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8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342例不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F组有以下特点:年龄偏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颈内动脉闭塞常见;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NV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已确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85~例,了解与脑卒中有关的各项因素,筛选出主要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评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依次有中风和TIA病史、房颤持续时间〉10年、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和年龄〉65岁。结论脑卒中主要临床危险因素的检出和危险分层,有利于筛选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的4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与同期住院的4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TCD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发热、高血压、糖尿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与发热、卒中后收缩压水平、糖尿病及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且患者收缩压下降易引起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故早期禁止盲目应用降血压药。  相似文献   

4.
栗晓宏 《当代医学》2008,14(23):60-61
目的 了解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的4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与同期住院的4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TCD进行比较.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发热、高血压、糖尿瘸、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与发热、卒中后收缩压水平、糖尿病及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且患者收缩压下降易引起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故早期禁止盲目应用降血压药.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并同285例完全缺血性卒中患者做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72例SIP患者中,男49例,女23例,平均  相似文献   

6.
周志强  唐素珍 《重庆医学》2001,30(2):152-153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指卒中后 48~ 72h内因缺血本身加重而出现的神经功能恶化 ,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早期检测和预测神经功能恶化 ,弄清其发病机制并予以及时纠正 ,是成功治疗的基础[1] 。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临床研究报告较少 ,本文就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一些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是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7月首次发病后 72h内收住我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皆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共计 6 0例。其中进展…  相似文献   

7.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50-151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体温、白细胞计数、CT早期征象、有无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吸烟史,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应激性血糖升高、发热、感染、不适当降压、高纤维蛋白原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可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刘丽  董志军  白雪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4-1155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治疗措施。方法:268例缺血性卒中的住院病人,其中诊断SIP92例,随机抽取非SIP92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IP组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发热、高纤维蛋白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发热、高纤维蛋白原及梗死部位于椎动脉系统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可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9.
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将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同期64例非进展性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例PIS患者24h发热3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1),有糖尿病史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P〈0.01),有高血压病史46例,高于对照组(36例)(P〈0.05)。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和对照组患者(4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有斑块伴有狭窄〉60%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检查显示分水岭梗死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结论:发热、糖尿病、高血压、颈内动脉大血管斑块形成成并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47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脑栓塞组(106例)和非脑栓塞组(364例),比较分析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脑栓塞组年龄>65岁者82例(77%),持续性房颤50例(47%),中风史17例(16%),合并高血压病63例(59%),冠心病30例(28%);非脑栓塞组分别为210例(47%);127例(35%),8例(2%);163例(45%),18例(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高龄,持续性房颤,中风史及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在天坛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比较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与心房颤动无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筛选心房颤动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年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EF)<50%]。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左室收缩功能障碍(EF<50%)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438例患者中66.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64.7%,长期抗凝治疗者仅1.8%。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左室收缩功能障碍(EF<50%)。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性房颤所致的脑栓塞为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新近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参与了一部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深入认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临床中个体化防治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凝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抗血小板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抗凝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联合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患者1年,联合组患者在1年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和主要终点事件均低于抗血小板组患者和抗凝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4):257-25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及大,主要反映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房颤患者给予积极抗凝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深圳市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深圳市两家综合性医院的30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30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吸烟、家庭压力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07、5.420、3.990和1.183;而饮茶、体育锻炼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250、0.100。结论在脑卒中的社区防治中,应尽早、及时地控制高血压、吸烟和体重,同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持续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我院近 5年来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血栓治疗情况。方法 :对 5 35例非瓣膜性持续房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调查 ,分析房颤病因 ,抗血栓治疗情况及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情况。结果 :5 35例中 ,其中男性 347例(6 4 .9% ) ,女性 1 88例 (35 .1 % ) ,平均年龄 6 6岁 (6 5 .3± 1 .6 ) ,华法令组 5 2例 (9.7% ) ,维持INR在 2 .0~ 3.0范围 ,无 1例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及严重出血。阿司匹林组 331例 (6 1 .9% ) ,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 76例 (占阿司匹林中2 3% ) ,阿司匹林用量为 5 0~ 1 0 0mg/d ,平均 75mg/d。空白对照组 1 5 2例 (2 8.4 % ) ,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 36例 (占对照组 2 3.7% ) ,总共出现 1 1 2例血栓栓塞性疾病 (占总例数 2 1 % )。结论 :华法令能明显减少房颤相关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 ,服阿司匹林 5 0~ 1 0 0mg/d ,无预防房颤相关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作用 ,但目前临床上存在使用华法令抗凝例数及使用阿司匹林抗血栓剂量严重不足现象 ,应提倡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0例(老年房颤组),非房颤患者75例[包括健康体检者35例(健康对照组)和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卒中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0例(窦性心律组)],同时选择40例年龄<60岁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非老年房颤组).测定4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老年房颤组高于非老年房颤组,窦性心律组高于健康对照组,老年房颤组与非老年房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4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活性有明显变化,存在血栓前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牡丹江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分析,探索引起牡丹江地区居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为牡丹江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其治疗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筛选2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35例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用SPSS18.0统计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泡菜,文化水平,收入压力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食用奶制品、豆制品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吸烟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是该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食用奶制品、豆制品是保护因素。根据该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才能积极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就诊于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脑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401例,随访1年,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322例,复发组79例,对复发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显示性别(x2 =4.246,P<0.05)、年龄(x2=11.660,P<0.05)、高血压(x2=13.813,P< 0.05)、冠心病(x2=6.964,P< 0.05)、糖尿病(x2=32.427,P< 0.05)、吸烟(x2 =5.421,P< 0.05)、卒中家族史(x2=5.529,P< 0.05)、TIA史(x2=7.019,P< 0.05)、房颤(x2=6.574,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x2=35.930,P< 0.05)、高脂血症(x2=5.530,P<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x2 =68.054,P<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28,2.858,15.346(P均<0.05).结论 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心房颤动(AF)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处理结果与指南的差距。方法2005年2~11月,连续调查97例因AF并发脑梗死患者(AF组)应用根据指南预先制定问卷结合病史记录分析相关资料,并与同期173例无AF的脑梗死患者(非AF组)比较。结果AF组与非AF组比较,平均年龄(78±8)岁vs(64±10)岁;多数为女性;原患高血压者较少(P<0.05或P<0.01)。AF组平时只有17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2例患者服用过华法令,大多数患者仅服用中成药制剂。AF组超急期血压升高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易出现并发症,预后明显差于无AF组。住院期间AF组27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69例患者应用甘露醇,无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结论大多数老年AF患者未使用抗凝药物,AF并发脑梗死的急性期处理尚不合理,亟需加强相关指南继续教育及建立中风单元,消除临床实际与指南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