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现象,多因血中胆红素升高导致。传统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除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外,一般不会引起人体损害。但近年有人发现高胆红素时新生儿的脏器损害是客观存在的,并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害,应主张积极治疗。为证实新生儿黄疸时有肾功能损害的存在,笔者检测了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含量,以探讨其在新生儿黄疸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疸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丽萍 《河南中医》2008,28(7):63-6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症之一,是因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一般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如不及时治疗,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从而对脑组织产生可逆性损害[1].我院在新生儿病区运用自制的黄疸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低,易出现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其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的神经损伤,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患儿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严重黄疸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本病早期及时治疗极为重要。我科近2年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8例光疗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素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我科从2003年12月至2009年7月光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8例,取得很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较严重者如未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有可能发展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2005年6月-2006年6月本院对35例新生儿黄疸采用光照疗法,并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主要为血清末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14天后逐渐消失,而病理性黄疸需要治疗。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蓝光箱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操作简单、方便、易于观察病情和及时处理,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即安全、有效,现将我院近5年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护理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共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但德康  龚小平 《光明中医》2009,24(5):914-914
1 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高达34.94%左右,它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由于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即使轻度或中度的病理性黄疸也会造成脑损伤,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疾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因新生儿黄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影响智力发育.所以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新生儿黄疸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采用抚触联合中药敷脐预防足月正常新生儿黄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症状,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及其它因素所致,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1].病理性黄疸如治疗不及时可致胆红素脑病,从而产生严重的后遗症.故对其进行及时恰当的干预,至今仍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主要采用物理光疗,中西医药物相互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比较常见的病症,严重的可导致核黄疸,临床上必须根据胆红素浓度并结合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并发症等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干预措施,为寻求相对简便、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笔者采取毯式光纤黄疸治疗仪光疗加用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并与单纯光疗作对照,共对97例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出生后,胎盘循环中断,大量红细胞破坏,体内胆红素生成增多,而新生儿摄入不足,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肠蠕动差,肝脏对胆红素结合或摄取减少,肠肝循环增加,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排泄差,从而导致黄疸发生,这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但大多数于生后2~3日开始出现,4~6日最明显,10~14日内自然消退,而且大多数足月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12μg/dl,未成熟儿〈15μg/dl,无不良反应,称生理性黄疸,但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每日增加5μg/dl以上或出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且持续超过2周,即属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减轻皮肤巩膜黄染,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自拟黄疸一号方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269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飞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42-742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个症状,系由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对新生儿有一定的危害性,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近年来,笔者采用白拟黄疸一号方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269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症状之一。如为高胆红素血症,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核黄疸,进一步形成脑瘫,这是世界医学界都难以解决的课题。我们发现新生儿及不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在有窒息缺氧、溶血、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颅内出血、饥饿、胎粪排出延迟等状态下黄疸加重,在生理性黄疸范围内即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正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以皮肤、巩膜、小便色黄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腹泻、便秘、吐奶症状,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1])。在我国,因为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发展为胆红素脑病并不少见~([2]),胆红素脑病可导致新生儿脑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增加患儿听力损害发生率及死亡率~([3]),因此防治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及时治疗,对小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血胆红素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关系。方法采集足月正常新生儿脐静脉血(不含溶血标本),用偶氮咖啡因比色法测定胆红素。生后2~7 d采集股静脉血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比较不同脐血胆红素范围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的比例。结果500例新生儿中181例(36.20%)发生病理性黄疸,发生病理性黄疸脐血胆红素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病理性黄疸的脐血胆红素浓度(P0.01)。随着脐血胆红素浓度上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增加(P0.01),需干预治疗病例增多(P0.01)。结论脐血胆红素水平对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极大价值。若脐血胆红素检测大于36μmol/L,建议早期干预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其中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不可轻视。临床上新生儿黄疸通常以蓝光照射和静脉输液治疗。我院应用中药退黄利疸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增高,可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损伤(1,2),及早纠正可预防胆红素神经毒作用。根据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机制新的认识,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酪酸菌和四磨汤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91例,获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新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最常见,引起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黄疽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是性黄疽的病因复杂,当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异常增高可并发核黄疽,引起死亡或损害组织而造成严重的神第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黄疸治疗主要是降低血清胆经素。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