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不同频率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是否具有不同的麻醉效果,为针刺辅助麻醉的实施提供一种最佳的刺激频率。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在不同频率疏密波针刺辅助麻醉结合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不同频率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29例)和c组(33例),分别使用2Hz、100Hz、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记录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A组(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不同组别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均无缺氧情况发生。结论与2Hz、100Hz比较,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时阿片类镇痛药追加量少,循环较平稳,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扶突等不同穴位辅助药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的效果,探索针麻选择的最佳刺激方法和穴位。方法:216例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的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局麻组、扶突组、内关加合谷组、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阳陵泉组、非经非穴组。所有病人术前均静脉注射咪哒唑伦、芬太尼,局麻组切口局部多次给予利多卡因。除经皮电刺激组外,电针刺激上述各穴或穴组或非穴位(2Hz/100Hz,电流强度为病人感觉阈值的两倍,电针刺激20min后开始手术,至手术结束停止)。比较6组麻醉前(T 0)、切皮时(T 1)、游离皮瓣(T 2)、牵开颈前肌(T 3)、处理甲状腺上极(T 4)、处理甲状腺下极(T 5)和切除甲状腺时(T 6)等几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视觉模拟量尺评分(VAS,疼痛程度)和术中辅助用药的剂量。结果:与非经非穴组比较,扶突组和内关加合谷组T 1、T 4时点,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1、T 5、T 6时点的VAS评分降低(P0.05)。与局麻组比较,扶突组和内关加合谷组T 2、T 3、T 5、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3、T 5、T 6时点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扶突组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芬太尼使用量,以及扶突组、内关加合谷组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利多卡因使用量均显著少于局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扶突组T 2、T 3、T 4、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组T 3、T 4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3、T 4、T 6时点MAP的水平,以及扶突组T 4、T 5、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5、T 6时点HR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局麻组(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内关加合谷及经皮电刺激内关加合谷辅助麻醉药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可减少局麻药用量,抑制血压和心率的增加,与阳陵泉及非经非穴电针比较,具有相对特异性,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OHSC)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反应和糖代谢的变化,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OHSC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全麻复合电针(GAE)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和停转流后30min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和血糖的浓度.结果全麻组和针麻组β-EP、ACTH和皮质醇在停转流后30min显著升高,而GAE组无显著变化.停转流后30min3组血糖均明显升高,但GAE组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针麻组.结论全麻或针麻对OHSC的HPA轴和糖代谢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而GAE能明显抑制OHSC的β-EP、ACTH、皮质醇反应和血糖升高.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GAE可作为OHSC的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秀华  张军 《光明中医》2014,(7):1469-1470
甲状腺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单纯的针刺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虽然对生理干扰小,恢复常态较快,但有镇痛不全的缺点,为弥补这不足,且更适合基层医院运用,现采用中西医结合运用针刺复合麻醉,针刺复合麻醉不但明显加强麻醉的镇痛效果,且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进而显著控制单纯颈丛阻滞后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以及平均血压升高的情况。我院自2000~2012年这3年来对3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手术麻醉采用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手术有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237例25~45岁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双饲胸锁乳突肌中点内侧处注入1%普鲁卡因5ml;观察组除了与上述相同方法外,再于消毒皮肤时经静脉注入哌氟合剂(哌替啶和氟哌啶)1.5~2ml,给药后每5~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同时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将1%利多卡因+0.5%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处,每次5~7ml.根据效果评定标准观察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患者的反应情况.结果:全组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观察组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血压升高,脉搏增快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麻醉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哌氟合剂静注.再用利多卡因与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是甲状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针刺麻醇甲状腺手术127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艳 《中国针灸》1990,10(6):22-24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1987年10月以来,对40例甲状腺手术采用音乐电针麻醉,效果满意,其成功率100%Ⅰ、Ⅱ级率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丙泊酚在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减轻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患者7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于对照组中的患者选择氟芬麻醉,对于观察组中的患者选择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皮质醇与血糖水平、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液流变学(HR)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完毕的皮质醇与血糖水平较麻醉前均大幅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AP和HR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随着麻醉时间的推移可发现观察组的值略低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减轻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应激反应效果显著,对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种麻醉方法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旨在寻找一种可以有效镇痛和调控神经循环功能的方法,以利临床应用。方法:6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应用颈丛阻滞麻醉,B组颈丛阻滞加气管内全身麻醉,C组气管内全身麻醉。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和B,C两组拔管即刻的MAP,HR的变化。B、c两组全麻药用量,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组之间MAP、HR变化比较:T0、T5时点三组之间无差异显著性意义.T1、T2、T3和T4时点A、B两组和c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组内比较A、B两组T1-4与110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C组T2与T0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B,C两组拔管即刻的MAP,HR比较无差异显著性意义,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显著性意义。结论甲状腺手术麻醉可根据病变程度适当选用颈丛神经阻滞或者气管内全麻,加上合理的药物调控和镇静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但颈丛联合全麻并不能减少麻醉用药和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易致高血压,心率增快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 CD4+/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4+/CD8+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MAP、HR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4+/CD8+的稳定,其中2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穴组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麻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LX  Li J  Ren XJ  Liu YN  Wang BG 《针刺研究》2010,35(5):368-37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组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吸入全麻及其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近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B组)和远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C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和C组患者进行电针,B组为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风池透天柱连攒竹透鱼腰;C组为开颅侧切口远端穴位,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导线,不进行电刺激。各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出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及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患者对近端穴组的电刺激敏感度明显大于远端穴组,其平均刺激电流强度为(0.44±0.32)mA,低于远端的3个穴组(P0.01)。B组和C组的七氟烷呼出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P0.01),B组节省七氟烷用量平均为8.34%,略低于C组(9.62%)。C组在钻骨后、开骨瓣后、剪开硬膜这几个时间点BIS值高于A组(P0.05),而B组在各时间点BIS值与A组相近。B组和C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不同穴组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均能够降低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其中,近端穴组电针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3.
针药结合麻醉下手术治疗混合痔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麻醉在手术治疗混合痔中的效果。方法:4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麻醉组20例和药物麻醉组20例。针药结合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5mL注入长强穴,同时电针针刺腰俞穴、长强穴20min。药物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20mL注入腰俞穴,10mL注入长强穴。比较两组麻醉有效率及术后发生尿潴留、疼痛,术中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均为100%(P>0.05),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针药结合麻醉组与药物麻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麻醉组明显少于药物麻醉组。结论:针药结合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麻醉作用肯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少,适合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Ma W  Zhu YM  Zhou H  Fu GQ  Pan H  Shen WD 《中国针灸》2011,31(11):1020-102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和咪唑安定作为辅助用药在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0例(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μg/kg,维持量0.2~1μg·kg-1·h-1)和咪唑安定组30例(咪唑安定,负荷剂量0.05mg/kg,维持量0.01~0.03mg·kg-1·h-1)。两组均采用针刺辅助麻醉,针刺穴位为双侧云门、中府、列缺、内关,手术过程中电针持续刺激。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段(基础值T0、切皮时T1、劈胸骨时T2、建立体外循环前T3、心脏复跳后T4、停体外循环后T5、出室时T6)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进行麻醉效果评分,并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的差异。结果:在呼吸功能方面,右美托咪啶组和咪唑安定组在T1、T2、T3和T64个时间点上PaO2、PaCO2、SPO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美托咪啶组各时间段相对变异较小(P0.05),而咪唑安定组波动较大(P0.05)。循环方面,两组MAP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T1-6的HR明显低于本组T0时,并低于同时段咪唑安定组(P0.05),咪唑安定组T1-6的HR与T0比较明显增加(P0.05)。右美托咪啶组麻醉效果好于咪唑安定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更快(P0.05),两组苏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作为辅助用药在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麻醉效果更为满意,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最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Hz/100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Hz/100Hz,均诱导30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Hz、经穴100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在镇痛方面效果最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和经穴2Hz/100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最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药物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效果、安全性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均P<0.0l),且电针组低于药物组(P<0.01);两组镇痛疗效比较,电针组术后2h优良率为96.7%(58/60),优于药物组的75.0%(45/60,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均增高,且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科手术后镇痛效果(术后2 h)及安全性均优于PCIA.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实验性肥胖大鼠减肥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减肥的效应差异。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1组(30Hz)、针刺2组(100Hz),穴取"后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体重指数(Lees指数)、左肾周脂肪重量和脂肪细胞体积、血脂、胰岛素、瘦素的变化。结果:两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其体重指数、血脂、左肾周脂肪湿重及脂肪细胞体积均有明显改变(P<0.01),且针刺2组比针刺1组变化程度更高(P<0.05);两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瘦素水平降低(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也趋于降低(P<0.05),但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的脂代谢有不同影响,100Hz电针刺激治疗肥胖症较之30Hz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Meng H  Hao JD  Wang HC  Zhao JY  Zhao CL  Zhai X 《针刺研究》2011,36(3):220-22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干预糖耐量受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糖耐量受损患者经糖尿病宣教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3组不同频率电针干预治疗组。电针组取双侧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穴,频率分别为5、501、00 Hz,电流强度1 mA,连续波,持续2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6个疗程。监测各组治疗前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干预50 Hz、100 Hz组在疗程结束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亦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干预5 Hz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糖耐量受损患者在饮食调控、适当运动基础上结合低频电针干预有利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Wang XB  Chen J  Li TJ  Tao J  Chen LD  He J  Chen LR 《中国针灸》2011,31(7):580-584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 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 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