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酒齄鼻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酒齄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迄今治疗此病尚无良法。因此,研制开发一种治疗此病的特效药物实属必要,兹将我们课题组研制的齄鼻灵软膏治疗酒齄鼻的临床疗效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均为1989~1992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及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酒齄鼻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的印象中,小丑都有一个红红的鼻头,样子很滑稽。可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有一个红鼻头,那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酒齄鼻,俗称红鼻头,是发生在颜面中央的一种皮肤病,表现为鼻子及其周围部位有弥漫性的皮肤潮红、丘疹、脓疮和毛细血管扩张,鼻翼、鼻  相似文献   

3.
病例:田××,女,39岁,1969年5月16日就诊。自述鼻部发红二年多。每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进食时潮红明显。曾服中西药治疗数日,终未治愈。月经不调,色红暗最多,经期腹痛,两胁胀满,时有暧气。诊察:鼻准头皮肤潮红,皮脂溢出。脉弦滑数,舌质红,苔薄黄。证属血热,肝郁失疏。治法:凉血清热,疏肝理气。方药:生地60克,栀子20克,黄连9克,赤芍20克,丹皮20克,丹参20克,黄芩9克,大黄6克,  相似文献   

4.
酒齄鼻作为常见病,目前多认为是由脾胃湿热上蒸于肺所致,临床一般通过清热、凉血、散结之法。运用寒凉药进行治疗。但通过翻阅古籍及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此病患者不乏阳虚体寒之人,此类病机当为素体阳虚,鼓动无力,中焦失运,湿阻寒留,血络不通所致,治疗应以温阳散寒、疏通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5.
酒齄鼻是皮肤病中常见的毁容性疾病,西医对此病疗效不显著且副作用大.导师艾儒棣教授认为该病为肠胃湿热,上熏于肺,肺经郁热,或过食辛辣、嗜酒,内热炽盛,郁于肌腠间,郁久化热生虫,加之外邪侵袭,内外交阻,气滞血瘀所致,从肺脾论治,运用中药内服及外用,对此病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对酒齄鼻的治疗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常建祝 《陕西中医》2002,23(3):259-259
治疗方法 :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郁金、藁本、桑白皮各 9g,生地 1 2 g,辛夷 1 5 g,香附、生甘草各 6 g水煎内服 ,每日 1剂 ,连服 1 0~ 1 5剂为 1个疗程 ,第三煎中药去渣湿敷面部 ,每日 2次 ,每次 3 0 min,同时外用复方硫黄乳剂 ,处方硫黄 5 g,甲哨唑、冰片各2 g,氯霉素 1 g,乳剂基质加至 1 0 0 g,每日 3次。对一些皮损较严重的红斑丘疹脓疮期患者配合口服甲硝唑 0 .2 ,d3次 ,美满霉素 5 0 mg,1 d2次 ,7d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痊愈 5 8例 (红斑丘疹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 ,显效 1 6例 (红斑丘疹消失 ,残…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 1 987年 9月~ 1 999年 4月运用清肺泻热、祛痰化湿法治疗酒鼻 1 39例 ,疗效颇佳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39例中男性 1 1 2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38~ 56岁 ,平均 43岁 ;病程 2~ 1 6年。其中 48例伴有寻常痤疮 ,72例伴有脂溢性皮炎。 38例属红斑期 ,73例属丘疹脓疱期 ,2 8例属鼻赘期。治疗方法治以清肺泻热、祛痰化湿 ,用自拟清宁散加味 :桑白皮 1 5g、枇杷叶 1 5g、葶苈子 2 0 g、赤茯苓 1 5g、车前子 1 5g、生石膏 2 0 g、鱼腥草 1 5g、黄芩 2 0 g、熟军 1 0 g、川朴 1 5g、枳实 1 2 g、玄参 1 5g、麦冬 1 5g。先将上药浸泡 2…  相似文献   

8.
酒齄鼻中医称为赤鼻,俗称红鼻子,又名玫瑰痤疮。内因是由肺经风热所致;外因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所致,皮损处有螨虫寄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清宁散加味治疗酒齄鼻129例.结果:痊愈113例,好转16例,全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酒齄鼻中医称为赤鼻,俗称红鼻子,又名玫瑰痤疮。内因是由肺经风热所致;外因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所致,皮损处有螨虫寄生。  相似文献   

11.
吴哲  游友安 《山西中医》2001,17(1):25-25
采用清宁散加味治疗酒齄鼻129例。结果:痊愈113例,好转16例,全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酒齄鼻,俗称红鼻头,是发生在颜面中央的一种皮肤病,表现为鼻子及其周围部位有弥漫性的皮肤潮红、丘疹、脓疮和毛细血管扩张,鼻翼、鼻尖及面颊等处可见蛛网状的毛细血管扩张,面部常有皮脂溢出,毛孔粗大。最严重时,可发生结节样增生,形成鼻赘。其特点是:颜面部中央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临床分三期: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  相似文献   

13.
酒皶鼻     
<正> 1、处方:绿豆450克,荷花瓣60克(晒干),滑石、由芷、白附子各15克,上冰片、密陀僧各6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一料。用时将患部洗净,白天以药末擦之,晚上则以温水将药调成糊状,封涂于患部,晨起则洗去之,如此用药,至愈为度。  相似文献   

14.
常怡勇 《科学养生》2011,(11):23-24
鼻疗是祖国医学特色的古老外治疗法。是指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如散、丸、锭、糊、膏、吸入剂等)作用于鼻腔,或在鼻腔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针刺、点按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换言之,鼻疗是指以鼻腔作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相似文献   

15.
<正> 药物组成:大黄朴硝水银硫磺粉各10克冰片2克麻油(或茶油)适量。制法与用法:将上药各研细末和匀,以麻油调成浆糊状,用瓶盛装,密封3天后,即可使用。用棉签蘸药糊搽患处,每日2~3次。禁忌:治疗期间勿饮酒食辛燥发物。典型病例:肖××,男,30岁,工人。于1962年春始发酒皶鼻,鼻准及鼻两旁发生红斑,表面油腻光亮,逐渐扩大,红斑上微血管扩张,还有如针头样脓疹,自觉微痒。曾先后用药治疗,十年未愈,以致鼻端肥大,患处呈紫红色,发痒。于1972年秋(8月)  相似文献   

16.
酒皶鼻,俗称“红鼻子”、“红鼻疙瘩”、“酒糟鼻”等。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慢性皮肤病。西医多认为是毛囊蠕行螨等侵致而成的慢性炎性病。其治疗尚无或简,且疗效不甚理想。余行医20余年。宗外祖父秘方“脂银膏”用于临床,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增补药味,改变配制,则疗效甚佳。今述之,敬希同道指正。药物组成陈猪脂油(祖称房梁油,即挂在房梁上猪脂油)、水银、硫磺、大黄四味等分适量。  相似文献   

17.
酒皶鼻治验     
何××,男,45岁。1989年6月2日诊。患酒皶鼻二十多年,久治未愈。诊见:整个鼻部发红,油腻光亮,伴有散在小脓疱,并向两侧面部扩散,鼻腔干燥,心烦,易饥,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酒皶鼻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在30~49岁之间。病程短者为2年,长者为15年。经治疗后,皮疹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者9例;大部分消失者7例;有所减轻者4例。针刺次数最少者10次,最多者45次。【治疗方法】取穴:素髎、印堂、上星、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手法】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  相似文献   

19.
卢××,女,37岁。1988年6月诊。患酒皶鼻三年余,每逢阴雨天鼻部中心及两侧发红,油腻光亮,奇痒难忍,鼻腔干燥,鼻涕倒流自口腔而出。天气好转症状消失如常人。心烦、易饥,大便干燥,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肺胃郁热,阴天风寒外束,瘀阻气血而发。治拟清宣肺胃,和营祛瘀,解毒杀虫。药用:苍术、枳实、鱼腥草、桑白皮各12克,土茯苓、白鲜皮各15克,焦山楂45克,栀子、苦参、焦大黄各9克。2剂。外用鲜茄蒂磨铁诱水擦患部。药后症状消失若愈,时值阴雨天也未见鼻部发红,但微痒,鼻涕仍倒流,易饥。原方去焦大黄、枳实,加地肤子、  相似文献   

20.
酒(查皮)鼻又称红斑性痤疮、酒渣鼻、酒糟鼻。俗称“红鼻子”。是发生在以鼻部为中心的慢性皮肤病。病因可能与胃病、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肠功能障碍或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损之皮疹以鼻尖和鼻翼两侧最为显著。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初起患处发生暂时性阵发性红斑,表面油腻发亮,继之红斑持久不退,此属红斑期;在红斑处可以看到表浅的明显扩张的毛细血管,呈树枝状或蛛网状,毛囊孔扩大,尤以鼻尖为甚,另外还可成批出现针头到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疹或脓疱,有轻度搔痒,此为毛细血管扩张期;如病损继续发展,鼻部组织肥厚或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