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超微结构与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动物模型;硝酸镧示踪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观察其分别在脑缺血2 h再灌注0.5, 2, 6, 12, 24, 48 h时的变化. 结果: ①硝酸镧示踪电镜结果表明,再灌注0.5 h,镧颗粒出现在紧密连接处;再灌注2 h和6 h,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化明显,星型胶质细胞的足突与毛细血管基底膜开始分离;再灌注12 h和24 h,许多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溶解,毛细血管基底膜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再灌注48 h,大量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崩解,多数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不完整. ②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都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再灌注0.5 h,血清S100B蛋白开始增高;再灌注2 h和6 h,血清S100B蛋白处较高水平;再灌注12 h和24 h,血清S100B蛋白明显增高;再灌注48 h,血清S100B蛋白仍处较高水平.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显著变化,血清S100B蛋白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动态改变可较好的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二血管加低血压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酮酸乙酯处理组(EP组)3组,每组24只,各组再分成再灌注1、12、24 h等3个亚组,EP组于恢复血流即刻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40 mg/kg,然后每隔6小时注射1次,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亚组均在相应时点取股动脉血,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然后断头取脑,取海马区制作切片,在光镜下观察损伤细胞。结果 F组内三个亚组的血清S100B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IR组、EP组两组组内比较,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S100B蛋白逐渐升高(P<0.05), 但在同一时点,EP组均低于IR组(P<0.05)。海马区切片显示,IR组、EP组两组,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损伤细胞逐渐增多(P<0.05),但两组同一时点亚组比较,EP组损伤细胞少于IR组(P<0.05)。结论 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峰  杨倩  吴家幂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1):7-10,F0004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S100β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应用亚低温予以干预。用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齿状回MAP-2和S100β的阳性表达。取材前应用神经功能等级评分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的恢复。结果:亚低温组于4~8d神经功能评分减低与常温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温组再灌注12hMAP-2的光密度值较假手术组明显减低(P<0.01),4d时渐增强,8d达高峰。亚低温组MAP-2各时间点(1~6d)其光密度值较常温组明显增强(P<0.05);常温组再灌注1~4dS100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4d至高峰,14d时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亚低温组S100β阳性细胞数在(2~8d)均显著高于常温组的相应时间点(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MAP-2表达减弱,后持续上升,而S100β的表达持续增强。缺血早期应用亚低温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组织中MAP-2和S100β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清S100β蛋白的水平,确立脑缺血再灌注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化指标。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8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基底动脉丝线提拉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6 h。实验中监测大鼠脑血流图并测定动脉血气。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用干(110℃,24 h烘干)、湿质量法计算左侧大脑半球脑水含量;电镜下观察皮质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果与S组比较,I/R组S100β蛋白浓度、脑含水量升高(P<0.05);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损伤明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100β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血清S100β蛋白可作为评价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姜黄素处理组,每组24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2 h诱导建立暂时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姜黄素处理组大鼠术前连续3 d给予腹腔注射姜黄素溶液,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和72 h采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和 S100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24和72 h时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和72 h时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和72 h时脑组织中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时脑组织S100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降低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提示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降低可能与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SE和S-100β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S 10 0 β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再灌注模型 ,用神经等级评分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的变化 ,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NSE和S 10 0 β的动态变化。 ③结果 NSE的免疫阳性反应于缺血再灌注后 12h明显增强并达高峰 ,后随时间 (1~ 7d)变化而逐渐下降 (F =4 .0 2 1、6 .10 2 ,q =4 .318~5 .987,P <0 .0 5 ) ,至 14d降至正常。S 10 0 β免疫阳性反应于缺血再灌注后 12h明显增强 ,后随时间 (1~ 3d)变化而逐渐增强 ,7d时有所下降 (F =5 .0 17、7.92 5 ,q=3.76 5~ 5 .6 89,P <0 .0 5 ) ,14d降至正常。神经功能等级评分于再灌注 3d开始降低 ,与再灌注 2h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F =3.92 5 ,q =3.4 16~ 4 .5 4 6 ,P <0 .0 5 )。 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SE和S 10 0 β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e),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ACO),缺血后处理模型组(MACO+postconditioning),每组12只大鼠.检测术后24 h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结果 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h再灌注22h,测定脑梗死体积,并用伊文思蓝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HE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变化.结果再灌注22h后,AG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减小,脑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AG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 h再灌注22 h,测定脑梗死体积,并用伊文思蓝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HE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变化。结果再灌注22 h后,AG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减小,脑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AG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糖尿病伴脑缺血组,每组60只大鼠。糖尿病模型用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制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缺陷;分别用TTC染色法和伊文思蓝注射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及BBB破坏的程度。结果糖尿病伴脑缺血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BBB开放程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各组(P<0.05),神经功能损伤也较其他各组明显。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可作为糖尿病对微血管损伤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保护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脑保护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组(L、M组和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组在缺血前分别泵入生理盐水、舒芬太尼0.5、1.5μg.kg-1和4.5μg.kg-1,持续泵注5min,暂停5min,重复3次(容积1mL/5min,预处理时间30min)。采用四动脉阻断法(pulsinelli-4vo法)致全脑缺血,15min后恢复再灌注。再灌注24h后取血并断头取脑,测脑含水量、脑组织总钙和血清S100β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总钙与血清S100β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I/R组比较,舒芬太尼预处理三个剂量组脑含水量、脑组织总钙与血清S100β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舒芬太尼预处理三个剂量组间比较,与M组比较,L组脑含水量、脑组织总钙与血清S100β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H组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H组与L组比较,脑组织总钙明显降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1.5μg.kg-1组作用较显著,其机制与减轻"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选择性动脉内低温灌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采用不同温度(4、10、20、37 ℃)的生理盐水在恢复血流同时进行灌注,测定各组体温、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变化,并通过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含量测定、透射电镜观察比较各组实验动物血脑屏障的功能及超微结构改变,同时通过血清学检测比较S100β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研究显示,恢复血流灌注同时进行低温盐水灌注对实验动物核心体温无明显影响,但4 ℃生理盐水灌注较其他温度灌注可显著降低脑温并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EB含量,维持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完整性,并明显降低血清S100β蛋白的浓度,但对模型建立后48 h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影响。结论选择性动脉内低温灌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4 ℃低温盐水灌注的脑保护作用优于其他温度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头部穴位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分别为8、32、32只;再根据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不同的时间点,电针组和模型组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组8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选取头部百会穴、水沟穴,进针后将针柄分别连接至G6805-1型针灸治疗仪上,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50 Hz,强度3 mA,时间30 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电针治疗。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价急性脑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急性脑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大鼠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 NSS和TGF-β1含量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NSS均减低(P<0.05),TGF-β1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增加TGF-β1的含量,可能利于减缓脑缺血后的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电针不同穴位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疗效。方法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46只,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又分为6组不同穴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测定分别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电针“人中、百会”和“曲池、内关”对急性脑缺血具有良好的效果,而电针其他组穴位疗效较差。结论电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针组,后两组再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的不同(24h、48h、72h),各随机分为3个亚组。采用人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选取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进针后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2mA,每次30min,每天1次。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及TGF-β1含量。结果头针组和模型组各时相NS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脑缺血再灌注72h较明显(P0.05,P0.01)。头针组各时相脑组织TGF-β1mRNA及TGF-β1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1)。结论头针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可减轻由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害,并在一定范围内增强TGF-β1的表达,从而减缓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脑缺血再灌注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S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HIR组,n=8)。假手术组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和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经右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成2小时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照ZeaLonga的线栓法。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从右股动脉放血,同时从股静脉补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min内完成,稀释目标Hct值为30%。于缺血前30min(To)、再灌注即刻(T1)、再灌注3h(T2)、再灌注6h(T3)、再灌注24h(T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颈静脉血清IL-1、IL-6、TNF-α、S100-β含量。结果①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TNF-α、IL-1、IL-6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并且IR组比HIR组更高②与T0时比较,三组T1~T4时TNF-α、IL-1、IL-6浓度显著高于T0时(P0.05)。③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S100-β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1),且IR组比HIR组更高(P0.05)。结论应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血清TNF-a、IL-1、IL-6、S100-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以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CF—β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氏蓝(EB)含量及免疫组化法来观察TGF—β1的表达。结果 缺血2h再灌注3h,BBB通透性开始增加,24h达高峰,72h后明显减弱。同时,TGF—β1在缺血再灌注3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持续至72h,72h后逐渐减弱。结论 脑缺血后BBB的破坏与TGF—β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TGF—β1参与了BBB内皮细胞破坏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粉防己碱处理组(Tel).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组织中IL-1β的含量.结果 I/R组再灌注1h脑组织中IL-1β表达(4.71±0.73 ng/mg)开始升高,再灌注6h(10.56±0.61 ng/mg)达高峰;Tet组再灌注2 h、6 h、12 h脑组织中IL-1β含量与I/R组相应时间段比较显著降低(P<0.01),仍显著高于Sham组(P<0.01).结论 粉防己碱抑制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IL-1β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对再灌注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加贝酯(GM)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240只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尼莫地平(NMP)组和5、10、20 mg·kg-1·d-1 GM组,每组4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脑IR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除不在颈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