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麻黄属6种植物茎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气孔及微形态特征观察,为其遗传育种及分类研究提供重要微观特征和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6种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气孔密度、气孔长轴、短轴、气孔形态及茎、叶表面特征。结果:6种麻黄属植物之间气孔密度、茎、叶表面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气孔表现出典型旱生植物的特征,略下陷,气孔保卫细胞被厚的角质层覆盖,并形成突起状角质唇状物;气孔大小、形状在种之间无明显区别;叶表面、茎表面气孔均属于无规则型,但形状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呈长方形或六边形,后者为窄条形或哑铃形。结论:麻黄属植物气孔的类型及特征比较固定和保守,气孔的大小、形状仅在种内有变异,种间差异较小,分种的价值不大,但在植物分类上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安徽9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安徽多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研究,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对其特征加以比较与研究。结果:不同种悬钩子属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毛茸、叶脉、气孔等特征具明显区别,有一定的分类意义。结论:悬钩子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别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蕲蛇等6种蛇类药材进行了粉末鉴别和鳞片表面电镜鉴別研究,找到了重要的鉴别特征,为粉末状蛇类药材的鉴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产姜黄属植物叶表皮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姜黄属植物分类与药材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 ,对姜黄属植物叶表皮结构和特征进行较系统的观察。结果与结论 :姜黄属植物种间叶表皮特征无明显区别 ,但在气孔、副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状、大小和密度以及被毛情况等方面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作为姜黄属植物分类与药材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电镜扫描技术,从超微形态结构方面鉴别黔产山豆根及其三种混淆品种。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不同品种在超微形态结构方面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论: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鉴别黔产山豆根及其混淆品种,为药材品种鉴定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益母草属植物药材的鉴别 Ⅱ 叶、花的表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叶、花表面特征鉴别益母草属9种1变种植物药材。方法:常规表面制片,显微镜下观察比较。结果:发现了比较明显的鉴别特征,并用图表示出。结论:各种非腺毛的特征,如形状、长度、分枝状况等,对益母草类药材有鉴别意义;叶常数、簇晶也有参考价值;而光镜下花粉粒、分泌组织等不宜作为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种准确、实用的鉴定川渝商品金银花基原的方法。方法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川渝商品金银花原植物叶背特征。结果在扫描电镜下川渝6种商品金银花原植物叶背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列出了其叶背特征分种检索表。结论为川渝商品金银花基原鉴定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八角莲及其近缘植物中木脂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敏  施大文 《中药材》2001,24(6):411-413
用二次展开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了鬼臼毒素类木脂素在八角莲及其近缘植物中的存在,并用变色酸比色法分析了其总木脂素的含量,为八角莲及其近缘植物的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八角莲及其近缘植物的根茎、根、茎叶中皆含有多种鬼臼毒素类木脂素成分,其总木脂素含量可高达2%~7%。不同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商品八角莲总木脂素含量则与产地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植物的形态特征及ITS2、psb A-trn H序列在薄荷及其近缘物种鉴定中的应用,为薄荷及近缘物种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观察薄荷及其近缘物种叶片形状、叶缘形状、绒毛密度、腺鳞密度等形态特征并对供试材料ITS2序列、psb A-trn H序列进行PCR并测序,通过对比植物形态特征、分析DNA序列、计算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植物进行鉴定。结果植物的形态特征结合ITS2序列、psb A-trn H序列构建的邻接树显示香水薄荷与夏香薄荷、丹参与紫苏、胡椒薄荷与美国薄荷、大叶薄荷与猫薄荷亲缘关系近,该方法能将薄荷及其近缘物种区分。结论 ITS2序列、psb A-trn H序列可作为薄荷及其近缘物种的DNA条形码,与叶的形态特征相结合鉴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RP-HPLC法测定八角莲属植物中槲皮素及山柰酚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不同种、不同药用部位、不同产地的八角莲属植物中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八角莲属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60∶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柱温25℃。结果:槲皮素及山柰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2~1.1,0.42~2.1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RSD 1.4%)及99.6%(RSD 2.4%)。结论:不同种、不同产地的八角莲属植物中黄酮类成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九里香属9 种植物叶表面的微细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并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结果:九里香组表皮细胞垂周壁界限模糊,两面无条索状纹饰,棕茎组表皮细胞垂周壁界限清晰,多少具条索状纹饰。结论:大叶九里香应归入九里香组,独立成为一个种,四数花九里香与豆叶九里香不宜合并,本研究证明扫描电镜对本属植物的分组和分种以及生药学鉴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贵州产淫羊藿属药用植物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产于贵州的11种1变种淫羊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并进行了形态(尤其是外壁纹饰)描述,讨论了花粉特征与形态、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香蒲属6种植物花粉(蒲黄)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斌  陆蕴如 《中药材》1997,20(10):497-499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6种香蒲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并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4.
以MIC相对值为指标,观察黄连、黄芩、甘草煎液单味或不同比例配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黄连与黄芩配伍,黄芩的抑菌作用有所降低,但黄连则未见降低;黄芩多于黄连时,黄连的抑菌作用似有增强。黄连与甘草配伍,无论比例如何,配伍后的抑菌作用均呈降低趋势。当三药同时配伍时,黄连、甘草的抑菌作用不变,或反增强,只有黄芩的抑菌作用有减弱趋势。黄连与黄芩、甘草两两配伍,单独使用时,其抑菌作用似不如组成三药配伍。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邵邻相  杨菊林  郭水良 《中草药》2003,34(10):947-950
目的 探讨3种香茶菜植物茎叶表面细微结构差异。方法 取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3种新鲜香茶菜的茎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种香茶菜有共同特征,气孔椭圆形、腺鳞四细胞组成等,但每种香茶菜茎叶都有各自独特的细微构造,尤其在表皮细胞形状、非腺毛和气孔的形态及着生位置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结论 3种香茶菜茎叶表面细微结构的明显差异,为鉴别香茶菜属植物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提取物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动物血液粘弹性、血液凝固过程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给药,测定全血的血液粘弹性;分离血小板,测定高、低浓度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半数抑制浓度;小鼠iv给药,测定给药后血液凝固过程。结果:体外可明显延长大鼠的复钙时间,减缓血液粘、弹性的增加速率,降低血液的最大粘、弹性;小鼠iv100,200mg/kg明显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对血液纤维网的形成以及血凝块的退缩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外能抑制高、低浓度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对低浓度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促进解聚作用。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降低血液粘弹性,延缓血液凝固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6种萆薢类药材导管内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扫描电镜研究6种萆薢类药材绵萆薢,粉萆薢,福萆薢,白萆薢,山萆薢和盾叶萆薢导管内壁的超微特征并鉴别之。方法:把显微纵向切片粘贴于样品台上并喷镀金属膜,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并摄影。结果:上述6种药材导管内壁的超微特征如导管内壁的光滑程度,间隔带的有无,纹孔的密度,排列方式,形状和大小等在扫描电镜下清晰可见,并且每种药材的超微特征都存在差异。结论:根据导管内壁超微特征,上述6种药材能被鉴别;扫描电镜能用于根茎类药材内部超微特征的研究,这为扫描电镜鉴别药材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葛属植物藤茎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为葛藤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UV法测定9种葛属植物藤茎的总黄酮含量,TLC检测异黄酮类成分。结果:葛藤茎与葛根二者的成分相似。结论:葛藤茎可作为葛根的补充药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r DNA-ITS序列分析来确定病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温度、PH值、湿度,观测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菌株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加了莪术汁的PDA培养基更利于生长及产孢,温度20~30℃、PH值5~6条件下适宜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RH为8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结论: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Phomopsis longicolla;中温、潮湿、偏弱酸性环境条件适宜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