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情况。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09-10。检索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栓。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危险因素。②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8篇。 结果: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与普通金属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率和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率。置入支架后可发生早期、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其发生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治疗可能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解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可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 结论:在期待新型支架的同时,对每例患者,应仔细评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到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急性血栓形成机制。方法对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行血管内支架(PC冠脉支架)成形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系统随访。结果16例病人行颅内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2例术后10min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淡漠、言语不清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即刻脑血管造影见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前向血流延迟,及时选送微导管于支架内应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与术前对比无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但术前充分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冗扩性三叉神经痛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冗扩(VBD)致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对1例VBD致三叉神经痛病例采用多支架植入治疗,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MRI表现,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结果术后病人三叉神经痛明显改善,冗扩血管段支架内血流增快,支架外血流淤滞,血栓形成。结论支架植入后的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是三叉神经痛缓解的基础,支架成形术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严重瘫痪甚至 死亡。然而迄今为止,针对颈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式。虽然有很多病例报道了 颈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但是仍缺少随机双盲试验或大型临床试验来证实其可靠性、安 全性。在临床上,与手术操作相关的颈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是颈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 因。除此之外,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或停止抗血小板治疗、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也可导致 颈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 术、机械取栓或血栓抽吸治疗等均有报道,无论何种治疗方式,使患者快速获得血管再通是颈动脉 支架内血栓形成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牙周状况和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13水平变化。 方法:选择2002-02/2008-05在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315例,其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47例。比较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与支架置入后正常患者的牙周状况,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龈沟液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13水平。 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牙周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支架正常的患者(41.7%,7.9%, P < 0.01)。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高于支架正常患者(P < 0.01),白细胞介素1,13水平与支架正常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水平显著高于支架正常患者(P < 0.01),白细胞介素13水平低于支架正常患者(P < 0.01)。 结论:牙周炎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患牙周炎的患者,因此应加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口腔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外支架置入术后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颅内外支架置入术475例,包括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术和颅内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栓塞。结果 15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10例,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5例;所有15例溶栓成功。术后3例留有对侧肢体轻度偏瘫、肌力3~4级,其中2例mRS评分1分,1例mRS评分2分;其余12例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开通动脉途径接触性溶栓、支架取栓,大多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在特殊情况下,用Solitaire支架取出已经释放的颅内支架也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药物支架再内皮化和晚期血栓形成方面的差异及机制,探讨药物支架研发的方向。 方法:以“血管内支架,内皮化,药物支架,晚期血栓”为中文关键词;以“intravascular stent,re-endothelialization, drug eluting stent, late stent thrombu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10-04相关文章。纳入与药物支架内皮化及晚期血栓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3篇文献为主重点讨论了不同种类药物支架的内皮化与晚期血栓形成差异及机制。 结果:不同种类的药物支架再内皮化存在差异,抗血管平滑肌增殖类药物支架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其内皮化延迟可能导致晚期血栓的出现,影响其临床疗效和应用。其他种类药物支架的再狭窄率比抗血管平滑肌增殖药物支架高。解决药物支架内皮化不全是改善药物支架的一个中心。 结论:理想的涂层药物既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又能使血管内皮良好覆盖支架,以防止晚期血栓的出现。 关键词:内皮化;晚期血栓;血管再狭窄;药物支架;血管内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3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干预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2017年6月本院15例接受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收集包括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手术过程、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3例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术后未苏醒或醒后发生肢体活动障碍或数小时再次昏迷,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及血栓形成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结论 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较多,娴熟的手术技术、积极的干预措施以及准确的术前评估可减少或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9.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支架辅助的血管成形术已经成为血管内脑血管重建术的主导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病变血管破裂及血管夹层的发生率,但另一方面却带来一些支架相关性并发症,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就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在现有的国内报道中,颈内动脉支架急性血栓形成报道很少,我们现将1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后半小时内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详细报道,以探讨颅内动脉支架植入后并发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中并发症发生与防治方法。方法对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快速应对处理。结果 56例患者共59枚支架辅助栓塞,其中2例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及时经微导管支架腔内接触溶栓,恢复血流。2例术中大出血终止介入栓塞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死亡。其余患者均辅助栓塞成功。结论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神经介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可能发生支架腔内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