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额顶部位同时记录的方法,对56例额顶区局限病变测试了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额叶病变,以P_(22)—N_(30)异常为主;顶叶病变,以N_(20)—P_(25)异常为主;病变同时涉及额顶二脑叶者,往往P_(22)—N_(30)和N_(20)—P_(25)均有异常。结果表明,P_(22)和N_(30)的神经发生源不同,两者分别起源于中央前、后回。以耳垂为参考电极,同时额顶部记录SLSEP,对中央沟前区或中央沟后区病变,或病变同时涉及两者可作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4例CT和临床资料分别证实为脑干、丘脑—基底节区、顶叶和三叉神经上颌分支损伤的病人,采用电流刺激牙龈,在头皮记录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方法。结果表明,上颌神经分支麻醉、损伤或脑干病变时,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N_(20)潜伏期和P_(34)波幅均有变化。丘脑—基底节区病变时,只有P_(34)波幅的轻度降低。本文讨论了上述病变时,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不同改变,并推测其可能的起源部位和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及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神经系统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病变患者(病例组)进行BCR,ICR,SSEP的潜伏期和波幅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BCR,ICR,S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与病变部位有关.结论:BCR,ICR,SSEP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各参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比较VEMPs与核磁共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MS病变的检测能力。方法采用双耳短声刺激记录37例MS患者(有脑干症状21例、无脑干症状16例)和20名健康对照的VEMPs的潜伏期和振幅值,计算双侧在13ms左右出现的正波(p13)波幅潜伏期差值(Δp13)和振幅比(SR)。37例MS患者均做核磁共振成像,其中33例记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有脑干症状组和对照组相比,p13潜伏期显著延长[左侧为(13.84±2.57)ms和(12.20±1.10)ms,P<0.05;右侧为(14.69±2.96)ms和(12.10±2.60)ms,P<0.01],Δp13显著增大(1.63±1.82和1.00±1.44,P<0.01),而无脑干症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MS患者的p13-n23(在23ms左右出现的负波)振幅值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左侧分别为(149.98±52.2)、(175.51±49.22)、(272.80±165.81)μV;右侧分别为(156.88±97.04)、(167.74±57.32)、(257.50±138.49)μV,P均<0.05],扩展的残疾功能量表评分与振幅有相关性(左侧r=0.45,右侧r=0.46,P均<0.05)。VEMPs与核磁共振相比,对病灶的检出率低(分别为33%与100%,P<0.05),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13潜伏期及Δp13可作为判定MS前庭脊髓通路脱髓鞘的参考指标。VEMPs作为辅助诊断MS的一项新的诱发电位,对脑干病灶的诊断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脊椎旁刺激法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椎旁刺激法体感诱发电位(SEPs)在脊髓病变患者中进行脊髓功能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将诱发电位结果与脊髓MRI结果进行比较,初步探讨该方法在脊髓病变中的生理定位价值。方法 应用脊椎旁刺激、头皮记录的直接SEPs法对脊髓病变患者进行SEPs测定及脊髓传导速度(SCCV)测定。结果 共有96例脊髓病变患者行脊椎旁刺激法SEPs及SCCV测定,男53例,女43例,年龄15-75岁,平均46.78岁。其中脊髓脱髓鞘病3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26例,脊髓病19例,急性脊髓炎10例,脊髓压迫性疾病5例。96例脊髓病变患者均做脊椎旁刺激法SEPs检查,脊髓诱发电位及SCCV的异常率在各脊髓病变中阳性率均较高,总异常率为81.25%(78/96)。其中脊髓脱髓鞘病异常率75.00%(27/36),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异常率88.46%(23/26),脊髓病19例中有15例异常,脊髓炎异常率10例中有8例异常,脊髓压迫症5例均异常。共有68例患者做脊髓MRI检查,其中42例MRI异常,26例MRI正常。42例MRI异常患者中35例诱发电位结果异常,26例MRI正常患者中21例诱发电位结果异常。结论 脊椎旁刺激法SEPs及SCCV的测定客观地记录了脊髓病变的异常电生理改变,其异常电生理改变可能会出现在脊髓结构改变及影像学改变之前,可为脊髓病变患者早期脊髓功能性改变提供比较可靠的客观诊断依据,尤其在脊髓MRI少有阳性所见的营养代谢性脊髓病中意义更大。本方法简单、无创、具有可重复性,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诱发电位仪对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SEP及MEP检测,分别记录SEP、MEP潜伏期及相应的波幅值,并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1例患者中术前SEP、MEP异常率分别为90.3%(28例)、54.8%(17例),4周检测异常率分别为35.3%(11例)、19.4%(6例)。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术前比较,术后4周的潜伏期和波幅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表现的改善相关(P0.05)。患者中SEP和MEP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均异常时,其临床表现较重。结论 SEP和MEP相结合可以判断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为脊髓型颈椎病提供客观诊断及预后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风病人136例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检查(SSEP),其中75例同时作脑电地形图检查(BEAM)及同步脑电检查(EEG),全部病人均作头颅C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与/或头颅CT显示的不同部位,将病人组分为8组。分析其SSEP与BEAM的特点。脑干病变多影响P_(14),额叶病变多影响P_(22),丘脑病变多影响N_(16),皮层下病变多影响N_(16)、N_(18)、N_(19),顶叶病变多影响N_(20)、P_(40),异常率为100%。同时作BEAM结果,异常率为97.3%,同步EEG异常率为88%,头颅CT10例阴性,异常率86.6%,四种检查异常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脊髓病变的运动诱发电位研究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颅和椎骨的电刺激技术检查19位脊髓病变患者上、下肢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反应。结果表明:对锥体束产生压迫和(或)破坏的病变,可造成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延长、波幅降低。下肢异常比上肢明显。异常改变在肢体的分布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对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方面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糖尿病合并深感觉障碍的关系,揭示SEP对糖尿病合并深感觉障碍的定位价值,并将诱发电位结果与神经传导(NCV)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对52例糖尿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双侧胫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对两组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进行t检验。同时对52例患者均进行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与SE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SEP的P4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9波幅及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P与NCV不相关(P>0.05)。结论 SEP为糖尿病并发深感觉障碍中枢段病变提供了早期诊断的客观依据,SEP与NCV检测不相交。  相似文献   

10.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短脉冲头皮电刺激,应用硬膜外电极于脊髓记录18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运动诱发电位.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以手术中首次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参照值,8例脊柱侧弯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均无异常变化;10例行椎管内及脊髓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改变、波幅降低,改变手术方向或经短暂休息后恢复正常.根据JOA评分,手术后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0.008;Z=-2.828,P=0.005).结论 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及时、客观地反映神经功能,有效避免手术中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头皮电刺激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清晰、稳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在脊髓肿瘤手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电极在椎管内直接刺激脊髓记录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监测脊髓肿瘤手术,并对17例肿瘤患者的手术监测的记录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MEP由于病变部位及性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不同,波幅及潜伏期的差异较大,电极安放后与手术结束时的结果个体对照,相差不显著(P=0.083;P=0.387).7例术中波幅降低超过预警值20%,5例经短暂休息或改变手术方向后,波幅恢复正常.结论SCMEP的波幅变化是提示脊髓损伤的可靠性灵敏指标,对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安全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及阴茎背神经肽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神经系统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病变患者(病例组)进行BCR,ICR,SSEP的潜伏期和波幅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BCR,ICR,S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与病变部位有关。结论:BCR,ICR,SSEP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糖尿病患者阴部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对42例女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及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潜伏期及波幅的检测,并与40例不伴有周围或中枢神经病变的成年女性患者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BCR和SSEP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阴部神经的损害,BCR和SSEP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广泛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在外伤性脊髓病变中,通过刺激下肢神经引出的头皮电位记录已被用于脊髓损伤的功能估价。Rowed等对手术后至6周的病人进行了系列研究,证实外伤痊愈与诱发电位恢复之间正相关。peret和Vera研究55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病人,发现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诱发电位早期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并指出随着病情好转,诱发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逐步改善。基于上述报告可以预期在外伤后数月,体感诱发电位正常的病人,其下肢功能恢复最好,而诱发电位异常者则恢复最差。本文报导25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其检查是在明显发生临床最大好转时进行的。方法:观察27例正常人和35例不完全性颈髓损  相似文献   

15.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经皮恒流电刺激胫后神经,采用髂棘,脐部和头皮Fpz作参考电极,分别于第4腰柱棘突,第12胸椎棘突和头皮Cz’置记录是极,依次记录CE、N24和P40电位之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健康成人和29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1)CE、N24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2)CE正常,N24和P40异常,见于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犬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病理学改变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MRI特点与病理改变的时间关系。方法采用Allen法制成犬SCI模型,分别在损伤后1d、1周、2周、4周、16周观察MRI与病理改变,并测定其行为学与后肢诱发电位变化。结果SCI后1d,动物双后肢肌力均为0级,记录不到明显的诱发电位。此后动物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伤后1周诱发电位开始出现,但潜伏期明显延长,随后潜伏期逐渐缩短;SCI后4周,行为学与诱发电位测定恢复均进入平台期,脊髓中央出现空腔,MRI能准确反映SCI后脊髓中央囊腔的形状与位置,T2WI表现边界清楚的高信号影。结论SCI后4周作为慢性SCI的时间定位界限,MRI检查结果尤其是T2WI能够准确反映囊腔的形态,为治疗慢性SCI处理囊腔的定位与范围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者比较中风患者痛相关体感诱发电位(SEP)与电刺激SEP改变,研究这些改变与中风部位的关系。12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塞或脑出血患者(7男5女,平均67.5岁),无周围神经病史、感觉完全丧失及自发性疼痛者。痛相关SEP用特制的CO_2激光刺激器,刺激强度为使正常人产生痛觉,电刺激SEP强度为运动阈的20%。痛相关和电刺激SEP分别研究6例和7例正常对照者,P_(340)和N_(20)潜伏期正常上限定为正常对照者的均值+2.5SD,波幅较健侧降低50%以上为异常。中风部位与SEP异常:豆状核5例,丘脑3例,放射冠4例。豆状核损害者均有轻偏瘫并显示P_(340)、N_(20)异常。2例P_(340)缺如,3例潜伏期延长。P_(340)与N_(20)异常相对一致,但P_(340)缺如者只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对红藻酸致痫大鼠发作前、发作期、发作间期经正中神经刺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癫痫发作期其SEP的改变为N_1、P~1波的峰潜伏期(PL)延长,波幅(Amp)降低,有3例波形缺失.其机制分析与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无毒性作用及继发性缺血、缺氧致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圆锥马尾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显微外科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髓功能,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显微镜下病变全切除92例(83.6%),次全或大部分切除18例(16.4%)。术后随访1~58个月,神经系统查体及JOA评分发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02例(92.8%),无变化4例(3.6%),下降4例(3.6%)。对病变切除前与切除后SEP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潜伏期进行自身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下降患者电生理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无变化患者相关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吻合。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圆锥马尾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