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采用血管吻合轮进行动静脉吻合造瘘35例,效果满意。现将术中配合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2例,女13例,28~70岁。采用血管吻合轮进行前臂头静脉与桡动脉作动静脉吻合造瘘,30例手术成功;5例失败,改用血管吻合线前臂头静脉与桡动脉做端侧吻合。所有内瘘血管通畅,血液量达到正常范围。2手术方法①选择非惯用侧肢体之血管,术前用美蓝或龙胆紫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布无菌区域,在标记处切开皮肤,用精细器械游离血管,血管口径不同时可用文式钳轻轻扩张,分离出头静脉,将远端静脉结扎,近端静脉以血管夹夹闭;再在桡动脉搏动处向下分离出…  相似文献   

2.
自1988年以来,我院成功地为10名患者采用尸体血管搭桥制作动静脉瘘。10例中分别采用桡动脉残端与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吻合口径为0.5~1.2cm,平均为0.9cm;血流量可在200~300ml/min;透析最多者为94次;维持时间最长者11个月;无感染及继发出血发生,血液透析效果满意。10例中有3例因肾移植成功而停止血液透析时,见尸体动脉内瘘仍畅通无阻。我们体会:用异体血管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血管内瘘形成术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露  钟作树  黄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170-1170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且能长期使用的永久性通路.1966年Bresica和Cimino等[1]首次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于皮下吻合,建立了第一个动静脉内瘘,又称标准内瘘.标准内瘘常用手术吻合方式主要有动静脉端端吻合术与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两种.为比较两者的优缺点,现将本院80例动静脉标准内瘘的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头静脉与尺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桡骨茎突平面为起始点,分离头静脉。紧贴真皮下制备皮下隧道,将头静脉通过皮下隧道转位于前臂掌侧,应用两定点连续缝合法与尺动脉作端端吻合4例,端侧吻合1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5个月,血管瘘口均通畅,头静脉充盈佳,显露好,易穿刺,满足透析需要。结论:头静脉与尺动脉吻合内瘘术是有效的造瘘方法,是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尤其适用于桡动脉无法使用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视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3例尿毒症患者行直视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注重手术技巧。结果:263例手术患者中,260例一次性手术成功,总有效率为98.9%。结论:直视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操作简单、切口小、手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静脉(A-V)内瘘手术方式对内瘘血流量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62例尿毒症患者均施行A-V内瘘手术,其中49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端吻合,13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侧吻合,吻合口均采用间断缝合法。结果内瘘成熟后,测内瘘吻合口内径均在3.5~5.0mm,瘘口平均分流量在440~660ml/min。49例端.端吻合内痿中有3例仅使用2年即失去功能,13例端.侧吻合内瘘使用至今无一例失去功能。结论端一侧吻合内瘘使用寿命较长,且吻合口内径在3.5~5.0mm较为合适,瘘口平均分流量可达440~660ml/min,既能保证透析血流量,又能避免心衰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需要透析的病人常常在前臂建立动静脉瘘(AVF),传统的方法是在桡动脉和前臂的浅静脉间进行吻合来建立AVF。然而,有些病人的头静脉因多次采血、静脉输液而使AVF的建立受到阻碍。作者报道30例次病人使用尺动脉贵要静脉瘘(UBAVF)做血液透析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2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中做UBAVF30例次,其中有10例做传统典型的一侧AVF失败,4例做双侧AVF均失败,其余16例次因头静脉血栓形成无法做吻合。在局麻下将贵要静脉近端与尺动脉做侧面吻合。病人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AV F…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尿毒症患者疑难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方法对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头静脉与尺动脉、贵要静脉与桡动脉的端端吻合手术、大隐静脉移植、桡动脉皮下化手术。结果 1次性吻合成功8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自身静脉转接与动脉行端端吻合的方法为为1种新型的手术方式,特别适用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在前臂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则可选择大隐静脉移植与动脉、静脉行吻合术。在上肢静脉均较差的患者,则可选用桡动脉皮下化的处理建立内瘘。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技术在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何仿  林昊  张文忠 《临床医学》2003,23(11):49-50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动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运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作前臂远端近鼻咽窝处桡动脉主干 (或分支 ) -头静脉主干 (或属支 )人工内瘘 ,分别采用三种吻合方法 :A组 :端 -端 ,B组 :端 -侧 ,C组 :侧-侧 ,分别观察其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C组吻合方式显微技术要求较高 ,A组发生血管再栓塞的时间最长 ,大部分情况下 ,B组吻合方式是较合适的内瘘方式。结论 :充分利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 ,作动静脉造瘘 ,可以明显提高血液透析血管的有效利用时间 ,同时可以减少或延缓有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33岁,尿毒症期,血液透析3个月,于2003年10月28日作右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常规局麻后于右腕头静脉与桡动脉间皮肤切开约3cm.后沿切口分别游离动静脉,用6号无创伤缝合线做端端吻合,吻合口径修整呈弧形,吻合一次成功.术后内瘘形成良好,一周后作内瘘穿刺,血流量达250ml/min符合血液透析要求,但患者血压一直波动在190~230/90~100 mmHg(1mmHg=0.133kpa),四联降压药物无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前臂动静脉直接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前壁动静脉直接吻合内瘘术36例临床资料,术式的选择,并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36例39次前臂动静脉显微外科直接吻合内瘘术,其中33例仅行一次手术。有3例因血管炎症、透析血流量不足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动静脉瘘使用1个月-3年,最长使用3年的穿刺已达200余次,仍使用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缝合法直接吻合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好等优点,其中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需直接经血管进行操作,而自体动静脉瘘和血管移植(桥瘘)就有潜在并发症,本文讨论涉及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 自体动静脉瘘(Autogenous A-V fistula) 动静脉瘘是供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持久而可靠的血管通路。通常在前臂将桡动脉和伴行的静脉吻合,一般有四种吻合方式:(1)侧-侧吻合,技术操作较容易,血流量高,但可发生手部静脉压增高。(2)动脉端与静  相似文献   

13.
前臂血管转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前臂血管转位术在非常规动静脉自体血管内瘘中的建立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臂贵要静脉转位、桡动脉转位、桡动脉与贵要静脉转位会师三种方法建立非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结果 93例手术无1例失败,其穿刺使用率为97.8%,透析血流量达180~250ml/min,1~3年通畅率桡动脉转位术略高于其他两种转位术,血管转位内瘘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1.1%、血栓形成4.3%、吻合口狭窄1.1%和瘤样扩张5.4%,1~3年通畅率分别为84.9%、73.1%和62.4%。结论 前臂血管转位内瘘对大多数的病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用于前期经多次血管通路操作的患者,在常规内瘘不能建立时优先于肘窝内瘘、上臂内瘘和血管移植内瘘被考虑,是采用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二维血流显像在尿毒症造瘘血管监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维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尿毒症患者人工动静脉瘘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血流功率图(PDI)和B-Flow三种模式显示瘘口和动静脉侧血管情况,郑重观察吻合和动静脉侧血管形态、管壁情况以及管腔内血流显示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本组31例检查对象,端端吻合23例,端侧吻合3例,侧侧吻合2例,人造血管吻合3例,吻合口平均内径5mm。吻合口狭窄6例,血栓形成4例,B-Folw技术能同时清晰显示血流和邻近背景组织,与CDFI、PDI结合使用可提高异常图像显示率,B-Flow与CDFI、PDI比较,具有更高帧频、高分辨力和全景显示功能。结论 B-Folw技术是监测血透患者治疗过程中造瘘血管状况的有效检测手段之一。动静脉瘘主要并发症是吻合口狭窄、静脉段瘤样扩张和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依赖透析维持生命,血管通路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仅仅依靠标准腕部内瘘手术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要.笔者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10例患者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行前臂高位端端间断吻合或端侧吻合术.既充分保证了透析的血流量要求,又避免了窃血综合征及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前臂皮下动静脉瘘是在前臂下段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作吻合,使头静脉动脉化,从而使尿毒症患便于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自1989年6月至1992年12月,我院共施行此手术10例,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在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门诊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形成内瘘44例. 结果术后44例中42例内瘘通畅良好,1例因术后血管危象而失败行二次手术后内瘘通畅,1例因血流量不足放弃使用,42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28个月,最多已穿刺达200余次,内瘘使用仍良好.结论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建立内瘘术,操作简便,吻合速度快,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改良端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8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的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改良端侧吻合术86例病例资料,以及常规端侧吻合术43例病例资料。对比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静脉注水充盈法组与常规端侧吻合组比较,血管缝合时间,吻合口渗血补针率,吻合口直径,术后3个月内瘘成熟率,内瘘成熟时间均为静脉注水充盈法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χ~2/Z值分别为14.276,4.963,-7.086,4.203,5.179;P值分别为0.001,0.032,0.001,0.043,0.031),但2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χ~2=0.028,P=0.415)。结论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改良动静脉端侧吻合自体血管内瘘术较常规端侧吻合术,血管缝合时间短,手术野清楚,缝合简单可靠,有较为理想的吻合口宽度,内瘘容易成熟,尤其适用于静脉直径较小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管动静脉瘘的超声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晓蓉  陈杨  黄景  罗燕  林玲 《华西医学》2010,(8):1483-1485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动静脉瘘的超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3月间收治的36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受累血管的内径、血管壁的连续性,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瘘口;对受累血管血流频谱进行分析,并与健侧对照。结果 18例先天性动静脉瘘查见纡曲扩张的血管网,无法辨认瘘口;18例后天性动静脉瘘全部可显示瘘口,2例合并静脉破裂的为囊瘤型,其余后天性动静脉瘘均为洞口型。受累动脉近心端血流为高速低阻型,全部患者受累静脉出现动脉样血流,近心端静脉呈高速低阻型频谱;10例患者远心端静脉内出现逆向离心血流。结论引流静脉出现高速、动脉样血流频谱是动静脉瘘的特征性表现;先天性动静脉瘘可见异常血管网,不能辨认瘘口;后天性动静脉瘘均可显示瘘口。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动静脉瘘能够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情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情况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采集436例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分别为非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结扎远心端头静脉,形成改良端侧吻合,少数为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观察内瘘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开始透析时间,内瘘手术时间,开始使用时间,内瘘失功时间,目前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436例患者完成统计,其中男性245例,女性191例,内瘘失功76例,138例患者肾移植术后自然堵塞.结论 自体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内瘘血栓形成和内瘘狭窄,糖尿病、低血压、高超滤量是易患因素,正确的穿刺和透析结束后绑带绑扎时间和方法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