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患者男性,34岁,工人.住院号:873086。主因:无明显原因突发性胸部针刺样剧烈疼痛,X光片示右上纵隔前方块影8cm×6cm,拟诊为“胸腺瘤”.于87年6月25日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8cm×6cm×5cm与胸腺、右肺上叶粘连.术后病检为;右上纵隔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癌)。术后40天补充放疗,体查.双侧睾丸、阴束、腹股沟未触及异常改变。采用10M.V.X线全纵隔外照射,肿瘤量5900CGy/60天,至今6年无不适反应,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
纵隔生殖细胞瘤一例邹卫,王三锡,万明月,詹乐寰,谈万联,刘尚军患者男,27岁。胸闷、胸骨后疼痛半月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示上纵隔影增宽,以右侧为甚。术前诊断为前上纵隔胸腺瘤。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前上纵隔,约13cm×11cm×7cm,...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恶性实体瘤采用大剂量化疗可获得常规剂量化疗难以达到的效果,为保证大剂量化疗的安全实施,必须有效保护造血。我院自1997年1月至今,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支持大剂量化疗成功治疗3例实体瘤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一,男25岁,因“纵隔精原细胞瘤锁骨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入院。1996年9月7日行“纵隔恶性肿瘤姑息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纵隔)精原细胞瘤,侵犯周围粘连的肺组织。术后2周复发,CT示:前上纵隔内见大块软组织影,最大截面积7.0×9.2cm,锁骨上淋巴结转移。B超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住院行IFO VP16 DDP…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1岁。胸闷、憋气半年,加重伴咳嗽、有胸部疼痛2周;胸片发现纵隔巨大块影,于1994年11月22日以纵隔肿瘤收住院。检查:贫血貌,气管左偏,右侧肋间隙饱满,第4肋以下叩诊呈浊音,语颤及呼吸音减低。肝、脾未触及。X线胸片(图1,2)示,中纵隔向右胸腔内突出一巨大肿块影(约15cm×13c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心影左移,两肋间膈角清晰。B型超声波探查示,右前纵隔探得一个巨大(约10.5cm×10.0cm)弱回声光团,类圆形,边界清,其内为均质的细小光点。患者于同年12月3日晚突发行胸剧痛,胸部透视示右胸腔大量积液,原块影轮廓不清,考虑为肿瘤溃破所致。于次日晨在全麻下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瘤体已破溃,胸内有血性及胶冻样液2200ml;肿瘤表面不光滑,包膜不完整;瘤体为大量脂肪样组织,其内尚存较多胶冻样物。肿瘤与胸壁、心包及右肺中、下叶浸润性连,瘤蒂位于腔与左无名静脉间,瘤蒂直径2cm。分离粘连,将肿瘤全部清除,瘤蒂根部予以缝扎。切除肿瘤组重2100g。病理诊断:纵隔粘液型脂肪肉瘤(图3)。手术后右肺复张,症状消失,2周出院。术后6个月X线胸片见右肺上叶前段近胸壁处有约6cm×5cm密度增高影。经皮穿刺活检证实为转移性脂肪肉瘤,虽然给予了放疗和化疗,但终因衰竭而死亡,术后仅存活10个月。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1岁,因间断咳嗽、咳痰3年余,查体发现有侧胸腔病变入院。体检:有肺呼吸音低,胸部CT示前上纵隔不规则形混杂密度灶,大小约7.8cm×5.5cm×4.2cm,其内可见点状钙化灶、软组织及片状脂肪密度影,边界欠清,推压邻近组织(图1)。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0岁,因咳嗽、声嘶、左胸痛3个月于1986年4月收住我院,入院前曾咯血痰一次,嗜烟45年、20支/日。x线胸部正侧位片及病灶断层片示:左中肺野多个成串之类圆形重叠密影,左肺门数个孤型密影,右上纵隔一大小约5cm2阴影,边缘均清楚。纤维支气管镜见左侧声带活动差。临床初步诊断:纵隔肿瘤,左肺肿物未除外动静脉瘘。在全麻下行剖右胸手术,探查发现右上纵隔5×6×5cm实质性肿物、中纵隔4×4.5cm肿物,将两者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转移性癌,考虑来自肺。因而行经皮左肺肿物穿刺,但未发现癌细胞。术后3周开始用CAO方…  相似文献   

7.
崔雄 《肿瘤防治研究》2008,35(12):914-91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9 岁,因“右侧胸壁淋巴瘤 术后复发”于2007 年1 月15 日入院。 该患者曾于2005 年底,因右侧胸前部疼 痛伴阵发性干咳1 月,有时胸闷、气短, 入住外院。查体见右侧前胸部微隆起, 有轻度压痛,胸片示上纵隔影明显增宽, 胸部增强CT 见纵隔占位,考虑淋巴瘤 可能。于2006 年1 月9 日在该院行肿 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瘤,未曾 治疗。1 年后右前胸部明显隆起,并伴 有持续性疼痛。本院CT 扫描示: 右侧 前胸壁两处占位,大小约6. 5 cm ×6 cm ×5 cm 及3 cm ×3 cm ×2 cm ,提示淋巴 瘤术后复发而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患者1男,54岁,1995年出现左侧腹股沟区2cm×1cm大小肿块,伴左侧睾丸肿大,左侧腹股沟肿块活检示:精原细胞瘤,胸部及腹盆腔CT未见纵隔及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肿大,于1995年6月行左侧高位睾丸切除及部分阴囊切除和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阴囊侵犯  相似文献   

9.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4岁,因颈前肿物5月余,胸闷10余天,于1988年1月18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佳、胸骨上凹明显隆起,扪及肿物约6cm×5cm,表面光滑,不随吞咽活动,左右边界不清。A超显示胸骨后实性包块;胸部X线正侧位片显示:上纵隔影增宽、边界模糊,侧位前上纵隔肿物边界不清。治疗经过:1988年1月26日在全麻下行肿物探查活检术。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前上纵隔,左、右深入锁骨上凹,边界不清。下界探及不清,前与带状肌粘连。肿物呈结节状,约10cm×8cm×5cm,质地硬。上界与甲状腺分界清晰。切除胸骨上窝凸出肿物约5cm×3cm×3cm,切面灰白色,并有散在坏死区。病理诊断:前纵隔精原细胞瘤。术后治疗:用PVB方案化疗(DDP20mg,静点1~5天;VCR1mg,静点1~8天;BLM_(A5)10mg静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8年前行右颈部神经鞘瘤切除术;6年前,活动后胸闷气短;2月前症状加重,在外院行胸片示:左上纵隔及右肺下软组织结节影,胸部CT示:胸、腹壁及肌内多发占位,腰椎MRI示:椎管内、腰椎两侧及腹部多发神经鞘瘤可考虑.于2009年2月25日入我院,查体: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胸腹部有多个大小不等结节,质中,活动度可.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入院诊断: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处理:术前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于3月2日在全麻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左肺发育良好,左侧胸腔无积液,主动脉弓上1cm有一10cm×7cm×5cm的肿块,界清,打开包膜后完整切除.右侧胸壁内见一10cm×7cm×6cm的肿块,界清,连同部分胸膜一起切除.术毕,放置闭式引流瓶,逐层缝合伤口.患者返回病房后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89%,心率167次/分,对症处理并将血压维持在110/70mmHg,瞳孔右侧8mm,左侧4mm,对光反射消失,积极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头颅CT检查示:颅内多发占位,合并出血.在血压稳定下脱水降颅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多脏器功能障碍.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病理号20093271).  相似文献   

11.
原发前纵隔精原细胞瘤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男,35岁。因胸痛、胸闷,活动时呼吸困难1个月,于1984年2月6日入院。检查: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睾丸无异常。化验:血沉27mm/H,AFP(一),纤支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胸部正位片(图1)。右侧上纵隔呈弧形突出,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滑与纵隔呈钝角,双肺野未见病变。侧位片示气管前可见密度均匀,边缘清晰之圆形阴影约7×8cm。气管体层未见气管阻塞阻断征象。术前诊断为前上纵隔肿瘤(胸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1984年2月18日手术发现在前纵隔有9×8×7cm肿块。质硬,凹凸不平,包膜不完整,后上侵及无名静脉,下极达心包,后面累及肺门,有两个1×2cm肿大淋巴结,未行活检,前连胸腺未扪到边缘,穿刺为实质性,易出血、质脆,呈烂鱼肉样,无法剥离切除,取两处组织送病理。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37岁,因前额及眼眶部疼痛伴头晕1个月,于1990年1月初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好,MRI及CT扫描示前颅窝底(颅内侧)占位病变,周围有较大水肿区。1990年1月14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脑疝,急诊行额部开颅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颅窝底,呈地毯状,厚度约1cm,面积约6cm×4cm,质地较硬,血供不丰富,术中将肿瘤肉眼完整切除,切除标本病理报告为:(前颅窝底部)纤维结缔组织中见转移性低分化腺癌,部分可见管状腺癌。病理科反复阅片认为可基本排除甲状腺、肾、乳腺之转移,建议查肺、消化道和卵巢。经腹部、盆腔、胸部CT扫描及胸片检查未见原发灶。 从1990年3~4月行前颅窝底部术后放疗Dr60Gy。1990年10月患者出现咳嗽、右胸痛。胸部X线片示右下肺阴影约3cm×2.5cm大小,CT扫描示右下肺结节影约2.8cm×3cm,边缘不规则,分叶状,肺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右肺印戒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案摘要患者王某某,男,73岁,因右下肺印戒细胞癌姑息术后1年4个月入院。患者于2003年3月因咳嗽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伴纵隔淋巴结肿大。2003年4月29日在上海中山医院行右下肺肿块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肿块大小约2cm×2cm,无包膜,边缘见树根样生长。酶标:CK7(+),CK8(+),HCK(-)。特殊染色:AB(+),PAS(+)。病理诊断为:右下肺印戒细胞癌Ⅲb期。术后于2003年6月至2003年10月以TP方案(紫杉醇+顺铂)化疗4周期。2003年11月查胸部CT示:右下肺软组织影无明显变化,纵隔淋巴结较前缩小,疗效评价稳定。2004年6月复查胸部CT示:纵隔、隆突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巨大纵隔脂肪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巨大纵隔脂肪肉瘤患者的诊治过程, 分析患者临床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9岁男性, 主诉咳嗽、气促3个月入院。胸部CT提示前纵隔可见巨大肿块影, 呈混杂密度, 边界清楚;肿块包绕上腔静脉及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受牵拉变形, 双肺受压, 局部肺实变, 右肺为著。因侵袭双侧膈神经及左无名静脉, 行纵隔肿瘤切除术+双侧膈肌折叠术+左无名静脉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巨大的胸内脂肪肉瘤, 标本大小为30 cm×26 cm×18 cm;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结论巨大纵隔脂肪肉瘤罕见,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病灶, 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是极为罕见 的性腺外生殖细胞恶性肿瘤。我院胸外 科于1999年9月成功地手术切除一例,但 治愈3年后又发现右肺上叶及气管内鳞 癌,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64岁,因发热、咳嗽、胸 闷、气短2个月于1999年8月28日入院。 入院前曾行抗炎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查体:颜面轻度肿胀,颈静脉怒张,睾丸正 常。X线胸片示右上纵隔旁见直径约 5.0cm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阴影,边缘欠 规则,密度均匀一致。CT检查见中纵隔 内有一约7cm×5cm×5cm软组织肿块 影,将气管向左后方推移,上腔静脉向前 方移位,注药增强后见上腔静脉与肿瘤紧 密…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42岁。因胸痛、活动后气短、咳嗽1年于1991年7月15日入院。查体:表浅淋巴结不肿大,气管左移,右侧胸廓隆起,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以下,腋中、后线第四肋间以下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心浊音界左移,达腋前线。胸部X线片:右侧第二前肋以下有均匀致密影,上、后缘界限清楚,占据前、中纵隔,呈椭圆形块影。CT片:右侧胸腔内12cm×15cm×16cm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包膜完整,纵隔内脏器左移。诊断:巨大纵隔畸胎瘤。于7月26日经右后外侧切口第六肋床进胸,术中见肿瘤与胸壁紧密粘连,以肋面和膈面粘连最紧密,约13cm×15cm×17cm大小,肿瘤呈分隔多房样,内含大量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2岁。主因胸部外伤拍胸片时发现左下肺后方约有3cm×3cm大小高密度阴影,边缘尚完整,印象:左下肺癌不除外,住我院诊治。患者无胸痛,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无午后低热及夜间盗汗。查体: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行胸部CT示:左肺下叶内基底段可见一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直径约4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为40Hu,周围未见纤维条索,纵隔内未见软组织结节影,两侧胸膜无增生。印象:左下肺占位性病变,以良性可能性大。诊断左肺下叶肿物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下叶内基底段,约4.0cm×3.0…  相似文献   

18.
肺原发性软骨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肺软骨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亦困难,文献报道甚少,我们遇到2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68岁。因胸闷1月、声音嘶哑2周到我院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X片示右肺门增大,并右上纵隔增宽,诊断为右上肺癌可能;CT示右肺上叶炎伴肺不张,纵隔内无肿大淋巴结,多考虑为阻塞性肺炎;纤维支气管镜示右肺上叶前段开口见0.5cm×0.4cm大小类圆形淡红色肿瘤。诊断为右肺上叶肿瘤,术中行右肺上叶肿块楔形切除,冰冻报告良性,肿瘤为圆形肿物一个,有薄层纤维包膜,切面灰白、小结节状,质稍硬、半透明。镜下: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软骨组织构成。病理诊断:右肺软骨瘤。例2患者女性,58岁。因胸闷气促2月入我院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X线示左肺下叶背段一肿块约3.0cm×3.5cm,边缘清,有分叶。诊断为左下肺周围型肿块;CT示左肺下叶一不规则团块影,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数个点状钙化灶,边界完整。诊断为良性肿瘤;纤维支气管镜无异常,诊断为左肺下叶肿瘤,术中行右肺上叶肿块楔形切除,冰冻报告良性,肿瘤表面包膜完整,灰白色,有多个结节状突起,切面质地较硬,灰白色,半透明状。瘤细胞表面被覆纤维性包膜,瘤体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 CT 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精原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观察病变的大小、密度、强化、边界、病理等影像及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5例病变均发生于男性,年龄16~66岁,中位年龄27岁,病变形态不规则,其中前上纵隔3例,前中上纵隔及后纵隔各1例,体积巨大,最大径约3.5~9.9cm,症状以胸部不适、疼痛或头颈部憋胀等多见。2例病变呈均匀低密度影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于确诊1年后出现肝脏转移灶;3例低密度病灶内可见点片状更低密度区,肿块实质呈轻度或渐进性强化,临近血管不同程度地受压移位,以腔静脉为著,其中1例病灶可见大量迂曲血管影,并伴有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青少年男性伴有前纵隔巨大肿块,密度较均匀且轻中度强化,病灶内见不同程度血管影时,排除继发性病变外应考虑到精原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女,77岁,一周前因右胸背部疼痛就诊,胸部X线片示右上肺可见5cm×6cm圆形高密度影;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5cm×6cm×6cm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肿块内密度欠均匀,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晰,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