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8岁,因会阴部坠胀不适2周余入院.体检:心肺正常.肛检:前列腺Ⅲ度增大,中央沟消失,质韧,表面欠光滑,无压痛.人院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及心电图均正常,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0.64 ng/L,X线胸片:右中肺外带见一结节影边界尚清,密度均匀,直径约7 mm.B超:前列腺增生伴多发实性占位、双肾及膀胱未见明显结石及占位.肝胆胰及腹腔彩超未见异常.盆腔CT平扫+增强示:膀胱充盈尚可,膀胱壁较光整,前列腺区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最大截面约9 cm×7 cm,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病灶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可见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其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坏死区,精囊腺显示不清,双侧膀胱精囊三角消失,盆腔内及腹股沟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相似文献   

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3岁,排尿不畅6年,尿线细,且分叉,尿无力来诊.查体:直肠、前列腺间异常肿物,约3 cmx4 cm大小,质中,较固定.经直肠B超检查前列腺中度增生,前列腺后方实性占位.直肠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CT检查示前列腺轻度增大,向后延伸可见软组织肿块影,约2.6 cmx4.0 cm大小,与前列腺界限不清,直肠受侵,局部直肠肠腔略狭窄,管壁环形增厚,向左上方延伸,可见一约4.0 cmx5.5 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影,内见钙化,与精囊腺相连,分界不清,膀胱三角区增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回盲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回盲部肿块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28例中回盲部腺癌15例,CT平扫表现为回盲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盲肠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淋巴瘤2例,表现为回盲部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周围脂肪间隙较清晰,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伴肠系膜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阑尾周围脓肿6例,表现为回盲部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部见低密度坏死区及气泡影,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增强扫描壁呈环状或蜂窝状强化,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肠结核2例,表现为肠管壁增厚,分层状,粘膜面明显强化,肠腔呈不规则狭窄,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呈环状强化。阑尾粘液囊肿3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水样囊性肿块,壁均匀,其中1例囊壁伴有弧形钙化,增强扫描壁轻度强化。结论 CT检查对回盲部肿块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1 病历摘要 女,77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4d,拟诊为膀胱肿瘤于2002年1月人院。CT检查:膀胱壁广泛增厚呈结节状突起,膀胱右后壁可见肿块突向膀胱内,邻近膀胱壁外缘欠光滑。膀胱镜检查:膀胱底部偏右侧见一直径4cm病变区,黏膜粗糙隆起、水肿,呈滤泡状凹凸不平,可见血管扩张,病变中央为一直径1cm结节状突起,质地硬而脆。组织活检示黏膜慢性改变。经尿道电切+汽化止血,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膀胱淀粉样变;术后随访,于2003年3月再发肉眼血尿人院,膀胱镜检:膀胱底部及左侧壁高低不平,呈小山丘样改变。淡黄色及灰黑色,黏膜硬而脆,易破裂。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膀胱淀粉样变,未见癌变组织。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1岁,因尿频、排尿困难伴反复便意1月余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医院B超、CT检查见前列腺增大伴占位,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正常,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示前列腺肉瘤.入院查体双肾区无叩痛,未及包块,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未及肿块,直肠指检前列腺Ⅲ度肿大,中央沟消失,表面光滑,上界未及,无压痛,囊性感,直肠内未及肿块,指套无染血.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8岁,体检B超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无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无血尿。膀胱镜检查:膀胱顶部可见一1.5cm×1.5cm肿物。取活检病理报告:息肉状移行上皮黏膜组织,轻度非典型增生,考虑息肉样膀胱炎。膀胱CT扫描显示:膀胱顶部软组织肿块,CT值为45~60Hu,向腔内、腔外均有突出,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明显强化,CT值为75~80Hu,不除外膀胱癌可能(见图1、2)。再次膀胱镜检查取活检病理报告:息肉状被覆移行细胞之黏膜组织,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切除病变部膀胱壁5cm×4.5cm×7cm,手术病理诊断:膀胱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5岁,因“脐周部疼痛一月入院”。查体:脐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压、体温正常,大小便正常。全腹部 CT 平扫+增强扫描示:盆腔右侧髂血管内前方见一2.7 cm ×3.6 cm 类圆形中等密度肿块影,平扫密度尚均匀,边缘光整、清晰(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不均匀强化(类似于动脉血管样强化),CT 值约224 Hu,内前缘见明显增粗强化血管影(图2),门脉期 CT 值约111 Hu(图3),邻近肠管未见扩张、积液等异常改变。CT 诊断考虑来源于小肠系膜肿瘤,Castleman 病可能。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系膜根部中央一大小约4 cm ×3 cm 椭圆形肿块,暗红色,表面光滑,质中等,边界尚清晰,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术中患者血压正常。病理:大体:送检结节状肿物大小约4.5 cm ×3 cm ×2.8 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紫红色,花纹状,质软。镜下:肿瘤细胞胞浆丰富,伊红染色,肿瘤细胞间血窦丰富,呈器官样结构。免疫组化:CgA(+),SY(+),S-100肿瘤巢周支持细胞(+), CK(-),Vim(-)。病理诊断:小肠系膜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无任何不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腺癌脑单发转移瘤的CT征象特征。方法 选取28例确诊为肺腺癌脑单发转移瘤的CT资料,分析CT征象特征。结果 瘤灶以幕上分布最多(27例,占96%),顶额叶内20个(占71%);28个瘤灶中21个(占75%)表现为略高密度的类圆形结节或不规则分叶状结节病灶,多数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旁中度及中度以上水肿;7个(占25%)表现为囊状病灶,囊环壁平扫不连续完整,增强囊环壁呈明显强化,多数有壁结节,瘤旁水肿明显。结论 肺腺癌脑单发转移瘤以结节状病灶最多见,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囊状病灶以囊壁明显强化及壁结节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甲状腺病变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疾病175例的CT影像特征.结果 本组结节性甲状腺肿132例,CT表现为近圆形低密度影,密度不一,病灶边缘清楚;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不显著.甲状腺腺瘤11例,CT表现为孤立性单发低密度结节,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强化后的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28例,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状、肿块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桥本甲状腺炎4例,CT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示病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甲状腺疾病的CT影像准确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可以显示病变的特征及侵犯的范围,有助于术前准备,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1.
陈更瑞 《医药世界》2010,12(3):248-249
目的:分析误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CT表现分为两种类型:(1)肺门肿块或结节灶并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灶内部密度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分隔样强化2例。(2)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共16个,表现为密度均匀,5个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环状强化14个,轻度均匀强化2个。结论:仔细分析CT征象及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实验室检查,能降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特征。结果 CT检查示肾上腺区以脂肪密度为主的肿块26例,以软组织为主的5例,2例瘤内合并出血,有5例瘤内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到中等强化。T1WI、T2WI示肾上腺区肿块均呈不均匀高信号信号,T2WI压脂像高信号被抑制。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慧彬  朱海东 《江西医药》2005,40(7):409-411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ⅡA,MENⅡ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MENⅡA3例CT扫描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有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合并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颈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甲状腺多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2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腹部CT平扫表现为两侧肾上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钙化。3例均无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结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的颈部、腹部CT表现有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病史摘要男性,17岁,左下颌肿块逐渐增大伴疼痛1月余。CT检查左侧颞下窝、下颌骨升支周围见一团块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尚清楚,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区(图1,2),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及多房样强化(图3,4),邻近翼板、左侧下颌骨升支及左侧上颌窦外侧壁骨质吸收破坏,可见轻度骨膜反应(图5,6)。鼻咽顶后壁软组织稍增厚,右侧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窦壁骨质完整,两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 35例膀胱癌CT发现31例癌肿位于膀胱壁,结节直径约0.5cm~3.5cm大小不等突向腔内软组织影,其中16例同时伴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另有4例患者仅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发现局限性膀胱壁不均匀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膀胱三维后处理图像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大大提高诊断质量和病变检出率,将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1病历简介患者男,65岁。因“稀便伴便后出血1月余”前来就诊,消化内科以“直肠占位性病变”收治入院。入院后查体,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肿瘤标志物检测未见明确异常指标。行下腹部CT增强扫描示:下段直肠壁右缘见弥漫性软组织密度影,动脉期、静脉期病灶呈渐进式、显著均匀强化表现,病灶内部对比剂灌注均匀;病灶呈蚓状,向直肠肠腔内生长,轴位大小约2.4*2.5cm,周围无浸润;直肠肠壁局限性增厚,肠壁局部分层情况显示欠明朗;盆腔内未见确切转移病灶或肿大淋巴结(图1)。CT诊断意见:下段直肠静脉曲张,考虑内痔。入院后,行结肠内镜检查及活检提示病变为: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相似文献   

18.
刘志霞  全冠民  耿左军 《河北医药》2009,31(17):2222-2223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病理诊断的软组织肿瘤,行CT或MR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确定CT与MR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血管性肿瘤9例,CT平扫可见静脉石。脂肪组织来源肿瘤9例,脂肪成分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周围神经肿瘤2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淋巴管瘤4例,均为海绵状淋巴管瘤,CT增强无强化。纤维肉瘤1例,CT示病变范围广泛,边界较清晰,密度均匀。鳞癌1例,CT示病变境界不清。滑膜肉瘤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27例定位正确率100%,定性正确率88.9%。结论CT与MRI均能清楚显示病变,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推测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良恶性的鉴别方面MRI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涂仁泉 《江西医药》2001,36(2):F003-F003
患者,男,24岁,因尿频、尿急、脓尿半年拟诊为膀胱肿瘤收治.体查:消瘦体型,贫血外观,未触及下腹包块.B超示膀胱顶部强回声光团.CT检查示膀胱顶部肿块,大小约6.5× 8.0cm,CT值40~48Hu,局部膀胱壁增厚.膀胱镜示肿块向腔内明显隆起,表面粘膜充血,中央浅表性糜烂,活检示炎性组织.尿常规示WBC++,脓球++,RBC+/Hp.经下腹正中切口探查膀胱,肿块位于右侧膀胱顶部,与膀胱前间隙、腹膜粘连,打开腹腔见肿块向腹内突出,外被大网膜包囊,阑尾末端附着在肿块上,阑尾无充血、水肿,打开膀胱见肿块表面多处糜烂,遂行肿块及粘连组织切除,包括部分膀胱壁、网膜.术后10d出院,随访2a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混合型肝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混合性肝癌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单发(8例)或多发(10例)结节或肿块;平扫呈低密度(16例)或混杂稍高密度(2例);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周边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周边强化程度降低,而病灶内部出现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为全瘤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内部分区域强化程度降低;2例动态增强表现为持续低密度;1例动脉期及静脉期全瘤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不完整假包膜8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5例,致门脉狭窄7例,淋巴结转移11例,侵犯周围组织5例。结论 混合型肝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熟悉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