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价我国省域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规模、质量和效率的耦合协调度,促进卫生系统各要素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绩效水平。方法:从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规模、质量和效率3个维度构建省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和能力指数,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医疗机构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为由“失调”向“协调”演化,省际差距逐渐缩小。2019年,医疗卫生机构耦合协调性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有90.32%的省份(28个省份)达到协调水平以上,但优质协调的省份一直空缺。结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耦合协调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存在地区差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协调性短板不同且阻力因素各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服务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6—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剖析医疗资源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 2016—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发展水平分别集中在0.11~0.13、0.14~0.15之间;相对发展度由医疗资源配置短缺(0.78)向相互补充与促进(0.92)发展,但受制于医疗资源供给滞后的城市占比仍较大(2021年68.8%);耦合协调等级由濒临失调衰退(0.47)过渡为勉强协调发展(0.50),截至2021年,仅重庆、成都出现良好协调发展;LISA图显示“高-高”聚集的地区逐年增加,“冷点”效应消失,但仍存在以南充为中心的“高地”现象。结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发展水平呈稳中有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地区差距明显;耦合协调等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受制于医疗资源供给滞后;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我国省域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2—2020年为研究区间,运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度测算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的协调水平。结果 (1)2012—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03%和31.69%。其中,2019—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年均增长率高达36.72%,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32%。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医疗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9%、-2.51%、-1.51%。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5%、-1.00%、-0.64%。(2)我国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389增至2020年的0.920,年均增长率为11.36%,协调类型由2012年的轻度失调发展为2020年的优质协调。东、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均数分别为0.64、0.52、0.47,协调类型分别为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东、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5%、-1.00%、-0.61%。(3)东部多数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我国养老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为制定养老资源配置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机构分层分析框架,应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熵值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养老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我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资源配置整体呈上升态势,但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不高,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两类机构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养老机构的总耦合协调度水平略高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但后者的耦合协调度平均状况优于前者,且改善情况更为明显。整体来看,两类机构的相对发展度均由资源配置滞后型向服务利用滞后型方向发展。结论:在制定养老资源配置政策中,应关注地区老年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注重养老资源配置的地区公平性,加强区域内的资源配置规划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结合地区养老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的相对发展度情况,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部6省医疗卫生事业与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方法: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2010—2020年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投入、科技投入均对中部6省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作用最大,产业结构次之,科技投入最小。结论:中部6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差异化财政政策,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算与分析我国省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方法:运用县级层面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和离散指数法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测算。结果:2007年开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呈全面上升趋势;我国省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省际间以及区域间差异,东部省份的均等化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省份最低,人口稀疏和欠发达地区的均等化水平普遍较低。结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保障欠发达地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2-2021年我国中医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与Malmquist指数评价我国中医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结果]2021年全国仅6个省份中医医院综合效率相对有效发展。2012-2021年全国中医医院卫生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卫生资源配置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呈不规则变化,年均下降1.5%,综合效率年均下降1.0%,技术变动效率年均下降0.5%。[结论]我国中医医院效率总体偏低,应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中医医院资源配置存在省际间差异,应平衡省域间的服务提供水平;我国中医医院机构冗余现象明显,应合理调整投入;中医医院技术与组织管理水平总体下降,应提高技术进步率、探索更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地区和城市视角分析2016—2021年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方法:使用Stata 14.0软件对广东省各地区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使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和Moran空间分布散点图的绘制。结果:2016—2021年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呈现略微递增趋势,但处于失调水平的城市占比较多(2021年17个)。截至2021年,粤北、粤西地区大部分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领先于经济水平,粤东、珠三角地区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落后于经济水平;各年份的Moran’sI指数均大于0.30,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聚类分布。结论: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随年份变化略有增加,但整体不高,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呈现高、低聚类分布。政府应持续增加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注重区域间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良性流转,丰富两者间的转化途径,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提出加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改进措施及建议,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方法 选取3个投入指标(机构数、床位数、人员数)与2个产出指标(诊疗人次、入院人数),资料来源于公开统计年鉴。利用DEA-BCC模型对202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静态分析,利用Malmquist指数对2011—2020年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738,15个省份DEA无效,存在投入冗余;2011—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70,各年在1上下波动。结论 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整体不高,资源配置效率水平不稳定,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投入冗余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探究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耦合协调及相互作用关系。[方法]构建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及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灰色关联分析,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和关联度进行探究。[结果]2012-2021年,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均值为0.506,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值为0.517,卫生资源配置低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由0.1增长至0.995,均值为0.681。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与新型城镇化中外商投资总额关联度最高,其次是医疗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卫生总费用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结论]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快速增长、波动增长和基本稳定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卫生总费用、卫生人员及床位数密切相关,而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离不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情况。方法 利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数据,评价指标选取医疗卫生财力、物力、人力和服务资源的4项指标:人均卫生费用、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师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使用全局熵值法计算各省历年配置水平指数,应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 Dagum基尼系数结果显示,2012—2021年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基尼系数由0.180 5上升至0.197 2,后波动下降至0.118 7。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核密度曲线中心位置随年份的增加从0.2左右逐渐右移,稳定在0.3左右。结论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水平逐年提高,资源配置空间总体差距整体上逐年缩小。各地区仍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和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水平,影响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宁夏基层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服务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供给侧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2018—2020年宁夏各地区基层医疗服务数据为基础,利用文献法、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与空间视角分析基层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宁夏基层医疗资源供需总体耦合协调度达到勉强协调等级;供需两类系统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呈现微小反向变动趋势;供需系统协调等级呈现“南高北低、中心失调”的空间格局,地区不公平程度有所降低。结论:宁夏基层医疗资源供需系统协调发展关系总体维持相对稳定,协调关系由需求滞后型转向供给滞后型,地区间供给侧调整策略仍有优化空间,应针对供给、需求滞后地区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2012~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特征。方法:以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指数等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的耦合协调度,利用空间全局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12~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供需系统协调等级由失调-勉强协调向失调-中级协调发展;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增强;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热点区域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省份,冷点区域为西藏。结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发展,但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为优化区域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卫生人才结构,强化卫生人才培养能力;进行区域规划时多关注边缘省份,加强中心省份与边缘省份的交流合作,缩小各地区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资源配置、中医药服务水平及服务效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促进西部地区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方法]基于耦合协调理念和相对发展度,对2016-2020年西部各省中医药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以此为依据探讨空间自相关情况。[结果]2016-2020年,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发展度均值分别为1.178、1.244、1.240、1.413、1.30,耦合协调度(D值)均值分别为0.522、0.527、0.538、0.543、0.533,耦合协调度由西南向西北呈阶梯分布。[结论]中医药发展水平整体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明显,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空间正相关。应将中医药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积极融入政策导向,发挥中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二者的协调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运行效率及各卫生指标发展情况。方法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长三角地区的总体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指标分解法对长三角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具体分析。结果 2015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效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上海及浙江医疗卫生机构人力投入及费用投入力度相对较大,医疗服务量相对靠前;江苏及安徽两地民营医疗及基层医疗发展较活跃。2015年—2019年医疗卫生机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波动型”的发展趋势,除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提高以外,其余3省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2015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但需注意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问题;政府应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分级诊疗政策进一步落地;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地区应注重人才的流入及培养;医疗卫生机构在效率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计算我国2019年各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水平以及耦合度和协调度,探讨居民健康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各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地区差异性,旨在为各区域居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利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水平指数计算子系统的综合水平,并引入耦合理论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各省份之间居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 我国各省份耦合度均值为0.80,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5;从东中西区域上来看,东部地区(0.69)耦合协调状态最好,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0.54)和西部地区(0.43)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和中级失调类,七大区域间和区域内存在差异。经综合水平指数计算,我国仅有6个地区为健康水平滞后型,其他25个地区均为区域经济滞后型。结论 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程度较高,但整体耦合协调性不高,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健康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需整体提升各区域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地区间和地区内差异较大,需重点关注低协调度地区和区域内差异大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宁夏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以期促进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方法]首先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宁夏各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16-2020年各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2016-2020年各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变化均呈小幅波动,在研究时段内数值变化不大;2016-2018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变化较小,2018-2020年两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较大,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向好;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部分市(区、县)出现高-高、高-低、低-高、低-低聚集模式。[结论]宁夏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态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具有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016—2021年我国31个省份财政投入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关系,为财政资源在医疗领域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使用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各省份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指数,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财政投入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作用机制。结果:财政投入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程度大于发达地区;财政运行效率对财政投入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收入不平等对财政投入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结论:应优化医疗财政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运行效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为人口老龄化视域下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提供数据参考。方法: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方法以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与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的协调关系。结果: (1)考虑人口老龄化因素和财政拨款,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的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值提升,纯技术效率均值下降。(2) 2018—2019年人口老龄化与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整体协调发展度优于2015—2017年;各省份协调发展度呈现相对稳定、缓慢下降、逐步上升、上下波动等多形态现况。结论:人口老龄化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有影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各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不均衡;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协调发展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究京津冀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为量化协同发展成效,制定相关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该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借助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和制约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除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外,2014—2021年京津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地区差距;从2016年起,卫生资源配置系统的发展开始同步甚至超前于经济发展;医疗人员配置的不足和经济效益的低下是制约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结论:发挥区域间的协同作用,重视系统内部协调,合理配置医疗人员,提升经济效益,促进两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