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法检测85例妊高征患者、50例晚期妊娠者及50例正常非孕女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D二聚体(Ddimer)。所有测定均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结论正常晚孕女性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进行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检查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妊高征孕妇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 6例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及D 二聚体 (D D)的含量 ,并与 3 0例正常妊娠孕妇及 3 0例育龄非孕妇比较分析。结果 :重度妊高征与正常妊娠比较 ,PT、APTT均缩短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妊高征孕妇FbG、D D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P <0 0 0 1)。结论 :妊高征患者存在着高凝状态 ,产前行凝血功能测定对预测妊高征的发展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8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14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对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79例待产孕妇,检测其血浆凝血三项(APTT、PT、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1例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 待产孕妇组APTT和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而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PT、APTT、FIB和D-D比较,妊高征组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和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常规凝血试验PT、AFIT、Fbg、TT在妊娠晚期特殊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分娩前后发生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26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和186例妊娠晚期妇女进行凝血常规四项检测。[结果]妊娠晚期PT、APTT凝血时间缩短,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1);‘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试验PT、APTT、Fbg3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这样妊娠晚期常规凝血试验的检查及监测对积极预防和诊断分娩前后DIC的发生和产后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检测在妊高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在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4例妊高征者(妊高征组,其中重度妊高征15例,轻、中度妊高征9例),和正常妊娠妇女20例(对照组)为观察,采用PT导出纤维蛋白原测定法(PT-der法)定量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乳胶凝集法半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结果: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但轻、中度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在妊高征患者明显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妇女和妊高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反映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厌PT、APTT、TT测定为凝固法,Fbg测定为发色底物法,均在CulterACL-2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试剂及定标血浆均为IL公司产品。结果妊娠中、晚期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或早期妊娠者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b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妊高征组与晚期妊娠组比较,PT、APTT、TT时间进一步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Fbg水平明显增高,其中65例中、晚孕妇女中39例大于4g/L,占60%;58例中、重度妊高征组中有46例Fbg>4g/L,占80%,某妊高征患者最高Fbg达7.5g/L。结论妊娠各期及妊高征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所谓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妊娠期间检测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100例育龄非孕妇女、64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舌深静脉观测,以探讨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妇舌深静脉变化。结果: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合深静脉图象与非妊娠妇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妊高征妇女舌深静脉图象与正常妊娠妇女及非孕妇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重度妊高征妇女舌深静脉图象与轻度妊高征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正常晚期妊娠及妊高征孕妇舌深静脉有变化。对探讨正常妊娠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具有意义,亦可辅助中医望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检查对妊高征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妇产科收治的妊高症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行产检的正常妊娠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T、FIB、APTT和DD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APTT显著更低,FIB、DD显著更高(P0.05),与轻度妊高征者相比,中度和重度妊高征者PT、APTT明显更低,FIB、DD明显更高,与中度妊高征相比,重度妊高征者FIB、DD更高、APTT更低(P0.05),观察组重度妊高征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25%(19/51)]显著高于轻度[18.00%(9/50)]和中度者[20.25%(16/7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率[24.44(44/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7/100),P=0.00)]。结论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D水平较正常孕妇有较大变化,且随着病情加重指标变化越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可通过检查孕妇PT、FIB、APTT和DD水平预测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与尿酸(UA)血症和尿蛋白水平关系。方法选择妊高征患者57例,其中轻度妊高征19例,中度妊高征21例,重度妊高征17例;另选同期住院妊娠晚期健康者16例。观察各组血UA,24h尿蛋白水平变化。结果轻度妊高征组UA及尿蛋白水平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妊高征患者U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P〈0.05);UA水平与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97,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可作为妊高征患者临床监测指标,对妊高征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UA可能促进了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肾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妊高征)、前置胎盘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挪威NyeoCard Rea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分别测定正常非孕育龄妇女3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40例、妊高征孕妇85例(轻度28例,中度25例,重度32例)、前置胎盘20例和DIC患者6例的血浆D-D含量。结果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妊高征孕妇、前置胎盘和DIC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妊高征孕妇、前置胎盘和DIC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孕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妊高征组中轻、中、重度患者血浆D-D含量随病情的发展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正常妊娠孕妇血浆D-D水平升高,表明正常孕妇已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性增强状态,妊高征、前置胎盘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此类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因此,产前检测血浆D-D含量对病情监测、治疗、预防出血、降低及避免DIC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诊的妊娠晚期孕妇2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3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采取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四项,分别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观察记录前述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同时对研究组妊高征孕妇与非妊高征孕妇进行前述指标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对前述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对比可知,研究组PT与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孕妇与非妊高征孕妇的PT、AP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应尽早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根据异常情况采取处理措施,对于预防及控制产后异常出血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 D-二聚体(D-D)、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 HDCP 患者作为 HDCP 组,选取足月妊娠待产健康孕妇60例作为妊晚组,选取健康育龄非孕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 D-D 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HDCP 组的 D-D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 PT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 HDCP 组(P <0.05);妊晚组的 APTT 水平显著低于 HDCP 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FIB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的 PLT 水平和 PCT 水平均显著高于 HDCP 组和妊晚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MPV 水平和 PDW 水平均显著高于妊晚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随着 HDCP 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其 D-D 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P 均小于0.05)。结论HDCP 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和非妊娠妇女,血栓形成的趋势和危险性较高,且 D-D 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联合应用 D-D 水平、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 HDCP 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浓度在孕妇各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中的变化规律及Cys C在反映妊高征患者肾脏损害及肾功能恢复方面较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正常未孕妇女、健康晚孕妇女及轻度、中度、重度妊高征患者各60例,分别测定其Cys C、Urea、Cr、UA浓度。结果健康晚孕及轻度、中度、重度妊高征组血清Cys C水平与正常未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妊高征组Cr、UA水平与正常未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rea无差异(P〉0.05);重度妊高征组与其他各组比较,Urea、Cr、UA、Cys 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妊高征孕妇的Urea、Cr、UA在分娩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浓度分娩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Cys C较Urea、Cr、UA在反映妊高征患者的肾损害及肾功能恢复方面更敏感,是反映妊高征病情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胱抑素C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妊高征患者、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和健康体检妇女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酶法测定肌酐(Ser)和尿酸(UA)。结果CysC在妊高征患者和正常晚期妊娠中含量分别为(1.90±0.52)和(1.23±0.24)mg/L,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妇女(0.77±0.15)mg/L,P〈0.05,且妊高征组CysC水平高于晚期妊娠组(P〈0.05)。结论 血清CysC水平是反映妊高征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一项敏感和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正常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妇女血小板活化状态、血小板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预测及诊治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2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71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组24例、妊娠中期组23例、妊娠晚期组24例)和22例正常体检妇女(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仪、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观察各组血小板上CD62P、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含量。结果妊高征组CD62P含量明显上调,与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1、P0.05);妊高征组CD63表达量也高于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及妊娠晚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CD62P表达量明显高于妊娠早期组及妊娠中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晚期组的PLT含量显著高于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组的孕妇(分别P0.01、P0.05)。妊高征组PLT含量减少,与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及妊娠晚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CD62P呈负相关(r=-0.256,P0.05);PLT与CD63呈负相关(r=-0.336,P0.01)。CD62P与CD63呈正相关(r=0.303,P0.01)。CD62P、CD63、PLT、MPV、PCT、PDW、PT、Fbg指标在妊娠晚期组、妊高征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晚期组MPV、PDW、PT、Fbg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高征组CD62P、CD63、PDW、Fbg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PC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高征组CD62P与妊娠晚期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CT、PT、Fbg指标与妊娠晚期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CD62P和CD63诊断妊高征敏感性为77.3%,特异性为67.6%,假阳性率为32.4%,假阴性率为22.7%,阳性预测值为42.5%,阴性预测值为90.6%。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CD63比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更能反映血栓形成倾向,对妊高征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孕期5~10周早期妊娠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1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择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孕妇各30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25名正常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O.05),TT差异不明显,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琪  马晓艳  王虹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417-1418,F000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含量。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的PLT、PT、AP,IT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妇女(P〈0.05);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非妊娠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FIB含量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FIB含量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改变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和50例复发性流产疾病患者,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疾病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相比,PT、APTT、FIB、ATUI、PLT、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抗凝血指标说明复发性流产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