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HVD)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UCG)检测并诊断90例SDHVD(病变组)和90例非SDHVD(对照组),结合心电图检测诊断,对照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作组间比较,并将SDHVD作为心律失常的暴露因素,作SDHVD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比值比(OR)分析。结果:SDHVD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其中的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心律失常发生于SDHVD患者比非SDHVD高7.7倍(OR=7.7,P<0.001)。结论:SDHVD较易诱发心律失常,特别是窦性心动过缓 和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张新华  李莹 《实用新医学》2000,2(8):678-679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未诊断冠心病老年患间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的发生率。方法:将住院及门诊患600例按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房性心律失常按Kleiger分级进行统计。结果:冠心病组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二组间差异显(P<0.01,P<0.05)。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性差异(P>0.05),ST段改变的发生率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组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ST段改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233例运动心电图自测法分为3组测量其QT间或离散度(QTD),结果:无心律失常组QTD53±14ms,一般房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组QTD57±16ms,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81±24ms,后者显著高于前2组(P<0.001),前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QTD<60ms者皆未发生危重室性心律失常,60ms<QTD<83ms者43%(33/76)发生危重室性心律失常,QTD>83ms者皆发生危重室性心律失常(P<0.01)。表明在心电图运动试验前常规测量QTD对预则运动中是否出现危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高压上腔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及其参数改变的特点和意义。方法:PAH患者49例,健康成人20例。采用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SVC血流速度频谱,观察SVC频谱形态,并测量各波值。结果:PAH组SVC血流频谱形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中度及重度PAH组S波吸气相血流峰值、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s,VTI)及呼吸变化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PAH组D波吸气相和呼气相血流峰值、VTI及呼吸变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PAH组AR波、VR波吸气相和呼气相血流峰值及VT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H组S波呼气相血流速度峰值(Vexp)与吸气相血流速度峰值(Vins)比值(Vexp/Vins)与肺动脉收缩压成直线正相关(r=0.760, P<0.001)。结论:PAH患者SVC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具有其特点,对PAH有一定诊断价值;PAH患者SVC多普勒血流频谱S波吸气相血流峰值速度、VTI和S波Vexp/Vins值及D波、AR波、VR波血流峰值速度、VT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其中S波Vexp/Vins值有可能作为肺动脉压力无创检测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探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 12 0例心血管病人心房扩大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左心房扩大为主者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 (70 6 5 % )显著高于右心房扩大为主者 (18 18% )和心房内径正常者 (13 33% ) ,P <0 0 1;心房内径扩大越明显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性质越严重 ;即便是速度相同的左心房扩大者 ,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瓣膜性心脏病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瓣膜性心脏病 ,P <0 0 5。结论 :心房扩大 ,特别是左心房扩大是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心房压力和心房肌张力增高是电生理紊乱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探讨二十味沉香丸预防慢性低氧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时对蛋白激酶C的影响及意义。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①正常对照组;②高原低氧组;③药物干预组,接受不同的干预,共30天。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压,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核密度,肺组织PKC活性检测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动脉压高(P<0.05),但与高原低氧组相比较,肺动脉显著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高原低氧组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核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原低氧组、药物干预组鼠肺组织中的PKC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增高(P<0.05)。高原低氧组、药物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PKC的表达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二十味沉香丸可能通过增强蛋白激酶c通路的表达缓解慢性低氧造成的肺动脉高压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老年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139例老年心血管病人心房扩大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与观察,并对原发病分类,对部分病例长期随访5-25年。结果双房扩大者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0%,左心房扩大为主者发生率65.0%,右心房扩大为主者发生率35.7%,心房内径正常者发生率15.15%,四组间比较P〈0.01。心房内径扩大越明显,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性质越严重,即便是扩张程度相同的左心房扩大者、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瓣膜性心脏病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瓣膜性心脏病,P〈0.05。结论心房扩大,特别是双房扩大和左房扩大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心房压力和心房肌张力增高是电生理紊乱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病变支数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3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包括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将三种病变分别划分为三组,各自为甲、乙、丙组,观察三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总结其特点。结果:三组患者在心电图 Q 波型、ST -T 异常型及伪正常型发生率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甲组和乙组在心电图各项指标中无明显差异(P >0.05),甲、乙两组患者与丙组患者在 ECG 类型发生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ECG 伪正常发生率较高的类型为风险高、预后差的冠心病多支病变,在临床中要注意对 ECG 伪正常化表现的解读,借助其他检查手段,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 将18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CHF组(98例)和非CHF(85例),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类型及发生率.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主要为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CHF组房性早搏总数(810.2±107.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人数(79.3±81.8)、心房扑动发生人数(24.9±6.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总人数(96.6±87.1);非CHF组房性早搏总数(98.7±57.2)、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总人数(65.4±11.6)、心房扑动发生总人数(7.2±2.1)、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总人数(27.2±9.8).CHF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HF组(P<0.01).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伴发房性心律失常,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及发生PA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是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将研究对象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无肺动脉高压组,检测两组性别、年龄、血压、透析龄、每周透析时间、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非动静脉内瘘)、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钙、肺动脉收缩压、左房收缩末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发现肺动脉高压24例,发生率39.3%,其中轻度13例(54.2%),中度9例(31.5%),重度PAH 2例(8.3%)。PAH组与无PAH组左房收缩末横径、左室收缩末内径(LVs)、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与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PAH有相关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PAH不少见,本研究中MHD并发PAH患者左心功能下降,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与肺动脉高压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85年3月至1999年底154例肺切除术后27例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结果:91)27例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动过速19例次,房性早搏12例次,房室闪界性早搏5例次,房颤-房扑9例次,频发室性早搏2例次;(2)>60岁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4/41,34.15%)与40-60岁组的发生率(10/70,14.29%)和<40岁组的发生率(3/45,6.98%)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前心电图正常组(20/117,17.09%)与异常组(7/37,18.92%)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全肺切除组(12/20,60.00%)与肺叶切除组(15/134,11.19%)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年会眼过60岁、全肺切除、术后伤口疼痛及血压不稳是肺切除术后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在围术期处理中,应注意:(1)在去除诱发心律失常的病因后,如心律失常仍不消失,应高度警惕并视为紧急处理的指征;(2)重视对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纠正,防止血压波动并确保心肌充分供氧;(3)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演变过程甚至比判断其为何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更重要,如发现心脏起搏点不断下移,应警惕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特点与PAH发生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从1892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筛选出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79例,对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并发PAH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治疗、不同原发病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4.2%.其中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最高,为18.1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次之12.00%,显著高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P<0.01).临床伴有雷诺现象者肺动脉压力显著高于无雷诺现象者(P<0.01).高球蛋白血症、抗U1RNP(+)、ACA-IgG(+)、心包积液、肺问质病变的结缔组织病患者更易出现PAH,且与严重程度呈相关性(P<0.05).结论 结缔组织病中PAH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在SSc和MCTD发生率最高.雷诺现象、抗U1RNP阳性、ACA-IgG(+)提示结缔组织病患者有更易发生PAH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血压控制不佳组 12 1例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与 10 0例血压控制正常者对照 ,以探讨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控制不佳组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48.8%和 2 5 .6 % )明显高于高血压控制正常组 (2 0 .0 %和 14 .0 % )(P <0 .0 5 ) ;而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又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P <0 .0 5 ) ,且随着病程的增加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高血压控制水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早期积极控制高血压对减少心律失常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根据ABPM数值算出AASI。将AASI>49(中位数)分为A组,AASI≤49(中位数)分为B组,比较两组AAS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结果A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中位数伴左室高电压是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严格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重构对预防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也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ASI在监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因样本量小,应用尚需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将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82例作为睡眠呼吸暂停组,另将63例经诊断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入选的145例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二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特点。结果在82例0SAS患者中有23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8%。63例非OSAS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有6例,发生率为9.5%,显著少于OSAS组(P〈O.01)。分析OSAS患者动态心电图可发现许多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房性和室性的期前收缩比较常见。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心律失常的类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2例COPD伴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1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治疗。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查动态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及血液流变指标。结果:稳心颗粒对改善COPD伴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相仿,但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指标和D-二聚体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气中PaO2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对COPD伴房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除直接抗心律失常外,还与其减轻了COPD患者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和高凝状态引起的心肌功能异常,以及提高肺部的氧合功能、改善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心钠素含量和肺灌注显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其意义。方法:对制作兔的肺动脉高压各期模型,抽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测其血浆心钠素含量,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同时应用心导管法、肺灌注显像作对照。结果:肺动脉压力轻度升高时,心钠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t=1,P>0.05);心导管测得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无差异;肺灌注显像法获肺背侧、腹侧核素分布计数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间有显著差异(t=2.5,P<0.05)。当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至中度、重度时,心钠素含量上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t分别为4.0,6.5;P<0.01);另两种方法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此3种方法呈正相关。结论:血浆心钠素含量能判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方法简单,但轻度压力升高时,不如肺灌注显像敏感。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血浆内皮素-1(ET-1)的浓度与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42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病例,围术期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F-1。结果:血浆ET-1明显高于正常,而主动脉血样ET-1略高于肺动脉血样中ET-1。肺动脉高压组术前ET-1明显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P<0.01)。逐步回归发现ET-1与肺循环流量和脉动脉压力呈线性相关。动态观察发现体外循环结束时ET-1较转流前升高,术后24h则降至低于术前水平。结论:结果表明在小儿室间隔缺损中ET-1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