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软产道损伤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之一,近年来,催产素的广泛应用,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滞留引起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而软产道损伤所致的产后出血率增高,且临床上往往不易发现,使阴道流血量增多,造成危险。我院近6年来,院内分娩和120接诊软产道损伤致产后出血15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7月~2007年7月,我院经阴道分娩1656例,产后出血32例,发生率1.93%,其中软产道损伤10例,占产后出血31.25%,120接诊院外分娩5例。产妇年龄为20~36岁。初产妇12例,经产妇3例,既往无出血性疾病。总产程最短2h40min,最长23h。第二产程最… 相似文献
2.
软产道损伤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之一,近年来,催产索的广泛应用,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滞留引起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而软产道损伤所致的产后出血率增高,且临床上往往不易发现,使阴道流血量增多,造成危险。我院近6年来,院内分娩和120接诊软产道损伤致产后出血15例,现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虽然软产道损伤是导致阴道分娩时PPH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对于剖宫产患者来说,由于手术切口在腹部,使得软产道损伤识别困难,往往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凝血功能障碍,本文报道 相似文献
5.
软产道损伤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产科常见产后出血原因之一[1],不仅可引起感染,还可使盆底组织失去正常的支持功能而造成膀胱、直肠膨出,子宫脱垂,阴道松弛等疾病.分娩时由于母儿在解剖生理上的异常,产程进展的异常和分娩时保护会阴手法不当,均可引起软产道损伤.本文对126例因各种原因所致不同程度的软产道损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108例软产道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软产道损伤影响因素、损伤部位, 并找出与之密切相关的临床指征。方法: 利用spssforwin dows10 0版本的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产钳较顺产者对软产道损伤的影响差异显著(χ2 = 441, P<0 .01 )。单因素Logistic相关分析发现高龄初产、过期妊娠、拨露时间短、急产、阻塞性分娩、巨大儿、产钳、手法回转胎头、胎方位不正、炎症、妊高征、宫颈水肿、贫血、催产素等因素与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a=0. 03水平上共选入拨露时间短、妊高征、催产素、急产、产钳和巨大儿等6项因素列入方程且均呈正相关。结论: 拨露时间短、妊高征、催产素、急产、产钳和巨大儿等6项因素与软产道损伤的发生密切正相关; 其中炎症、妊高征、过期妊娠、宫颈水肿、胎儿方位不正、高龄初产、巨大儿、贫血等因素可以在产前诊断中获得, 提示将这些因素纳入是否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7.
软产道裂伤性产后出血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产道裂伤引起的产后出血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09年阴道分娩中因软产道裂伤引起的产后出血8例临床资料。结果 8例产后出血的产妇,经临床治疗护理,全部治愈无并发症。但产后出血发现时间越晚,对病人的损伤越大。结论预防及早期发现产后出血是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7年中经阴道分娩有较产道损伤者90例探讨其相关因素、损伤部位以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比较顺产与胎吸助产和产钳助产以及腹部加压助产对软产道损伤的差异,比较软产道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胎吸助产和产钳助产以及腹部加压,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率高于顺产。(结论)助产人员应熟练掌握胎吸助产、产钳助产、腹部加压的技巧,助产人员应提高接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2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类别,分娩方式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比较249例病人中正常产、会阴侧切及胎头吸引助产对软产道损伤的差异,分析软产道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软产道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宫缩过强、胎儿娩出过快、会阴软组织异常、胎儿先露部径线过大、骨盆出口狭窄、手术产及接产手法不当、缩宫素使用不当等,其中初产妇的发生率高于经产妇。结论:重视产妇发生软产道损伤的高危因素,及时正确地诊断和处理软产道损伤是降低软产道损伤并发症、提高围产保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分娩时胎儿经过的软产道发生破裂称为软产道损伤。临床上主要包括:外阴产伤、会阴裂伤、阴道产伤、子宫颈裂伤和子宫破裂、软产遭损伤是分娩时最常见的并发症,若能及时预防,很多是可能避免的。1 软产道损伤的原因1.1 胎儿与产道不相称,是会阴裂伤的最常见原因。如胎头过大、先天产道狭小、先露位置不当等。1.2 接产时未能很好地保护会阴或保护不当。1.3 急产或手术产时过度用力下迸,产力过大过猛,胎儿娩出迅速、应用胎头吸引器、产钳或臀位牵引术操作不当或手法扩张宫颈。 相似文献
12.
何孝荣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4,5(2):111-111
软产道损伤的分析与防治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453003)何孝荣我市的市妇幼保健院1992年元月至1992年12月的一年中,并接受孕妇来产科分娩1408人。其中,初产妇1008人,经产妇400人,软产道损伤主要是子宫颈裂伤、会阴、阴道裂伤等共计20... 相似文献
13.
刘桂英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4,(4)
软产道损伤的诊断与处理沈阳市妇婴医院妇产科刘桂英软产道损伤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之一。因损伤部位不同,出血可多可少,严重者并发休克,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就软产道损伤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软产道损伤的原因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会阴等四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85例经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产妇的损伤部位和分娩方式。结果:胎吸术的软产道损伤率明显高于顺产,急产产妇、滞产产妇的软产道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产程产妇,初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明显高于经产妇。结论:重视软产道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积极预防软产道损伤和及时正确地诊断处理软产道损伤是降低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并发症、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器对初产妇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及新生儿损伤的影响,分析胎头吸引器助产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10月收治的采用胎头吸引器助产的75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采用产钳助产的阴道分娩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产程、出血情况、软产道损伤及新生儿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阴道壁裂伤率、宫颈裂伤率、产后出血率、会阴水肿、尿潴留率低于对照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轻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头皮下血肿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在操作时间、产程、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的Apgar评分、面部损伤、转科率、NHB、HIE以及新生儿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吸引器能够显著减少初产妇阴道分娩的软产道损伤,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其会增加新生儿头皮下血肿和NH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产道血肿会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我院妇产科从1995-2004年共治疗产道血肿11例,本文对产道血肿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县妇幼保健院1985年全年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者的统计分析,为确定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的重点预防对象和损伤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我县妇幼保健院1985年全年的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病历共517人,全部系中、晚孕引产(15~41周)。均采用经腹羊膜腔内注射方法,利凡诺剂量均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囊填塞术联合软产道缝合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31例应用水囊填塞术联合软产道缝合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中,剖宫产17例,阴道分娩14例;产后24h出血量675~1 380mL,平均(966±250)mL。使用单水囊宫腔填塞12例,阴道填塞15例,双水囊填塞4例。水囊填塞操作3~5min,起效5~8 min,平均(6.3±0.65)min;起效后至明显止血12~50min,平均(15.4±6.7)min。31例均恢复良好,无全子宫切除,无合并晚期产后出血或继发软产道感染,均痊愈出院。结论水囊填塞术联合软产道缝合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快,使用取材方便快捷,疗效迅速、副作用轻、费用低,还避免了子宫切除并减少输血的风险,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期妊娠引产包括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宫腔内注射、水囊引产、药物引产等,引产并发脏器和软产道损伤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依沙吖啶药物误注可造成脏器损伤,中期妊娠引产在产程中和胎儿分娩时可发生子宫破裂、宫颈裂伤、宫颈阴道段裂伤伴阴道穹隆损伤及会阴、阴道裂伤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的产生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本文通过对头位难产54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而得出结论.结果 头位难产的发生率本文为18.82%.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为胎位异常,其中以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多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结论 早识别头位难产,及时、正确处理是保证分娩顺利和母儿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