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脊液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2022-08郑州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n=35),预后不良组(4~6分,n=28)。比较所有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的差异,同时比较脑脊液红细胞、白细胞,血清白细胞、CRP、PCT和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评估炎性因子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血清炎性因子相比,早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IL-2、IL-4、IL-6、IL-8、IL-10、IL-1β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脑脊液IL-2、IL-4、IL-6、IL-10、IL-1β水平表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白细胞水平和脑脊液IL-2、IL-6、IL-8、IL-10、IL-1β存在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炎性因子更能反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免疫炎症状态,可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急性期一氧化氮(NO)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与GC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了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血清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对出血性卒中同时记录GCS及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不论卒中类型,全部患者血清NO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脑出血容积增大递减.脑梗塞及脑出血≤20ml组TNFα有增高趋势(P>0.05),其它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全部患者IL-6及IL-8均显著增高(P<0.01).出血性卒中GCS>8分及GCS≤8分组IL-6、IL-8及血WBC均有显著差异,前者死亡率为3%(1/35),后者死亡率为64%(16/2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卒中急性期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早期增高预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预警分级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代谢指标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7—2013-07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抽签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干预组实施早期预警干预,对照组不实施早期预警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水平变化,和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脉搏氧饱和度、氧摄取率等脑氧代谢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脑氧摄取率、脑氧含量较对照自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IL-1β、IL-6、CRP、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早期预警分级干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氧代谢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能及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能力,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我科2008-08-2011-10期间收治的105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同时发病半年后随访,进行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不同时间点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4、0.948、0.521、0.541、0.597、0.733。结论 (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GCS评分应作为其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2)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6h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相关系数最大,提示必要时发病后6h内复查头颅CT,观察是否有再出血及颅内其他情况变化,以便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白介素-1α基因(IL-1α多态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125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70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93名对照人群,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方法,分析受检者的IL-1α、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结果 IL-1α等位基因在三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区别。占主导地位是IL-1α等位基因(约90%)。APOE4等位基因在AD患者组中过表达。APOE4等位基因不影响IL1-1αd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IL-1α等位基因,特别是TT纯合子,低于白种人,或许可解释白介素-1α基因(IL-1α多态与汉族AD无关。结论 IL-1α等位基因的出现不能被用来作为区分AD、VD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G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急性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三者与GCS呈负相关(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96,P〈0.01),三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星  隗麟懿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4):424-426+460
目的 探究外侧裂-岛叶入路对基底节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基底节出血患者随机分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颞叶皮层手术入路,观察组85例患者采用外侧裂-岛叶手术入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肿清除率; 治疗3、7和14 d后用NIHSS评分和GC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治疗14 d后检测患者血清中CRP、TNF-α、IL-6及IL-8水平; 2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治疗90 d后随访,比较2组的长期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9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发病90 d后随访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侧裂-岛叶入路可改善基底节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有效改善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0例,根据医师建议和患者自愿分为早期治疗组(入院1~3 d进行手术治疗)和延期治疗组(入院4~14 d进行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对2组患者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前2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2组术后第8 d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 早期治疗组术后第8 d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延期治疗组(P<0.05); 早期治疗组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延期治疗组(P<0.05); 早期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2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治疗组的颅内感染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脑积水和再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早期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术后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疗效及预后均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可能与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关,可作为aSAH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 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损伤程度与患者体质情况等,但其对外伤性脑损伤的预后结局仅作部分预测.近年来,有关遗传因素对脑损伤的影响和其预后的报道开始增多,关于载脂蛋白E在颅脑外伤预后中所起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和脑损伤预后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本研究初步探讨有关我国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与APOE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94名车祸脑损伤患者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鉴定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探讨其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同车祸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车祸脑损伤患者中其等位基因ε2频率为0.1010,其基因型ε2/ε3的频率为0.159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ε2等位基因频率0.0050,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0.0100(P<0.05).同时,患者中,其未愈死亡组中ε2等位基因频率为0.1970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为0.2727,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ε2等位基因频率0.0508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0.101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E基因的等位基因ε2基因型ε2/ε3初步可作为预示不良的预后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不同时间窗治疗脑梗死(CI)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CI患者15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35例在24h内入院的患者纳入A组,40例在36h内住院的患者纳入B组,45例在72h内入院的患者纳入C组,30例在72h后入院的患者纳入D组。均给予患者相同基础治疗和瑞舒伐他汀治疗,10mg·d-1,连续用药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14d和6月后的血脂水平、炎性因子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治疗14d和6个月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14d和6个月后的血清IL-6、IL-10、TNF-α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A组治疗14d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4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4组患者治疗14d的血液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4组治疗6个月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组治疗6个月后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4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CI疗效确切,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用药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纳络酮对重型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患者入院序号将68例sTBI患者平均分为纳络酮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纳络酮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脑脊液中IL-6含量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GCS、颅内压(ICP)及预后进行比较观察。结果sTBI患者早期脑脊液中IL-6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纳络酮治疗后1d,治疗组病人ICP值与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3d后IL-6含量达到最低水平,直到治疗后21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纳络酮治疗后3d和7d患者意识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伤后6个月治疗组恢复较好者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TBI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IL-6含量增高,纳络酮可以降低ICP和抑制IL-6超表达,改善sTBI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根据出血量分成3组:小出血量组(出血量〈30ml,25例),中等量出血组(出血量为30-50ml,25例),大量出血组(出血量〉50ml,25例)。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水平[(8.35±0.92)mg/L]及IL-6水平[(23.26±2.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7±0.54)mg/L、(4.26±0.69)pg/ml;P〈0.05];随着脑出血量增多,CRP和IL-6血清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出血后30d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血清CRP和IL-6水平越低患者良好越好(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及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且它们血清浓度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这提示血清CRP及IL-6的水平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8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尼莫地平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常规治疗组(28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伤后3、5、7d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水平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血清TNF-α、IL-6、IL-8含量在伤后3、5、7d时间点都比对照组及尼莫地平组低(P〈0.05);伤后10d联合治疗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GC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尼莫地平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可以降低颅脑损伤早期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完全清除血肿手术(GTHR)与部分血肿清除术(STHR)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后残余血肿量对脑脊液细胞因子影响。方法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在随机对照原则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76例患者分为GTHR治疗组92例和STHR组84例。术后12 h、24 h、72 h从血肿腔引流管抽取引流液,5 d、7 d、12 d、19 d、26 d经腰椎穿刺提取脑脊液检测。结果术前两组病例间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构成,颅内血肿量,发病到手术时间,GCS评分,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脑脊液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和STHR组比较,GTHR组具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继发神经损害轻,预后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d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连续入选发病3h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在基线(发病3h之内),24±3h,72±3h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在上述时间点及发病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对73例发病3h之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发病3h之内乳酸脱氢酶(P=0.026)、纤维蛋白原(P=0.012)、血沉(P=0.001)、肌酐(P=0.036)、基线水平GCS(P=0.001)和NIHSS评分(P=0.002)、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血肿大小(P<0.01)、绝对水肿大小(P<0.01)、发病24h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d 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手术、所观测时间点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发病24h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基线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血沉、肌酐、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d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控制这些因素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他克莫司治疗重症肌无力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收集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电生理检查确诊的全身型MG患者外周血28份(来自22例患者),健康对照外周血20份(来自20名健康者)。分离单核细胞,稀释后等量分为4份,分别加入他克莫司0、2、10及50ng·mL^-1,培养48hN收集上清液,以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2、IL-2、IFN-γ、IL-4、IL-10、IL-13、TNF-α、sICAM-1的浓度。结果:对照组随他克莫司浓度的升高(0、2、10和50ng·mL^-1),IL-2、IL-10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TNF-α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组IL-12、IL-2、IFN-Y、IL-10、IL-13和sICAM-1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他克莫司不是一个单纯的免疫抑制剂。它能抑制炎性因子TNF-α和黏附分子的分泌,诱导和影响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最终达到治疗MG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颅内血肿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这些炎症因子与脑出血病灶及外周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高血压脑出血后24h,72h,7d和14d取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血肿液检测IL-1β、IL-6、TNF-α的含量(实验组),并与30例正常体检的患者(对照组)对比。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液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静脉血,并且显著高于实验组患者自身静脉血。实验组患者静脉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静脉血清,且病情越重几种炎症因子水平越高。脑出血不同时期静脉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比较,在72h最高,此后呈下降趋势。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IL-1β、IL-6、TNF-α参与了脑出血的炎症反应,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ST-4(丝/苏氨酸蛋白激酶-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使用TaqMan-PCR法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在377例日本人AD患者,包括324例迟发型AD(LOAD)与53例早发型AD(EOAD)和379例非痴呆对照组中观察MST4基因启动子rs2748729(-3507A/G)及APO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与AD的相关性.结果 (1)MST4基因启动子rs2748729上G/G纯合子频率在AD中明显低于对照组(0.28比0.35,P值为0.038);同样趋势见于LOAD,EOAD与对照组,但P值均>0.05;(2)进一步在非APOE4携带者中比较发现rs2748729上G/G纯合子频率在AD中亦低于对照组(0.27比0.35),但P值为0.078;(3)进一步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女性群体中rs2748729上G/G纯合子频率在AD与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ST-4基因启动子rs2748729多态位点与AD存在微弱相关性,G/G纯合子具有一点的保护作用,但这种相关性不表现在女性人群中,需在大样本、多中心人群中进一步去阐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与颅内压变化的关系。方法颅脑损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30例。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同时采集其伤后1 d内至4 w的脑脊液,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的含量,将脑脊液中CRP的含量与颅内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伤后轻、中、重型各组脑脊液CRP与颅内压变化存在组间差异(P0.01);CRP含量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脑脊液中CRP的含量是反映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能反映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