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微创治疗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和内科常规治疗组,每组28例。测定正常对照组患者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周的血脑屏障指数,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及内科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35.52±7.43、37.18±6.24,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21.89±9.45、34.58±11.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7.32±1.22、10.43±2.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组和脑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的血脑屏障指数分别为0.0062±0.0003、0.0087±0.0007、0.0073±0.0008,内科常规治疗组和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与内科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能减轻高血压脑出血血脑屏障的破坏,与内科常规治疗组比较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组和小骨窗开颅组,通过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比较,评定疗效。结果立体定向引流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与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对照组行开颅手术,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质量评分(ADL)评估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解放军第251医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出血量10~20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立体定向组和开颅手术组各23例。立体定向组在C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开颅手术组在全麻下行后颅窝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术后给予止血、脱水等治疗。结果立体定向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颅手术组的住院时间(P=0.01);立体定向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开颅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P=0.03);立体定向组的血肿排空时间较开颅手术组的血肿排空时间长(P=0.04);治疗6个月后的ADL分级立体定向组与开颅手术组无差异(P=0.33)。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可获得与后颅窝开颅术相当的清除效果,且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4-09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骨瓣清除术,实验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术,对比2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88%vs 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0.50±5.67vs 40.85±7.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术后7、14、28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46±6.37vs 27.04±7.70;17.62±6.07vs 21.46±8.41;12.08±5.31vs 20.74±6.94)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45.11±9.17vs 115.16±18.75)、住院时间(17.25±4.55vs23.44±5.64)、术中出血量(52.42±9.32vs 185.12±12.4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8.74%vs 53.1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清除术,安全指数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GCS在6~12分,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分为三组,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组)、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立体定向组)三种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 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以小骨窗开颅组最长,达(175.7±55.7)min(P<0.05);术中失血量以小骨窗开颅组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多(P<0.05),达(296.5±158.6)mL;血肿清除率以神经内镜组最高,达84.5%±8.2%(P<0.05);GOS预后比较中神经内镜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立体定向组和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颅内血肿的清除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10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52,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对照组(n=52,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的一般情况、颅内压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预后良好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ICU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脑水肿显著减小,血肿清除率显著提高,且术后7 d颅内压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NIHSS、ADL评分显著降低,预后良好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微创高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优越性.方法 27例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和25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清除血肿较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死亡率低,术后康复效果好.结论 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残死率低等优点,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0.
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07例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分为内镜下血肿清除组(n=29)、立体定向血肿碎吸组(n=33)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n=45)。比较各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病死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准备时间以定向组最长,达(146.1±57.0)min,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以开颅组最长,达(173.7±57.3)min(P<0.01);术中失血量以开颅组较多,达(293.3±166.6)ml(P<0.05);血肿清除率以内镜组最高,达(80.7±7.9)%(P<0.01);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内镜组为10.3%,定向组为18.2%,开颅组为11.1%;病死率分别为0、9.1%、6.7%。GOS预后比较,Ⅱ级以上者在内镜组与定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病人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中等量(30.60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穿刺组,49例)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治疗第14天时,患者NID和ADL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穿刺组少于开颅组。②治疗3个月后随访,ADL达自理水平的良好状态者(Barthel指数≥9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ADL(MRS量表)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穿刺组优于开颅组。两组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刨穿刺术可明显减少中等量(30~60m1)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12.
小骨窗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微创技术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将128例需手术而不必去骨瓣减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两组:A组55例,采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B组73例,采用“∩”皮瓣骨窗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血肿残留量及术后6个月GOS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72±6)min]较B组[(114±42)min]显著缩短(P〈0.01);A组术中出血量[(189±32)ml]较B组[(344±52)ml]明显减少(P〈0.01);A组术中输血量[(70±40)ml]较B组[(180±60)ml]亦显著减少(P〈0.01);A组术后血肿残留量[(8±2)ml]较B组[(5±2)ml]明显多(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A、B组分别为(4.95±0.23)分和(4.93±0.25)分,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切口小骨窗清除硬膜外血肿,能达到常规手术清除血肿的预后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创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持续用药2周,检测2组血清MMP-9水平,并记录NIHSS评分和BI指数。结果血清MMP-9含量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36,P〈0.01);治疗前2组MESSS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MESSS和BI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62、3.9890,P均〈0.01)。结论微创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减轻患者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减少术中血肿抽吸量和增加术后尿激酶的使用频率对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出血6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等分为I组和Ⅱ组。I组术中抽吸血肿量的80%:II组仅抽吸20%,并在术后增加尿激酶的使用频率。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再出血率、术后24h再出血率、术后30d病死率、术后30d病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dGOS评分情况。结果Ⅱ组术中再出血率和术后30d病死率均较I组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术后24h再出血率、30d病侧肢体肌力和90d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时,减少术中血肿抽吸量、增加术后尿激酶使用频率能降低病人的术中再出血率及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d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连续入选发病3h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在基线(发病3h之内),24±3h,72±3h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在上述时间点及发病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对73例发病3h之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发病3h之内乳酸脱氢酶(P=0.026)、纤维蛋白原(P=0.012)、血沉(P=0.001)、肌酐(P=0.036)、基线水平GCS(P=0.001)和NIHSS评分(P=0.002)、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血肿大小(P<0.01)、绝对水肿大小(P<0.01)、发病24h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d 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手术、所观测时间点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发病24h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基线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血沉、肌酐、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d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控制这些因素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精准定位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前采用自主研发的血肿定位贴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简称神经内镜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手术时长分别为(1.8±0.2)h、(2.4±0.3)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1±5.0)ml、(90.1±7.1)ml;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5.4±4.8)%、(80.4±8.7)%,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01);术后1周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2.4)分、(14.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2.0±1.2)d、(14.1±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G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与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经术前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均为幕上出血,血肿量25~60mL,47例采用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4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d、7d观察血肿残余量、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2组术后7d、14d、28d的临床疗效。结果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联合尿激酶组术后3d残余血肿量为(8.7±4.5)mL,7d为(2.5±1.3)mL,术后28d有效率为74.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与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4.3%,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联合尿激酶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02-2013-02收治的5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本院同期38例健康的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组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量出血组患者的血浆 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量和少量出血组,死亡患者的血浆 NT-proBNP水平达(1688.32±234.98)pg/mL ,明显高于好转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好转的45例患者中,NIHSS评分>6分的患者其血浆NT-proBNP水平达(677.09±102.34)pg/mL ,明显高于 NIHSS评分≤6分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对判断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临床脑出血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226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180例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B组46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塞、严重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GOS标准预后评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的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