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桂枝加附子汤 此为太阳病治疗不当引起的变汪用方;,太阳之治,本当发汗,仲景善用汗法,但特别谨慎,不论表实证之用麻黄汤,还是表虚证的桂枝汤,都反复叮咛要取微似有汗,不町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太阳病,既可能是麻黄证、大青龙汤证过汗,也可能是桂枝证误用麻黄汤而汗漏不止,一“漏”字形容汗出不止历历如绘,似比“如水流漓”更重,盖“如水流漓”犹有止时,“漏”则无休无止之谓,其病机则为甲阳虚不能固密。  相似文献   

2.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不必尽剂”有这样一些论述:如在外感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而使用桂枝汤、大青龙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时,就明确提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意思是说当感冒服用发汗药,若只服了一次,就汗出病愈的话,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服用了。告诫人们当汗之证,不可过汗,否则汗多亡阳,伤其气阴,导致患者四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为近代中医名家之一。他对本草之独到见解,堪称风格清新,立论精湛,颇能启人思路。然他提出的“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的论点,笔者似觉不妥,特提出管见,与同道商讨。《伤寒论》63条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言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均可使邪热内传於肺,而致病情加重。如尤在泾说:“发汗后,汗出而喘,无  相似文献   

5.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因大青龙汤条文记载"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1]  相似文献   

6.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7.
<正> 大青龙汤是医圣仲景之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目前对该方的性能尚有争议,是辛凉剂还是辛温剂呢?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本方是辛温发汗之峻剂,现简述理由如下: 一、病因病机《伤寒论》阐述大青龙汤病因病机者共两条(38.39条),其中第38条颇为详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此为逆也”。多数医者对本条未能深研,一般地认为是风寒外闭,阳热内郁,属表里俱实之证。到底表里二者孰重孰轻,外感风寒当以何  相似文献   

8.
试论仲景微汗原则黑龙江中医学院王芝兰,刘淑兰指导吴惟康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沦》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桂枝汤方后注文云:“...  相似文献   

9.
1 以汗象为辨法阳明病身大热、汗大出,为病在阳明之经,如出现手足(?)然汗出或(?)然微汗出,则是病在阳明之腑而大便已硬之征。故213条原文说:“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然汗出”是阳明腑实已成大便已硬之征,乃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津液足为热所蒸,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蒸,其手足(?)然而汗出,故知大便已硬也”(成无己语)。  相似文献   

10.
近读刘渡舟教授所编《伤寒论诠解》对桂枝汤方下“微似有汗”之“似”释为“嗣”的假借,认为有欠妥贴。查《辞源》对“似”之解凡五,如“以似以续”“似续妣祖”“是以似之”等“似”字,就为假借的“嗣”解,此“似”始有继承和持续之义。《诠解》误将“微似有汗”的(...  相似文献   

11.
杨介宾教授虽以针灸名于世,然临床遣方用药亦颇有心得,常云:“方之于病,如影随形,方能切病,则平淡之剂也能中的”。本文介绍其对几个方剂的妙用之法。  相似文献   

12.
治疗八法在临证应用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汗法:要当汗而汗,汗不伤正。使用汗法要做到当汗则汗,使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当汗不汗则为失表。应用汗法,不能汗之太过,大汗必伤阳,过汗亦耗液。治疗外感热病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度。一般而言,“咽喉干燥”、“淋家”、“衄家”、  相似文献   

13.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4.
大青龙汤是峻猛发汗之剂,临床使用,务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用之稍有不当,则祸旋踵。对此,笔者深有体会,介绍如下: 一、脉沉弱者,不可与之。欧阳××,男,50岁。1984年10月9日初诊。患者发热恶寒,身疼痛,烦躁不安已三日,伴见咳痰稀白,无汗,口不渴,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白相兼,脉沉弱。此为风寒闭遏、郁热于内,当舍脉从证,方选大青龙汤治疗:麻黄12克、桂枝9克、生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0枚。一服汗出如洗,身痛虽减,然恶寒更甚,手足冰冷,脉较前更弱。此为发散太过、汗多亡阳之征兆,若不速治,恐有厥逆之变。当急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疾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把主客观诊察所得,加以综合分析,对疾病的原因、病情的属性、病位的深浅、病机之进退、正邪的盛衰等种种情况,最后通过辨证,作出正确的诊断。那么,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把辨证施护与四诊相结合呢?在实践工作中有几点体会。1望诊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认为人体内部有了疾病,必然会在体表上反映出来。就以舌苔的变化来说:外感风寒的舌苔,多为薄白苔,属表证;医生在治疗时要用解表发汗之法;在护理上,首先要认识到是表实证、还是表虚证,如表实可发大汗,表虚则要发微汗,过汗就要伤津。两者在服药…  相似文献   

16.
王辉  王垂杰 《新中医》2012,(9):148-149
李玉奇教授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在其60余载的从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本篇仅就李老在多汗症的辨证特点,中医诊疗等方面的一些学术见解进行阐述,以供同道参详。人体正常汗出,不仅可以起到调和营卫、舒畅经络的功效,还可以驱邪外出,达到自然病愈的目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临床见到汗液妄泄,如水流漓,汗后倍感虚弱疲乏,则是一种病态的汗出,李玉奇教授称其为多汗症。多汗症常属中医学的自汗或盗汗,一以白昼汗出为名,一以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称谓。但见症均表现为汗液妄出,排泄失常,故李老统称其为多汗症。.《内经》谓:“汗者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劳者耗气,喘且汗出:饮食过饱,汗出于胃。;劳而精夺,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李老认为,汗出可因于五脏为病,然汗者,精气也,故症见汗出必有气耗之证。于临床治疗中从气治,而非单以阴阳辨证,治以调营益卫、敛汗固精之法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17.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与排泄无不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及气血津液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息息相关。仲景在《伤寒论》中,既通过观察小便一证的变化,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又灵活运用利小便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本文仅就此略作探析。1探求病因病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机转,观察小便的变化,可以测知津液的盈亏,脏腑的气化功能等,有助于病情的诊断。1.1误治损伤津液:太阳风温用汗法治疗后,若再用攻下之法治之,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6条)的危重变证。这是由于误治耗伤津液,化源告竭所致。1.2过汗阴阳两伤: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则可见“……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条),此为过汗伤阳,卫表不固,汗漏不止,耗伤阴津,化源不足则小便难,阳虚失于温煦,阴伤失于濡养,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1.3表证兼阴阳两虚:患伤寒病后,脉浮,自汗出者,若见其“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条)者,是素体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脚挛急。此非桂枝汤之适应症,故曰“此误也”。1...  相似文献   

18.
仲景著《伤寒》示人以六经辨证之大法。然其医理奥博难解,三阴篇最为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阴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脉微  相似文献   

19.
一、用发汗药汗解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大过,则损阳伤正,变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延利 《国医论坛》2002,17(5):51-52
1 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执水 执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句中“似”今人大多认为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作“好像”,此大误矣。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故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则前后矛盾。“似”当是“连续”之义。《广雅·释诂》:“似 ,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 :“似者 ,《小雅·斯千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耒吕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 :‘似 ,嗣也。’”又《广韵·止韵》:“似 ,嗣也。”“嗣”即“连续”之义。“似”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