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定位下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应用MRI定位下射频热凝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49例,其中30例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13例行双侧扣带回加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6例行右侧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加对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手术前后应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6个月均获随访,其中临床痊愈28例,显著改善9例,轻度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5例。22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并发症,均在术后2周内恢复。术后焦虑,强迫,抑郁症状量表分数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MRI定位下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有显著疗效,并发症较轻,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强迫、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
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难治性强迫症进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 ,评定手术疗效并进行 2年随访 ,以进一步探索脑外科手术对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 ,并探讨手术治疗的良好适应症。方法 对 2 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进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 ,并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二周、手术后三月、手术后六月、手术后一年、手术后二年进行Y BOCS、HAMA、HAMD量表评定及术后疗效评定。结果  (1)强迫症患者手术后各期Y BOCS评分、HAM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下降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2 )手术后各期Y BOCS的强迫思维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强迫行为在手术后 1年和 2年 ,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3)手术后 2年的总有效率为 5 3.5 % ,明显低于手术后 3月的总有效率 (P <0 .0 1)。结论 采用双侧内囊毁损术有相当的治疗效果 ,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可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对强迫行为的长期疗效较差 ,以严重的强迫思维为主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为手术更好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人,采用C T导向立体定向手术对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实施多靶点毁损治疗。术前在256层螺旋C T 扫描下定出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拟毁损的靶点,术中用电阻抗监测验证靶点,70℃射频毁损60~75 s。术前及术后6个月及1 a由精神病专科医师独立进行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的评定比较。结果本组27例手术病人中强迫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7例病人在术后出现记忆力下降和定向障碍,6例术后2周恢复;5例出现尿失禁,在1周后缓解;1例出现一侧肢体轻偏瘫,复查头颅CT 未见出血,经扩血管及高压氧等治疗3周后肌力恢复。结论螺旋CT导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毁损术对顽固性强迫症病人疗效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迫缓慢型难治性强迫症外科治疗方式、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强迫缓慢型难治性强迫症病例的临床资料。在经过长期内科治疗疗效甚微的情况下,先后行双侧内囊前肢射频毁损术及伏隔核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内囊前肢毁损术后症状有较好改善,但术后3个月症状开始反弹,并于术后12个月行伏隔核毁损术。第2次术后6个月,强迫症状和强迫缓慢开始明显改善,再次术后12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正常人水平。结论对于强迫缓慢型难治性强迫症,在内科方法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多靶点外科治疗或许是一种尝试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囊前肢毁损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32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人,采用MRI导向市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治疗.术前及术后5年对患者进行相关量表的评测.结果 32例手术病人中19例强迫症状完全消失,8例明显改善,3例稍有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例患者出现意志减弱.其中1例经过系统心理治疗后恢复;2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度情感和行为幼稚.结论 MRI导向市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定位精确、安全、显效迅速,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有明显而稳定的疗效,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礼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8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例,均行内囊前肢毁损术,毁损灶长度左侧内囊为10 mm,右侧内囊12 mm,术后1、3、6个月短期随访并以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治疗有效11例(61.1%),部分有效1例(5.6%),无明显改善或无效6例(33.3%)。病人术后Y-BOCS评分显著降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有明显疗效,副作用多为短期、可恢复,是药物与心理治疗无效后的一种增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精神疾病的扣带回立体定向毁损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扣带回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精神病,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及顽固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经精神科专科医师正规药物、心理、行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精神疾病患者,包括强迫症3例、抑郁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6例、顽固性疼痛4例,采用MR定位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术中用电阻抗及高频电刺激验证靶点,80℃、60s射频毁损。术前、术后由精神科医师分别采用Y-BOCS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疼痛的VR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4例顽固性疼痛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10例抑郁症手术患者中6例完全治愈,2例显著缓解,2例复燃。6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中,4例缓解,2例有复燃。强迫症患者3例均有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毁损术定位精确,对顽固性精神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强迫症长期随访杨庆河,陈成雨,吴华我院从1989年5月至1990年7月,应用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17例,并对其疗效进行了追踪随访,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5例。手术时年龄18~51岁。术前病程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侧内囊前肢和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并分别在术前与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由精神科医师进行YBOCS、HAMA、HAMD量表评定以及术后疗效评定.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因疗效不佳而接受二次手术.结果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术后各期YBOCS、HAMA、HAMD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70.6%)明显低于术后2周的总有效率(94.1%),但术后1年、2年的总有效率与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疗效显著,并可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治疗23例久经氯丙米嗪、行为疗法等治疗未见显效的强迫症病人并进行一年以上的随访。发现一次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近期疗效十分理想,但远期疗效逐渐下降.再次手术效果明显。作者认为.一次手术疗效差的病例不应认为手术无效.还可以在同一部位再行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因为毁损不够也许是疗效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立体定向手术的不良反应很小,安全可靠。多因素分析显示.随访第二周至六个月强迫症状减分值与性别因素呈负相关.而手术后一年却呈正相关。提示男性病人在术后较近的时间内效果可能较差,而女性病人可能较好;一年以后男性病人可能较好而女性病人可能较差。手术后第二周强迫症状减分值与年龄因素呈正相关.手术后一年呈负相关。提示年龄较大的病人手术后当时效果可能较好;手术后一年效果可能较差.年龄较轻的病人则相反。我们的研究证实,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性的。由于我们的样本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病人.所以疗效具有说服力。还需进一步研究多次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的疗效和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8例经精神科专科医师正规药物 心理 行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强迫症病人 ,采用MRI定位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 ,术中用电阻抗及高频电刺激验证靶点 ,80℃ / 6 0s射频破坏。术前术后由精神科医师进行Yale 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评定及FDG PET检查。结果  2 8例手术病人中 16例 (16 / 2 8)强迫症状完全消失 ,8例 (8/ 2 8)显著改善 ,4例 (4 / 2 8)无明显变化。并发症 :1例术中出现脑内血肿并破入脑室 ,经脑室引流及保守治疗后恢复 ;12例术后有轻度认知障碍及短暂记忆障碍 ,3~ 10d后恢复 ;2例术后有人格改变 ,表现情感淡漠 ,兴趣缺乏、懒散。在精神科量表检查中 ,焦虑、强迫及抑郁症状表量表分数均明显下降。结论 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定位精确、安全、显效迅速 ,对顽固性强迫症病人有明显疗效 ,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治疗手段 ,除改善强迫症状外 ,它也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毁损伏隔核组合治疗精神分裂的疗效.方法 对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的病人行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伏隔核组合扣带回、杏仁核,观察其疗效.结果 1例痊愈,6例显效,6例抗精神病药物效价增高而出院.术后1例强迫症复发.术后经6~22个月的随访,6例显著进步.结论 伏隔核组合毁损可改善病人阳性症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物药物效价.伏隔核可能是治疗精神分裂的有效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采用单侧毁损术,1例患者采用分期双侧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 6例单侧手术及分期双侧第1次手术成功,而分期双侧第2次手术症状改善不明显.所有病例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持续存在.结果 立体定向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经济有效的方法.单侧毁损术近期疗效明显,而分期双侧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一侧丘脑腹外侧核(VL)/板中间核(LM)联合未定带(ZI)和双侧扣带回前部(ACG)毁损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GTS)伴强迫症的经验.方法 术前录像记录患者平静下抽动情况.手术采用磁共振引导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方式,一侧ZI+VL/LM毁损控制抽动症状,双侧AC毁损控制强迫症状.抽动严重程度以耶鲁大体抽动量表(YGTSS)评价,强迫行严重程度以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价.结果 23例患者接受一侧ZI+VL/LM联合双侧ACG毁损术,其中左侧ZI+VL/LM毁损14例,右侧ZI+VL/LM 9例.术后患者肢体抽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其YGTSS评分由术前(20.3±7.2)分明显下降至术后(9.8±3.2)分(P<0.05);术后患者不自主发声显著缓解,其YGTSS评分由术前(19.6±8.8)分明显下降至术后(10.2±3.1)分(P<0.05);术后患者总体病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YGTSS评分由术前(70.3±17.2)分明显下降至术后(30.8±10.9)分(P<0.05).另外,术后强迫症也明显缓解,其YBOCS评分由术前(37.2±3.9)分明显下降至术后(17.2±3.2)分(P<0.05).2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一侧VL/LM联合ZI区和双侧ACG毁损术可有效地控制GTS,对GTS伴发的强迫症也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精神疾患外科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疾患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前额叶脑白质切开术、立体定向尾状核下束切开术、立体定向扣带回前部切开术、立体定向内囊前肢切开术、立体定向边缘脑白质切开术、立体定向杏仁核毁损术等,其中扣带回前部切开术和内囊前肢切开术被认为是目前用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OCD)和严重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上述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估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的手术疗效及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选择。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83例 ,其中同期双侧苍白球毁损 1 0例 ,同期同侧苍白球加丘脑毁损 3 0例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43例。以术前及术后 1周UPDRS积分计算改善率评价疗效。结果  83例均有显著近期疗效 ,其中同期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83 4% ,同期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78 5% ,分期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85 2 %。术后 3 6%出现轻度并发症。单项症状改善率最高为僵直 (95 7% ) ,余依次为震颤 (95 1 % )、行动迟缓 (90 9% )、步态 (70 % )、平衡 (68% )。平均随访 1年 ,除 1例复发外 ,余疗效均稳定。结论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有效方法 ,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至2013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5例。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UPDR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的UPDR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靶点定位、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选择性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的靶点组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43例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在MR引导下行选择性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前应用高场强核磁共振进行靶点定位,手术前后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43例精神障碍患者中,恢复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3例,无效2例;各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术后状评分较术前有显著下降,其中对阳性症状缓解较阴性症状更为明显。强迫症手术后强迫思维与行为评分都显著低于术前的评分(P<0.05),手术近期效果及长期疗效稳定。抑郁症手术前后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评分有差异性显著(P<0.05),以抑郁症状缓解为最明显,且远期疗效较稳定。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一种有效方法,手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精神症状,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对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影响;立体定向选择性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微创、定位准确,可以明显提高手术安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症状较轻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较重时需要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称为药物难治性强迫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以往常采用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但副作用较大,疗效不够满意,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OCD较毁损术具有微创、不破坏脑结构、可程控的优势,开辟了OCD外科治疗神经调控领域。本文对DBS治疗OCD的作用机制、外科治疗效果及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1~77岁,病程3~15年,其中震颤型40例,肌强直型8例,混合型4例。在局麻下对这些患者行立体定向脑内核团射频毁损术,术后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44例行Vim核毁损术,8例行Gpi毁损术,手术有效率100%,术后出现毁损部位少量出血1例,出现术侧肢体偏瘫1例,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均缓解。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且靶点选择、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