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动态多点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顺序前瞻性选择选取94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老年CHF住院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浆BNP水平(BNPI)、出院时BNP水平(BNP2)及出院后2 w门诊随访时测定BNP水平(BNP3),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和心衰恶化再入院.统计学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及COX回归分析.结果 引入变量:年龄、LVEDD、LVEF、BNP1、BNP2、BNP3,双变量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BNP1与心源性死亡时间及心衰再入院时间独立相关,COX回归分析同样只有BNP1(偏回归系数=0.005;P=0.000)是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对老年CHF患者BNP1可作为预测心衰预后的重要、可靠指标,是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87例缺血性心衰患者血清CysC浓度等指标,以患者24h内首次血清CysC值作为基线,<1.8 mg/L者人血清CysC正常组(51例),≥1.8 mg/L者入高血清CysC组(36例).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结果:缺血性心衰高血清Cys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住院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都明显增加,与血清CysC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肌酐、脑钠肽(BNP)呈显著正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清CysC为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清CysC水平、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入院时心功能、年龄、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为近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缺血性心衰患者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血清CysC可作为缺血性心衰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并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6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根据患者预后是否并发心脏事件,将其分为事件组(n=45)和非事件组(n=81)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并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并发心脏事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LVEF以及NYHA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4,0.013,0.021)。结论BNP、LVEF以及NYHA分级是心力衰竭预后并发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射血分数降低的急性心力衰竭(AHFrEF)和非AHFrEF患者的远期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首次入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80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2组:AHFrEF组152例,LVEF 40%;非AHFrEF组128例,LVEF≥40%。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左心房扩大、左心室扩大、Killip分级为IV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发病率,以及吸烟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发生率,并记录血尿酸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水平。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记录随访期内心血管源性再住院率及病死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HFrEF组患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AHFrEF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AHFrEF组患者左心室扩大、高血压、ACS、尿酸 420μmol/L、BNP 220 mg/L、hs-CRP10 mg/L发生率显著高于非AHFrEF组(均P 0. 05); AHFrEF组患者因ACS再住院率及总再住院率均高于非AHFrEF组(均P 0. 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血尿酸、血BNP、血hs-CRP是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均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血尿酸、血BNP、血hs-CRP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均P 0. 05)。结论:AHFrEF患者3年内远期预后较非AHFrEF患者差,高血压、高尿酸、高hs-CRP和高BNP水平是影响AHFrEF患者再住院和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并分析与患者预后和死亡的关系。方法将淮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同期心功能正常且无其他相关合并症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BNP、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及死亡资料。比较BNP、Hcy、血脂水平在患者与健康者、不同心功能及死亡与存活患者间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BNP、Hcy明显高于对照组,TG、TC、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BNP、Hcy、TG、TC、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患者心力衰竭(心衰)病情的加重,BNP、Hcy逐渐增加,TG、TC、HDL-C逐渐降低。经过治疗后心衰患者BNP、Hcy、TG、TC、HDL-C均逐渐趋于正常,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死亡31例,均为心源性死亡,存活39例,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BNP、Hcy明显升高(P均0.05),以死亡作为因变量,将BNP、Hcy两个指标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NP、Hcy均是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心衰患者通过检测BNP和Hcy水平可评估预后和死亡风险,同时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判断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建立老年AHF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并进一步对其进行风险分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AHF病人3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和非再入院组。另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就诊的AHF病人121例作为模型验证对象。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利用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非计划性再入院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验证集数据对预测模型效能进行评价,并依据列线图风险得分建立风险分层系统。结果:332例AHF病人中,74例(22.29%)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再入院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功能分级高于非再入院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非再入院组,吸烟、糖尿病、独居、服药依从性差人群占比均高于非再入院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非再入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独居、服药依从性差、心功能分级高是老年AHF病人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将76例实施CRT手术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缺血性心肌病组(36例)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组(40例),所有病人实施CRT手术后均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和死亡率。结果 CRT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0%与66.67%,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B型利钠肽(BNP)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均较手术前增加(P0.05),且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BNP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手术前增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容积(LAV)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组LVEF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LVEDD、LVESD和LAV均低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对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CRT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125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22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组,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CA125和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浓度并比较各组CA125、BNP浓度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别按100 pg/ml、35 U/ml标准,比较BNP、CA125诊断心力衰竭的灵敏度;将患者分为高CA125(≥35 U/ml)组和低CA125(<35 U/ml)组,比较两组住院死亡率;联合CA125和BNP水平分组,C1=CA125<35 U/ml和BNP<350 pg/ml,C2=CA125≥35 U/ml和BNP<350 pg/ml,C3=CA125<35 U/ml和BNP≥350 pg/ml,C4=CA125≥35U/ml和BNP≥350 pg/ml,比较各组住院死亡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结果 CA125和BNP浓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升高,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77和0.349,P=0.000);CA125和BNP诊断心力衰竭的灵敏度分别是36.3%和85.9%;高CA125组和低CA125组患者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0.0%和3.6%,C1~C4各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8%,0%,4.9%及22.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和BNP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OR=2.354,P=0.025和OR=2.236,P=0.024)。结论血清CA125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不及BNP,但CA125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BNP联合CA125测定有助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筛选中重度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病例149例,其中1年内全因死亡的患者63例,生存患者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血红蛋白、尿肌酐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BMI降低的患者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比例、BNP水平低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18.5 kg/m2)、NYHA心功能分级、BNP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高血压病人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渭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38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70例未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人作为高血压组,68例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人作为心力衰竭组。比较2组病人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室间隔、SBP及DBP;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血清中BNP、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内皮素-1(ET-1)的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SBP、DBP均大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心力衰竭组的BNP、CRP、CK-MB、AngⅡ、Cor、ET-1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FPG≥7. 0 mmol/L、合并高脂血症、左室肥厚、血压控制不达标是老年高血压病人并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需严格控制血压,同时密切关注机体血糖、血脂的变化,早期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内并发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19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病人,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并发心衰分为心衰组56例和非心衰组142例。收集所有病人的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内并发心衰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软件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验证。结果 心衰组年龄≥70岁、有高血压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术中输血量≥400 mL、术后卧床时间≥4 d比例显著高于非心衰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术前ASA分级、术中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均是影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内并发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内并发心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01,预测效能较高。结论 依据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内并发心衰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132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选取10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D3(25-(OH)D3)、氨基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记录入院24 h内的心脏超声指标;记录3个月随访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衰复发入院、心源性死亡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D3(25-(OH)D3〕明显降低(P<0.05);血清25-(OH)D3严重缺乏组〔25-(OH)D3<10μg/L〕的血浆NTpro BNP及hs-CRP水平、含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Ⅲ~Ⅳ级患者的比例及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25-(OH)D3缺乏组(>10且≤20μg/L)、不足(>20且≤30μg/L)及充足组(>30μg/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则低于余3组(P<0.05);NYHAⅢ~Ⅳ组及心血管事件组血清25-(OH)D3、NT-pro BNP及hs-CRP水平高于NYHAⅠ~Ⅱ组及非事件组(P<0.05),而LVEF则低于另两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5);而与NT-pro BNP及hs-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25-(OH)D3水平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血清25-(OH)D3水平在老年心衰患者中明显升高,随心功能恶化而增高,并且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对于评估老年心衰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冠心病(CHD)病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C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HD病人2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浆BNP水平将其分为A组(107例)、B组(94例)及C组(63例)。记录并分析3组血浆BNP水平、Hcy水平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A组、B组、C组病人BNP、Hcy均依次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依次降低,且不同组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Killip分级、病变血管种类、病变血管类型、病变血管部位、病变冠状动脉积分及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与冠状动脉积分及LVEDP呈正相关;血浆Hcy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与冠状动脉积分及LVEDP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LVEF、血浆BNP水平及血浆Hcy水平均是老年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随着血浆BNP和Hcy水平增高,老年CHD病人冠心病病变程度明显加重,血浆BNP和血浆Hcy水平是老年CHD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衰(AHF)患者一年内发生不良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依据一年内是否发生不良终点事件,于我院治疗的208例老年AHF患者被分为不良事件组(99例)和无不良事件组(109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老年AHF患者一年内发生不良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及N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不良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208例老年AHF患者中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7.60%。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不良事件组尿素氮、尿酸水平,入院时、住院7d血清NT-proBNP水平,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3级比例均显著升高(P均=0.001)。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住院7d NT-proBNP及NYHA心功能分级≥3级为老年AHF患者一年内发生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1~6.016,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住院7d血清NT-proBNP水平预测老年AHF患者一年内发生不良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80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260.5ng/L、1140.5ng/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B型钠尿肽(BNP)和糖类抗原(CA)125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老年CHF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的老年人10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BNP、CA125等可能和CHF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将BNP和CA125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总胆红素(TBIL)、BNP、CA125及尿酸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NP和CA125是老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CHF患者中CA125和BNP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5)。结论 BNP和CA125均为CHF的诊断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炎症小体3(NLRP3)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再住院率、活动耐量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射血分数保留组(50例)、射血分数中间组(50例)和射血分数降低组患者(4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浆中TXNIP、NLRP3、BNP的表达水平;记录患者心脏彩超、6 min步行试验结果。分析血清中TXNIP、NLRP3的表达水平是否和心脏功能、患者活动耐力和心衰的再入院率相关。结果:各组年龄和基础病史间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随着射血分数的减低和患者活动耐力降低,血清中TXNIP和NLRP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回归分析显示TXNIP和NLRP3是心衰患者再发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TXNIP和NLRP3预测心衰患者再住院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882。结论:TXNIP和NLRP3的表达水平随射血分数和活动耐量的减低逐渐增加,TXNIP和NLRP3是可用于心衰患者再入院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病人易损期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效能及其与B型脑钠肽(BNP)评估效果的对比。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8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94例,经标准治疗后出院,按照BNP是否较入院下降30%,分为BNP降幅≥30%组和BNP降幅30%组。再按照CysC值1.36 mg/L为分界点,分为高CysC组和低CysC组。另选取同期就诊于心内科,无急性心力衰竭病史、症状和体征的病人47例作为对照组。于90 d进行随访,记录比较各组因心源性原因再次入院和死亡情况。结果 BNP降幅30%组再入院率、死亡率显著高于BNP降幅≥30%组(P0.05),高CysC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低CysC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CysC、BNP水平升高是影响心力衰竭易损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ysC和BNP对预后不良事件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95%CI(0.655,0.850),P0.001]和0.911[95%CI(0.848,0.975),P0.001]。结论 CysC与BNP检测均可以作为评估心力衰竭易损期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的指标,也可作为心力衰竭易损期评估模型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辅酶Q_(10)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抗心肌缺血+抗心衰),研究组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辅酶Q_(10)。记录两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LVEDD、NT-pro BNP)、心功能分级(NYHA)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LVEF、LVEDD、NTpro BNP等指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NT-pro BNP等指标均较之前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0.05);研究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经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尼可地尔联合辅酶Q_(10)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β1及β3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及β3-AA)在缺血性心肌病心衰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及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不同抗体分布特点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60 例为心力衰竭组,健康对照组 50 例。心力衰竭组分别于入院即刻、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7天、3月测定血浆β1-AA、β3-AA、氮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入院后24 h 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IDd) 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 出院后1年随访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 包括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 。结果:心衰组β1-AA/β3-AA值小于对照组(1.53±0.33vs1.76±0.68,p<0.05)。心功能Ⅳ级的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发作期患者β1-AA/β3-AA较心功能Ⅲ级患者低(1.51±0.43vs 1.55±0.23,p<0.05)。随着心功能得到改善,β1-AA、β3-AA均有所下降,且二者比值短期内升高,后又有下降趋势(p<0.05)。出院后1年时间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后期β1-AA/β3-AA、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间/病史均较低(P < 0. 01) ; 用全模型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后期β1-AA/β3-AA、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间/病史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独立预后指标( P < 0. 01) 。结论:β1-AA/β3-AA失调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之间存在联系,可用于临床指导β受体阻滞剂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0.
目的:B型-利钠肽(BNP)在心衰的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监测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BNP水平与严重心衰患者心衰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2005年3~12月因心衰失代偿而入院患者共164例,全部为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心衰病程均在3年以上。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系统治疗3d后测BNP水平。根据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64例(39%)为NYHAⅢ级,BNP(620±480)pg/ml,100例(61%)为NYHAⅣ级,BNP(1142±120)pg/ml。住院期间死亡组24例(14.6%,24/164)为心源性死亡,BNP为(1466±487)pg/ml;存活组140例(85.4%),BNP为(881±242)pg/ml。结论: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中BNP水平和心功能密切相关,能精确反映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出现高水平BNP的心衰患者预后欠佳,死亡率较高,BNP水平升高是心衰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