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3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术前进行束腹深胸式呼吸训练和有效的咳嗽排痰训练,入院后第2天和术前1d做血气分析,观察比较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训练前后患者的R、SaO2、PaO2、PaC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23、9.25、10.18、13.35,均P<0.01)。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上腹部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呼吸功能锻炼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连续3天进行束腹深胸式呼吸训练和有效的咳嗽排痰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呼吸锻炼组术后肺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提高患者对上腹部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田勋燕 《护理学杂志》2005,20(14):29-30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训练对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肺减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7例单、双侧肺减容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训练组(12例)。对照组术前不进行呼吸训练,训练组行深慢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等呼吸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脱机时间和手术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等指标。结果训练组患者术后脱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均P<0.01);训练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术前常规呼吸训练利于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4.
颈髓损伤康复中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5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然后对患者实施8周的呼吸功能训练,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前后患者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时间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前VC、MVV、FVC、FEV1均较正常值降低.经过8周的训练后,其肺功能指标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其中在颈髓损伤后8周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者的肺功能提高程度明显好于8周后开展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P〈0.05)。结论:颈髓损伤后患者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伤后开展呼吸功能训练的时间越早.其肺功能的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儿围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对术后肺动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Ia型重症肌无力手术惠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于围术期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前后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监测两组肺功能指标,并观察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肺功能较对照组恢复迅速,术后第4天用力肺活量、第1秒呼气量、最大深吸气量和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重症肌无力惠儿围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行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恢复肺功能,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呼吸功能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浩  官艳  王菊花 《护理学杂志》2004,19(14):23-24
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呼吸功能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呼吸训练.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病人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结果两组手术前后VC、FVC及FEV1%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接受呼吸功能训练后肺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前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术前用腹带束腹,模拟术后高腹压状态,并行1周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于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前、训练第1天和训练第7天检测患者最大深吸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比值(IC%)、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比值(FEV1%)和1秒率(FEV1.0/FVC)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前比较,训练第1天上述3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训练第7天则明显回升,与训练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老年患者模拟术后高腹压状态下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或成年严重脊柱侧凸前路开胸半椎体、一期松解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应用呼吸训练预防及治疗呼吸衰竭等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于先天性或成年严重脊柱侧凸患者67例入院后即测量患者肺功能,术前2~3周均应用呼吸训练方法,使患者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术后即进行呼吸训练,测量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后行头盆环牵引,3周后二期行后路PRSS或CDH侧弯矫正手术。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前系统的呼吸训练,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开胸半椎体切除或前路椎体间松解术后1~6周,患者肺功能显著减退。二次手术前对患者的呼吸锻炼,尤其是咳嗽和排痰锻炼,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避免肺部感染,使患者能耐受再次手术。1例开胸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坚持呼吸康复训练,控制感染,2月后治愈,进行二期后路手术。1例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给氧及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后,进行呼吸训练6月,在肺功能检查显示康复良好后,二期后路矫形手术。结论先天性或成人严重脊柱侧凸前路开胸半椎体切除或松解术围手术期呼吸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肺功能,避免开胸手术及二期后路侧凸矫正手术严重而危险的并发症: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9.
系统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2例肺癌术后惠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行常规胸部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下行缩唇呼气训练及深呼吸训练6个月,并于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肺功能(FVC,FEV1,FEV1/FVC)。结果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肺功能均较术前下降(P〈0.05,P〈0.01)。观察组术后3、6个月肺功能较术后2周显著改善(均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仅FEV1在术后3、6个月有所改善,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术后呼吸训练能够改善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儿围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对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Ia型重症肌无力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于围术期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前后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监测两组肺功能指标,并观察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肺功能较对照组恢复迅速,术后第4天用力肺活量、第1秒呼气量、最大深吸气量和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重症肌无力患儿围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行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恢复肺功能,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