的,代表方为黄苹汤。此法深得后世医家重视并宗法,视...  相似文献   

15.
苦辛法即辛开苦降法,就是将辛味、苦味药物有机地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本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敛、苦坚、咸软”之说。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宣通的作用;“苦坚”是指清热泻泄而达坚阴的目的。而张仲景又首开广泛系统运用此法之先河,配伍极其精妙,匠心独具,得其神韵,广泛用于伤寒及杂病。本文将《伤寒论》运用苦辛法之范例归纳以下数端,供同道参验。和脾胃,复升降太阳病误下,在表之邪乘虚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气机痞塞,遂成痞证。治疗此证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现以半夏泻…  相似文献   

16.
淡能渗泄及升降浮沉属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五味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为阳,性升浮,酸咸苦为阴,性沉降。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关联,如辛能散能行,甘能补,具升浮之性;酸能收能敛,咸能下能软,苦能泄能燥能坚,而具沉降之性。然淡能渗能  相似文献   

17.
黄连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双荣  赵丽萍 《河北中医》2003,25(10):758-759
黄连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珍珠囊》言黄连“其用有六 :泻心脏火一也 ,去中焦湿热二也 ,诸疮必用三也 ,去风湿四也 ,治赤眼暴发五也 ,止中部见血六也”。[1 ]《本草正义》云 :“黄连大苦大寒 ,苦燥湿 ,寒胜热 ,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 ,而心、脾、肝、肾之热 ,胆、胃、大小肠之火 ,无不治之。”[2 ] 黄连功效较为突出 ,应用十分广泛 ,为使医者临证用药组方合理 ,选药准确 ,我们结合古今临床配伍及现代用药经验 ,将黄连的配伍应用归纳、阐述如下。黄连配干姜 :黄连苦寒泄热 ,坚肠止痢 ;干姜辛温散寒而补脾阳。…  相似文献   

18.
丹溪所创滋阴降火法,主要着眼于内伤虚火。他认为“风火既炽,当滋肾水”。所用药物,以泻火、坚阴、滋肾水为主所用方药,多以四物汤、大补阴丸、三补丸、四补丸等加味,这些滋阴降火剂中,多  相似文献   

19.
五味的作用与临床应用,前人在《内经》中已进行归纳,后世本草著作又作了补充。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成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王五味之用也”。这里又提到淡味,王好古说:“淡附于甘”,往往甘淡并称,故仍称五味,不称六味。以具体药物而言,如辛味药生姜散寒,川芎行血,紫菀润肺,酸味药五味子敛汗,五倍子止泻;苦味药大黄泻下,苍术燥湿,知母、黄柏坚(强)阴:甘味药人参补气,  相似文献   

20.
辛润与苦坚     
药性入门后,有人常对辛润、苦坚提法生疑费解。认为辛味既然以其能行能散,苦味以其能燥能泄构成作用规律,为何又言辛润苦坚。寻求答案,可翻阅《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