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足母)内翻的发生、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Farmer术式治疗先天性(足母)内翻3例,足内侧坚硬索条2例为挛缩纤维条,1例为起自第5跖骨内侧基底,与副(足母)趾相关节的软骨性跖骨,给以切除;切除副(足母)趾;其中转移Y形皮瓣2例,转移Y形皮瓣加游离植皮1例;结果转移皮瓣及游离植皮片全部存活,第1跖趾关节恢复直线关系.结论 Farmer手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足母)内翻;先天性(足母)内翻源自足内侧多跖趾畸形的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2.
Mu外翻(hallux abducto valgus,HAV)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表现为第一跖骨头内移,Mu趾向外偏。严重Mu趾畸形,第二趾被Mu趾挤向背侧趾间关节屈曲形成垂状趾,而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由于经常受压、磨擦使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关节囊增厚,骨质增生,发生Mu囊炎,继发疼痛。其病理改变归纳为:①Mu外翻,跖趾关节脱位;②第一跖骨内翻,Mu囊炎;③第二、三跖骨头处肼胝;④第二趾呈锤状趾;⑤第一跖趾关节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1982年以来,我院采用足心蹠内侧转位肌皮瓣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治疗6例,并随访2~28个月,效果良好。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切除足跟部病变,在同侧足心(?)内侧设计一个长方形皮瓣,基底在内踝与足跟之间,皮瓣长轴指向2、3、4蹠趾关节部(见附图)长宽比例可大于1.5:1,本组最大长宽比例达2.2:1,有两例皮瓣为13×5cm。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从远端开始解剖,切开皮肤,切断蹠腱膜,在(足母)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深处,将足底内侧动、静脉和神经的皮支包括在皮瓣内,向近心端掀起,这样皮瓣即可向腓侧旋转90°覆盖足跟创面。足底内侧  相似文献   

4.
了解应用Keller截骨治疗(母)外翻的疗效,对采用第一跖趾关节半关节切除成形术同时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的11例的随防观察.结果:11例18足随访7个月~4年,平均19.2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Keller手术是治疗(母)外翻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足的距骨下关节脱位(亦称距骨周围脱位)较少见,我院治疗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18岁,学生,因在跳高训练时跌伤右足部,右足部呈跖屈内翻位着地。即感疼痛,肿胀,不能站立行走。来我院门诊诊断:右距骨下关节脱位。行手法复位治疗,手法整复失败而急诊入院。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右足呈内收、内翻位畸形,足躁部肿胀明显,皮下瘀血,足背外后侧可见骨性隆起,足部压痛明显。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轻度受限,足内外翻活动受限,足趾活动正常,末梢血循环良好。X线片示:右足距骨下关节内侧脱位,移位明显。距骨内侧骨折治疗:入院后即在连硬麻醉下行手法整复,屈膝位,牵引前足及足跟部并强度跖屈,然后将足部极度外展外翻,推拉前足背伸,听到弹响声,畸形消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27岁。自幼有肝脾肿大,9岁生长发育迟缓,15岁后生长停止。10岁因血小板减少时有鼻衄,牙龈出血,皮肤淤斑。1982年右(足母)趾关节出现红肿灼痛,逐渐累及左(足母)趾、膝、踩、肘关节,伴活动受限,疼痛夜间加剧,清晨缓解,反复发作。1986年两(足母)趾关节伸面出现黄白色结节,逐渐增大至杨梅大小,偶有痛感。结节  相似文献   

7.
外翻畸形是骨科常见疾病。治疗方法很多,其中手术治疗,大多在第一跖趾关节处进行。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有关并发症相对增加,最近对纠正不足和过度矫正引起重视。田氏报道77例行McBride手术者,34例得到随访,8例出现(足母)内翻,呈“杈状趾”畸形;14例行骨赘切除、内侧关节囊紧缩术,术  相似文献   

8.
邢动  宋飞  燕磊  方鑫  夏克  王海峰 《安徽医学》2018,39(2):248-248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6岁,因"骑车撞伤左小腿致左足踝背伸活动受限7个月"入院.患者于7个月前骑电动车急刹车时,左小腿后侧被脚踏板撞伤,伤后见左小腿后侧青紫,未到医院就诊,在家休养.次日见左小腿后侧及左足内侧肿胀伴皮下淤血,左足踝背伸活动受限.经休养1月余,左小腿后侧及足内侧肿胀青紫消退,左足踝背伸活动受限无明显改善,遂至当地医院就诊.X线片提示:左胫腓骨及左足未见明显骨折.MRI提示:左外踝骨质内异常信号,考虑骨挫伤;左踝关节少量积液.左下肢肌电图提示:左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左股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正常.肌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具体剂量不详),症状未见改善,遂来我院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7/71 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跛行步态.双下肢等长,周径相等,皮肤感觉无异常,足趾末端血运良好.双侧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左小腿后侧可触及硬结,压痛(+).左踝关节活动背伸0°,跖屈30°.左踝关节背伸时第1~3足趾屈曲畸形且随背伸幅度增大畸形越明显,以拇趾为最明显,而跖屈时上述畸形消失.详见图1.被动伸直屈曲足趾时伴有小腿后侧肌腹疼痛.跖屈踝关节各足趾背伸活动正常.站立位左足各趾屈曲,背伸不能,以1~3趾较为严重,左足末端血运良好,皮肤感觉正常.入院诊断:左足第1 ~3足趾屈肌腱挛缩.遂行拇长屈肌松解术治疗.患者仰卧位,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后,于内踝后上方5 cm处向近端作长约12 cm纵行切口.牵开术口,探察小腿后侧诸肌,见术口近侧端,即原创伤处,拇长屈肌肌腹中下段与胫骨后侧骨膜及周围组织粘连,并伴有挛缩.术中将拇长屈肌与胫骨后侧骨膜及周围粘连组织锐性分离,松解后背伸踝关节见患足1~3趾畸形消失,手指探查原粘连处可触及肌肉及肌腱组织随踝关节屈伸活动而移动,粘连解除,均匀涂抹防粘连液,逐层缝合术口,并留置引流管.24 h后拔管.未予石膏固定.术后回病房疼痛缓解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2个月,踝关节背伸时1~3趾无屈曲畸形,患肢功能恢复,详见图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足母)展肌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并重建远端血运术式。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发出分支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形成的(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成为跗内侧、足内侧与足底内侧动脉网的轴心线。内踝前动脉外径(1.02±0.03)mm,伴随静脉外径(1.01±0.03)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跗内侧动脉外径(0.73±0.04)mm,伴随静脉外径(0.81±0.04)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0.56±0.02)mm,伴随静脉外径(0.57±0.01)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远端外径(0.53±0.14)mm,伴随静脉外径(0.61±0.02)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结论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三种术式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以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以三条动脉共同为主要血供动脉;可设计以第一跖骨颈、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为转移点的两种皮瓣,使该皮瓣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正>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2岁,左足间歇性跛行4个月,加重1个月。体检:第四跖趾关节组织肿胀,局部压痛及足趾纵向撞击痛明显,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2.X线检查 左足第四跖骨头密度减低,有小的不规则透亮区,骨小梁及边缘模糊,关节面不规则凹陷呈嗽叭状,有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38例(218足)拇外翻术后患者应用前足免负重鞋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拇外翻138例(218足),对13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96足)于术后4~6d开始穿前足免负重鞋下地活动,主、被动活动第一跖趾关节,术后12周穿普通鞋正常负重行走;对照组78例(122足)于术后患足禁止负重,术后4~6周(28~42d)开始前足逐渐负重。二组均于术后10~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对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患者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术后2个月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前足功能评分、术后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开始下地时间、术后2个月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后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外翻术后穿前足免负重鞋,可早期下床活动,对早期恢复第一跖趾关节功能、防止拇趾僵硬和提高早期生活质量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8岁,农民、住院号A11464号。病人生来左下肢严重畸形,离开双拐不能走路,于1982年4月12日入院。左下肢严重短缩,小腿尤甚呈悬垂状,不能着地。左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90°,不能伸,腘窝皮肤呈蹼状。大腿下端外侧能扪到骨性隆起。踝关节跖屈内收,不能背伸。足跟以下形成跖面相对的重复足,胫侧足有5个趾,(足母)趾发育良好;腓侧足有6个趾,(足母)趾发育差。足趾有主动运动和正常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第一跖列负重变化对(足母)趾形态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正常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工具,分析正常足负重后第一跖列的空间位置变化与[足母]趾外展外翻的关系。方法螺旋CT以层厚1.2mm,间隔1.2mm扫描正常成年男性右足,根据获得的CT图像,以Metlab,Surface、ANSYS软件为工具,在电脑工作站建立正常足三维有限元模型,予以一定量加载,分析第一跖列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结得到正常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后可见第一跖列向内侧、跖侧移位并伴有内侧纵弓变长塌陷。近节[足母]趾相对于第一跖骨有外展趋势。结论有限元足部模型是分析足部生物力学的良好工具。负重后,第一跖列内收、跖屈,内侧纵弓塌陷,[足母]趾相对于第一跖骨有外展,反复负重的应力可能是导致[足母]趾外展外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足母)外翻((足母)囊炎)并非第一趾的单一病变,而是一个常伴有其余足趾畸形和症状的第一趾列复合畸形.其诊断标准为:①第一、二跖间角≥10°.②(足母)外翻角≥20°.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 ,40岁。因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反复发作性肿痛 6个月伴局部破溃 1周入院。该患缘于 6个月前于饮酒后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自服“去痛片”(具体剂量不详 )后关节疼痛逐渐缓解。 2周前于饮酒后再次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 ,自服“去痛片”症状无明显缓解 ,1周前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处出现破溃 ,排出白色糊状物。为明确诊治而入我科。病程中患者无发热、畏寒、咳嗽、咳痰、盗汗。入院查体 :T 36℃ ,P 75次 /分 ,R 14次 /分 ,BP 130 / 80mmHg。神志清晰 ,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足母)外翻.方法:先采用改良McBride术,包括收肌止点移位、第一跖骨头内侧(足母)囊炎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缝合矫正外翻,再行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矫正跖内翻治疗38例52足(足母)外翻,结果:优良率达98%,与改良McBride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外翻,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踇外翻的X线表现,探讨X线检查诊断踇外翻的价值。方法:收集分析64例踇外翻的X线表现。结果:64例踇外翻患者119足,其中轻度踇外翻患者14例26足,中度踇外翻患者28例51足,重度踇外翻患者22例42足。99足内侧籽骨不同程度外移,41足第一跖骨头内侧形成骨赘,23足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19足踇趾的跖趾关节产生骨性关节炎。结论:X线检查在判断踇外翻程度及确定治疗方案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19.
任括  黄利  方修林  王旭 《吉林医学》2004,25(10):53-53
1病历摘要患者男,55岁,因右足背火坑烫伤1个月、创面不愈收入院。入院检查:右足背内侧跖趾关节处见灼伤创面3.8cm×3.8cm,创面变黑,触之较硬,无痛觉,切去痂皮后见关节囊已坏死,随痂皮脱落,跖趾关节及骨外露。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手术在驱血带下进行。先将右足背内侧跖趾关节处创面扩创,切除全部坏死创面组织,缺损4.1cm×4.1cm;按术前设计,沿第一跖背动脉走行切开第一趾蹼。首先分离出跖背静脉及其相联系的足背静脉,在趾蹼处分离出跖背动脉末段和趾动脉,从远端向近端逆行追踪分离,沿皮瓣设计线切开皮肤,将皮瓣掀起约4.3cm×4.3cm,肌…  相似文献   

20.
(足母)外翻是前足的一种常见的畸形,近年来,外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足母)外翻临床主要特点是(足母)趾向外侧偏移和第1跖骨的内翻,第1跖骨头内侧的骨赞和(足母)囊炎,一些患者合并有第2趾的锤状趾畸形和第2跖骨头下的疼痛性胼胝。根据上述特点,作者采用了第1跖骨的斜行外移截骨,缩短了第1和第2跖骨头之间的距离,使前足变窄,紧缩内侧关节囊,纠正坶趾的外侧偏斜。共施行此手术于100足,优良率达94%,本文还讨论了坶外翻的病因、病理、手术方法和生物力学等问题。该手术方法的优良率高,且较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