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攻里不远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处》。远,指疏远、离避而言,如《汉书·刘向传》中有“远黜外戚”,颜师古注曰:“远谓疏而离也”。张景岳曾说:“郁于里者多热邪,故攻里之治不远寒”,可见“攻里不远寒”的实质是讲治  相似文献   

2.
<正> 1.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是在回答“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的发问时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两句话是针对治疗学中的特殊情况讲的。“发表”、“攻里”,分别指辛温解表和苦寒攻里法。远,张景岳注云:“远,避也”,不远,即不避。热和寒,是针对气候而言,分别指炎夏和严冬。在一般的用药原则中,要注意“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但当寒邪束表,用辛温之品以发汗祛之,则不必泥于“热无犯热”之禁,在春夏炎热之时,辛温之  相似文献   

3.
<正> 一、泻下剂的涵义是什么?因何立法? 答泻下剂是指凡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攻逐里实等作用,用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所谓攻逐里实:主要是通过泻下大便,以排除胃肠内的积滞(如宿食、燥屎等),荡涤实热,攻逐体内积水等等。临床常用于治疗里实证。里实证包括范围很广,本类方剂仅适用于寒热积滞,水饮内停一类病证。泻下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而立法的。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二、泻下剂有何临床意义?应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反治法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证象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记载:“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说明正治是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一致的疾患,病情一般比较简单;反治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疾患,由于病情复杂,有时出现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正治是一般的治法,方法较多,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均属之。反治大抵分寒热补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适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证候;“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适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证候;“塞因塞用”即是以补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者;“通因通用”即是以通下的方法治疗泄利、漏下的证候,适用于内有瘀  相似文献   

5.
<正>在医古文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阅读文选、讲解古汉语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授方法,其中又将词义训释作为贯穿医古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对于普通词语,医学词语往往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汪廷珍《〈温病条辨〉叙》“而世俗之医遇温热之病,  相似文献   

6.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注释,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指出如下几点:(1)无论治疗表证里证,决定治疗方法的是疾病性质的本身,而不是时令气候。其关键在于病证真假。若是真寒,则不远热;若是真热,则不远寒。(2)"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是"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一种特殊情况,"发表不远热"用于表寒之证,"攻里不远寒"用于里热之证。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治疗疾病的原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下法”用于攻逐病邪,是祖国医学治病八法之一。古人运用下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近数十年来不少单位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上作出了新的成绩。认真回顾这些成就,可为我们今后对下法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或借鉴作用。祖国医学对“下法”认识的发展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有关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盛者泻之”、“留者攻之”。指出凡邪气实,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均宜采用攻逐泻下法治疗。《素问·热论》还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所谓“未满`  相似文献   

9.
清法刍议     
清法,属八法之一,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的理论指导下,针对火热之邪以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但由于热邪有轻重、虚实、气血、脏腑之不同,因  相似文献   

10.
咳嗽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庆江 《河北中医》2002,24(11):825-826
咳嗽为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中医学在对咳嗽的辨证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其论治提示了有益的思路。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肺为咳” ;《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隋·《诸病源候论》及唐·孙思邈《千金方》则分十咳 ,即五脏咳及风、寒、支、胆、厥阴诸咳。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则以三因论咳 :外因即六气之咳 ,内因即五脏之咳 ,不内外因者乃房劳伤肾、饥饱伤脾、否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等。金·张子和《儒门事亲》谓 :“咳分六气 ,无拘以寒。”“故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元…  相似文献   

11.
急下法治疗内科急症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下法为八法之一,系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制定的。《伤寒论》中涉及下法的条文达50余条。  相似文献   

12.
腹满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病情有虚、实、寒、热之别,其中实证、热证多责之胃,虚证、寒证多责之脾。治疗时,虚者直补,实者宜下,实而兼寒者宜温下,实而兼热者则宜寒下。寒疝即阴寒性腹痛,《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可见,寒疝与现代所说之疝气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辨析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王心好(476400)关键词:内经,辨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从文字直译即: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病...  相似文献   

14.
下法是根据“其实者,散而泻之”(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来立法的。《素问·热论篇》载:“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指出热病里实腹满可用泻下而愈,故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温病热结肠胃都要攻下。近代临床上对于肺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伤寒,副伤寒,乙脑等许多热病只要辨证准确,不失时机地运用攻下,即可迅  相似文献   

15.
“发表不远热”,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是对表证治则的纲领性指示。所谓表证乃六淫之邪外袭肌体浅表部分。邪居肌表,当开腠以驱之,开腠非辛温莫达,即“发表不远热”旨意。麻黄辛温,质地轻扬,为解表要药,故凡肺气不畅,肌表壅蔽之证,毋论寒、热、虚、实、有汗、无汗及  相似文献   

16.
杨现省 《河南中医》2004,24(11):77-77
临床上辨证寒证热证 ,一般采用“因其性而反之”的治疗原则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这属于中医学的正治法 ,又叫反治法 ;但有时热证用寒药 ,不但热势不减反而更热 ,寒证用热药而寒象更甚 ,这就需要医者知常达变、治病求本 ,正如《内经》所说“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论言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 ,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1 ] 。”《内经…  相似文献   

17.
王继 《中国针灸》2000,20(6):382-38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  相似文献   

18.
“留者攻之”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的一个治疗邪气稽体内病变的治疗大法,是依据“实则泻之”原则而设的攻下法,是中医临床较为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它针对各种病邪稽留体内这一关键所在,依其邪气性质和病位不同,而采用不同药物配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汗之则疮已”.《外科正宗》在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  相似文献   

20.
中药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中药的色质气味,对分析中药的功效,指导中药的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历代著作及医家,皆有论述与发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说明味的作用;即辛、甘、淡,具有发散渗利作用,为阳。酸、苦、成,具有涌吐泄降作用,为阴。又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此论即是说治病的方法,也是说用药的原则。《素问·宣明五气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