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金孝*张鹤*唐宁*蒋昭祥*我们最近在下腹、会阴与下肢手术病人30例中试行蛛网膜下腔(SA)与硬膜外腔(EA)复合阻滞。取7cm长的16号Tuohy针,经L2以下间隙,正中入路,进入硬膜外腔。先用25号腰...  相似文献   

2.
3.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科(110001)马支媛王俊科许国忠盛卓人吴利民近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EA)以其诱导时间短、阻滞完善、又可持续给药等优点而迅速用于临床。我院1996年7~12月,...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阻滞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70岁 ,拟硬膜外麻醉下行左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取左侧卧位 ,于L2~ 3 用 18号硬膜外针穿刺。出现落空感行注气试验无阻力 ,但放置导管时有阻力 ,调整穿刺方向后置管仍未成功 ,多次气泡压缩试验呈阳性。将穿刺针推进少许见脑脊液流出 ,随即将穿刺针退至无脑脊液流出位置 ,再次置管仍不成功。此时患者诉右下肢胀痛 ,即将穿刺针退出 ,改平卧位。患者诉右上肢、下肢疼痛、头胀痛。测血压 15 0 /90mmHg、心率 92次 /分 ,暂停手术送回病房观察。回病房后患者仍诉头疼 ,且头部活动后加剧。检查右上肢、肩关节活动受限 ,右下肢肌…  相似文献   

6.
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CSEA)行子宫切除术,24例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BP〈90/60mmHg)。分析主要原因为CSEA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小动脉扩张或长期患病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而出现失血性贫血,患者术前过度禁食、禁饮所致。提出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按医嘱禁食、禁饮,及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行扩容升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防止CSEA后低血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偶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麻醉医生按常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一旦误入,可及时发现而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快速涌出,应该立即拔针?头痛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柳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7,22(12):45-46
将OA办公系统应用到医院供应室消毒灭菌物品管理,统计月报表管理及护理人员管理中,减少了差错发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供应室的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10.
硬膜外腔及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诱发瘙痒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压力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微细导管的临床应用给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带来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现状及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低血压是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后的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对母体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目的 从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入手,分析不同方法防治低血压,改善母婴循环及内环境的效果,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内容 麻醉前预扩容,改变孕妇体位,调整麻醉平面,换用局部麻醉药物,运用5-羟色胺3(5-hydroxytryptamine 3,5-HT3)受体拮抗药、抗胆碱能药物或缩血管药物等均可缓解低血压,但效果各异,联合运用效果更佳. 趋向 麻醉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预测其发生低血压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可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防治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细导管的临床应用给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带来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现状及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并发暂时性神经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并发暂时性神经症状(TNSs)的病因较多,局部麻醉药物、患者的体位、患者情况、穿刺技术等都可诱发TNSs,但患者恢复都比较令人满意。通过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可减少TN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86年6月~1987年10月,我院共施行连续硬膜外麻醉643例,其中9例失败。于术毕经导管注造影剂摄片,7例可见硬膜外导管进入椎间孔,另2例导管拔出1 cm后注造影剂摄片,见导管位于硬膜外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8岁,因L3~4及L4~5椎间盘突出拟行硬膜外滴药镇痛治疗。常规选择L2~3穿刺置管,置管时患者诉下肢触电样感觉,考虑触及神经根,未予重视。置管成功后,嘱患者平卧接自配药液(0.9%生理盐水250ml、地塞米松20mg、醋酸强的松75mg、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6 100mg、维生素B12 1mg、丹参注射药10ml、2%利多卡因15ml)。1.5h后患者诉双下肢轻微麻木,未作特殊处理。2h后患者感头痛,进行性加剧,以枕部明显,逐渐大汗淋漓,疼痛不能忍受,不能平卧,呕吐2次,立即拔掉硬膜外导管,停止滴药,此时已滴入药液100ml左右。体检发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T12平面以下痛觉减退,肌力4级。立即滴注甘露醇250ml,5%葡萄糖250ml,地塞米松20mg。1h后仍不见好转,决定经L3~4穿刺放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硬膜外导管误入静脉是硬膜外腔麻醉或镇痛的常见并发症。在初步研究和以往报道的基础上,我们试图证明这种假设:用盐水预扩张硬膜外腔,可使硬膜外导管更容易置入并可减少导管误入静脉的发生率。方法203例接受硬膜外麻醉的产妇被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扩张组:在硬膜外导管置入前行阻力消失试验时注入生理盐水5ml,并且保持注射入口处于封闭状态;一组为非扩张组:在硬膜外导管置入前行阻力消失试验时注入生理盐水2ml。两组均在置入导管后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ml。结果扩张组: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vs16%,P=0.0001)。扩张组91%患者未出现阻滞不全,而非扩张组为67%(P=0.0001)。2组镇痛起效时间差异小(扩张组:5.0±2分钟,非扩张组:6.0±3分钟,P=0.0001)且无临床意义。2组间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和罗哌卡因用量)相似。结论置入硬膜外导管前注入5ml生理盐水预扩张硬膜外腔可减少导管误入静脉和麻醉阻滞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