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测定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血浆中蛋白C(PC)、蛋白S(PS)的活性表达,探讨其联合检测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VTE患者17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浆PC、PS的活性表达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浆PC、PS的活性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PC(99.03±35.63)%vs.(112.06±19.21)%;PS(98.51±36.17)%vs.(110.4±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PS活性异常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C(19.4%)vs.(0.0%);PS(25.7%)vs.(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C及PS活性在VTE患者血清中低表达,检测其水平变化对VTE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C、PS活性的变化在糖尿病足形成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以及APCR与糖尿病足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Dahlback法对5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及60例糖尿病足患者(DF1、DF2组)进行APCR阳性率测定,同时测定受检者蛋白C(PC,)和蛋白S(PS)。结果糖尿病足(DF)患者血浆PC/PS活性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PC/PS活性检测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诊断、估计预后和疗效观察有参考价值,且APCR阳性者有动脉血栓发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未治疗急性白血病 ( AL )患者血浆抗凝血酶 ( AT- )、蛋白 C( PC)、蛋白 S( PS)和α2 纤溶酶抑制物 ( α2 PI)活性 ,探讨 AL止血功能紊乱的原因。方法 :采用美国库尔特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ACL- 2 0 0 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发色底物法检测 AT- 、PC、PS、α2 PI活性。结果 :46例未治疗 AL患者血浆 AT- 、PC、PS、α2 PI的活性与 35例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结论 :结果表明 AL患者大多存在抗凝异常和纤溶活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PC、PS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测定了9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C、PS抗凝活性。结果:PC:A以肺癌组为最高;肝癌组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其他癌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PS:A除肝癌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外(P<0.05),其余癌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均>0.05。17例恶性肿瘤经治疗后PC:A高于治疗前(P<0.05);而PS:A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病人的PC:A,以术后1周内为最低,术后2周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血浆PC:A检测可作为肺癌、肝癌等的辅助诊断指标,如连续测定PC:A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蛋白C抗凝系统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因子蛋白 C(PC)、蛋白 S(PS)及血栓调节蛋白 (TM)在尿毒症、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及发色底物法测定 4 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 (血透 )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 PC抗原 (PC:Ag)、PC活性 (APC)、血浆总 PS(TPS)、血浆游离 PS(FPS)及 TM含量。结果 :尿毒症患者 PC:Ag、TPS、FPS、TM和 D二聚体 (DD)含量及 AP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或P<0 .0 0 1)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 APC、TPS、FPS及 DD血透后明显升高 (P<0 .0 5或 P<0 .0 0 1) ;TM血透后明显降低 (P<0 .0 0 1) ;有出血并发症者血浆 PC:Ag、FPS、DD含量及 APC明显升高 (P<0 .0 5或 P<0 .0 1)。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 C抗凝活性降低 ,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透可激活原本已处于高凝状态的凝血系统 ,使体内蛋白 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蛋白C(PC)、蛋白S(PS)活性与进展性脑梗死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该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分组,进展性脑梗死组3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72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研究对象的血浆PC、PS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PC、PS活性明显低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的PC系统被激活,血浆PC、PS被消耗是血栓形成和加重损伤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监测PC、PS活性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在呼吸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几种呼吸疾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方法对107例呼吸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比较分析其病理变化在几种呼吸疾病中的意义。结果显示血浆蛋白C活性肺癌组(129.2±19.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118.9±17.1%)均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99.1±17.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组(102.3±18.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蛋白C的活性异常显著升高有利于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患者蛋白C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蛋白C(PC)系统的改变及其与分型、出血情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PC活性和抗原(PC:A和PC:Ag)、血栓调节蛋白(TM)及蛋白S(PS)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治疗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PC:Ag水平低于正常,PC:A和P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缓解后除PC:A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C:Ag增高外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上述指标与因程度无关,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PC:A和TM有所升高,在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未发现上述现象,治疗前后TM升高,治疗前PS降低者预后较差,其中治疗前PS和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总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AL发病过程中存在PC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基本改善。PC系统并非是决定出血程度的关键因素,但TM升高及PS消耗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论证“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是Perthes病的病因”。方法 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板仪检测28例Perthes病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的蛋白C(PC)、蛋白S(PS)、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活性。结果 Perthes病例组PC、PS、AFCR的阳性率分别为3.58%(1/28)、7.16%(2/28)、0%(0/8),正常对照组为0%(0/22)、4.55%(1/22)、0%(0/2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 Perthes病与蛋白C抗凝系统无显著相关,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不是Perthes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蛋白C(PC)、蛋白S(PS)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按照梗死严重程度、合并颈动脉病变情况、治疗阶段分为不同亚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PC、PS以及AT-Ⅲ水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PC、PS以及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严重程度亚组PC、PS以及AT-Ⅲ水平比较,重度亚组低于中度亚组,中度亚组低于轻度亚组(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亚组PC、PS以及AT-Ⅲ水平比较,颈动脉斑块亚组低于颈动脉增厚亚组及正常亚组(P<0.05);不同治疗阶段亚组PS与AT-Ⅲ水平比较,急性期亚组低于恢复期亚组,恢复期亚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亚组PC水平低于恢复期亚组及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PC、PS以及AT-Ⅲ诊断ACI的AUC分别为0.760(95%CI:0.679~0.841)、0.822(95%CI:0.745~0.899)、0.797(95%CI: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各类需要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50例,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及第30天对患者的血浆PC:A、PS:A及INR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抗凝稳定后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浆PC:A和PS:A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口服华法令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组的PC:A和PS:A均低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服药后第3~15d的血浆PC:A、PS: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此时的INR尚未达到治疗范围。并且抗凝强度越高,患者的血浆PC:A和PS:A下降越明显。结论口服华法令患者的血浆PC:A和PS:A降低,而且体内抗凝功能的下调先于凝血功能的下调,使得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因此,对口服华法令患者除监测INR外,还应同时监测其血浆PC:A和PS:A,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三种抗凝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不同病因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由不同疾病引起DIC的72例患者血浆中D-D含量(免疫比浊法)及AT(发色底物法)、PC(凝固法)、PS(凝固法)活性。结果不同病因引起的DIC患者血浆D-D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组为正常对照组的10~30倍,恶性肿瘤组为正常对照组的近百倍;除白血病组血浆AT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外,其余所有DIC病例组的血浆AT、PC、PS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浆D-D升高是诊断DIC的敏感指标。在多数病因造成的DIC中,抗凝系统功能降低是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水平、活化蛋白C抵抗 (APCR)和狼疮样抗凝物质 (LA)阳性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用凝固法在SysmexCA 15 0 0、CA 6 0 0 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4 4例SLE患者和 4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活化蛋白C反应性和LA。结果 SLE组血浆PC、PS活性分别为 (10 6 5± 14 3) %、(98 8± 19 6 )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5 )。SLE组APCR阳性率为 36 4 %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5 % (P <0 0 1) ,SLE组LA阳性率为 18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 (P <0 0 5 )。相关性分析表明LA、APCR阳性均与SLE患者血栓形成有关 (均P <0 0 5 ) ,LA和APCR之间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血栓形成与血浆PC、PS活性无关 ,与APCR、LA有关 ,且APCR与LA密切相关 ,APCR、LA是SLE患者血栓形成危险性增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抗原、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2例急性白血病(AL)和41例实体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M,PC抗原和D-D含量。结果AL患者化疗前血浆TM、D-D升高,PC抗原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509~6.077,P<0.01)。缓解后,血浆TM、PC抗原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D-D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t=5.099,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t=3.509,P<0.01)。实施手术的35例实体瘤患者术前血浆TM、D-D显著升高,PC抗原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2.586~9.000,P<0.05)。术后7d血浆D-D进一步升高,PC抗原进一步降低,TM降至正常水平。肝癌患者从Ⅰ期到Ⅲ期,血浆TM、D-D逐期升高,PC抗原逐期降低,各期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AL和实体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TM、PC抗原、D-D含量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抗凝系统在肾病综合征(NS)患者(未发生血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PC、FPS及TPS含量,以及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结果:NS组PC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P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FPS含量及P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未发生血栓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PC系统各组分的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能预防和监测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Protein C,PC)、活化蛋白S(Protein S,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管壁正常组、增厚期组、斑块期组。另选取同期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C、PS、AT-Ⅲ活性,并分析PC、PS、AT-Ⅲ的表达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PS、AT-Ⅲ表达活性明显偏低(P0.05);急性期组PC、PS、AT-Ⅲ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对照组PS、AT-Ⅲ的表达活性最高(P0.05);小梗死组PC、PS、AT-Ⅲ表达活性高于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P0.05);斑块组PC、PS、AT-Ⅲ活性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5);增厚组和正常组上述因子表达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中部分抗凝和纤溶物质与其止凝血障碍的关系。方法在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79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和抗纤溶酶(AP)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肾病综合征患者PC、PLG活性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PS和AT活性降低(P<0.01),有显著性差异;AP升高,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慢性肾炎患者PC升高(P<0.05),PLG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S和AT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P无变化。结论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亢进和纤溶亢进,测定抗凝和纤溶系统的一些项目可帮助了解疾病的进展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几种呼吸疾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方法对107例呼吸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比较分析其病理变化在几种呼吸疾病中的意义.结果显示血浆蛋白C活性肺癌组(129.2+19.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118.9+17.1%)均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99.1±17.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组(102.3+18.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蛋白C的活性异常显著升高有利于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5例DVT患者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及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急性期组45例,亚急性期组34例和慢性期组36例,另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LP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样本中LPA的水平。结果(1)治疗前,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以及慢性期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治疗8d后,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0d后,DVT各组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在DVT患者血浆中显著升高,尤其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中更为明显,宜作为DVT早期诊断及预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