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抗精神病药的疗效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精神病药的疗效谈起于清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始于50年代初。1955年氯丙嗪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的应用。60~70年代又有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泰尔登、甲硫哒嗪等问世,继而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和新近的产品利培酮先后相继...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治疗6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BPRS总分在治疗末均显著下降,两组间BPRS总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疗效差异亦无显著性;利培团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氟哌啶醇组明显为低。结论: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抗精神病药奥兰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兰平(Olanzapine)是一种不同氟哌啶醇等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而十分类似氯氮平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它作用于多种受体,对阳性症状的疗效类似氟哌啶醇、利培酮,但对阴性症状、情感症状的疗效卓越,且副作用轻微,尤其是锥体外系副作用缓和,TD的发生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培酮短期内联合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氟哌啶醇组(n=40)及单独氯氮平(n=40)治疗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疗程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于疗后第1周、2周、4周、6周、8周末进行评定。结果 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氟哌啶醇组与单独氯氮平治疗组总体疗效相当,能较早、较好的出现治疗效果,而无严重副反应。结论 利培酮短期内联合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 29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临床调查。结果 67.12%患者出现体重增加;体重增加从多到少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奥氮平、氯氮平合并利培酮、氯丙嗪、利培酮、氯氮平合并舒必利;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体重增加较人组前有显著差异;女性患者、初次服抗精神病药者、合并心境稳定剂者体重增加亦明显。结论 大部分抗精神病药可导致体重增加,应在治疗前及治疗中定期进行体重监测。  相似文献   

6.
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评价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 10 5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利培酮、氟哌啶醇治疗 ,其中利培酮组 5 4例 ,氟哌啶醇组 5 1例。疗程12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评定临床疗效 ,以副反应量表 (TESS)和实验室检测评价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结束时 ,两组BPRS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临床疗效 ,利培酮组有效率 87 0 % ,显效率 5 7 4 %。氟哌啶醇组有效率 84 3% ,显效率 5 4 9%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利培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氟哌啶醇组少 (P <0 0 5 )。 结论 :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似 ,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轻而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利培酮、氯氮平和氟哌啶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CCMD - 2 -R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根据入院顺序分别进入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和氟哌啶醇组 ,并观察 8周。以PANSS和TESS量表评定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和氟哌啶醇组的PANSS量表总分、阴性分量表、一般精神病理学分量表评分均下降 ;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减分较氟哌啶醇组明显 (分别P <0 0 1,P <0 0 5 ) ,TESS量表的评分也与氟哌啶醇组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P <0 0 1,P <0 0 5 ) ;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和氟哌啶醇组肝功能、心电图检查结果 ,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少于氯氮平组和氟哌啶醇组。结论 利培酮、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均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 ,利培酮的安全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抗精神病药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几种抗精神病药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抗精神病药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PRL水平。结果:患者经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治疗后血清PRL明显升高,各药物之间以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5.95,P〈0.01)。PRL水平的升高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氯氮平对PRL水平影响不明显。结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的影响同样明显,强弱的顺序依次是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和利培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测定血细胞计数与分类。结果患者经利培酮、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的60例(20%)。氯氮平组发生率(29.1%)显著高于利培酮组(14%)(P<0.01),氯丙嗪组与利培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嗜酸性粒细胞均有影响,可能与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迟发性运动障的发生与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长期住院的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抗精神病药剂量恒定维持治疗6个月。排除器质性疾病及其它神经精神疾患。先用Simpson迟发性运动专业量表进行全院患者筛选,最终选出合乎要求病例109例,再用AIMS量表评定,依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三组,典型抗精神病药组(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安棕酯)、氯氮平组、利培酮组,使用SPSS10.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三组药物与TD的相关性。结果利培酮组的AIMS总分显著低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组(p=0.032),与氯氮平组无显著差异(P=0.275)。结论利培酮组,氯氮平组致TD症状的严重程度偏低,或对TD症状有一定抑制或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的方法,评估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 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并查看纳入文献清单和相关系统评 价的参考文献,全面收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 采用Stata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60 项研究,涉及4 077 例患者,年龄2~65 岁,研究论文发表 时间为1978—2015 年。各研究的样本量为4~180 例(中位数为61 例)。改善抽动症状评分方面,利培 酮比氟哌啶醇(P=0.54)、阿立哌唑比氟哌啶醇(P=0.45)、盐酸硫必利比氟哌啶醇(P=0.52)、氟哌啶醇比哌 咪清(P=0.67)、奥氮平比氟哌啶醇(P=0.15)、哌咪清比安慰剂(P=0.0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喹硫 平优于氟哌啶醇,阿立哌唑优于盐酸硫必利,利培酮和氟哌啶醇优于安慰剂(P均< 0.05),组间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42 项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耐受性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典 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治疗抽动症状,效果明显,但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非典型性抗精神病 药物(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齐拉西酮、喹硫平)能有效改善抽动症状,且耐受性较好,其中利培酮 和阿立哌唑是研究证据相对充足的有效药物,喹硫平是具有较好前景的药物,齐拉西酮、奥氮平与喹硫 平有一定疗效,但研究证据较缺乏。抗精神病药物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高质量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血清白细胞介素-2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 (平衡法 )检测 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 2含量。并对患者进行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副反应量表(TESS)等评定。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血清IL 2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5 ) ,男女之间无差异 ;精神分裂症治疗前血清IL 2水平Ⅰ型显著低于Ⅱ型 (P <0 0 5 ) ,混合型和Ⅰ型、Ⅱ型之间分别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氯氮平和利培酮能显著降低血清IL 2水平 (P <0 0 5 ) ,氟哌啶醇治疗前后IL 2改变不明显。治疗前后血清IL 2水平及其变化与首发年龄、病程、PANSS和HAMD评分及减分率、TESS总分均无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血清IL 2降低 ,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 ,并可影响其早期亚型分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 2水平达到免疫抑制作用。有必要加强免疫调节剂的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白细胞介素 (IL)的影响及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以及免疫状态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应用固定剂量的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 7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 12周治疗 ,并在治疗前后评定PANSS量表。以 18例健康人为对照。同时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IL 2、IL -6和IL -8含量。结果①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均降低精神分裂症过高的IL 2水平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②两种药物对患者过高的IL -6、IL 8水平均无明显影响。③治疗前IL 2、IL 8越低 ,则疗效越好。④治疗后IL 8水平与精神症状、主要是阳性症状有关。结论非典型和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免疫应答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患者治疗前的免疫水平与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出现体重增加者相当常见。研究发现 ,致体重增加作用最为明显的是氯氮平及奥兰扎平 ,甲硫达嗪、色汀度、氯丙嗪次之 ,利培酮又次之 ,氟哌啶醇及氟奋乃静等则相对较轻。因治疗期间体重增加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反应。方法:7所医院共计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904例其中以利培酮治疗者405例,其余为以氯氮平、氟哌啶醇、氯丙嗪或舒必利治疗的对照病例,使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副反应量表(TESS)等量表进行观察。结果: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疗效,有的与对照组相仿,有的超过对照组。副反应一般较轻。对睡眠影响较少,小剂量(4mg/d左右)疗效并不降低,而副反应更少。结论:利培酮可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可用于首发、难治病例、预防复发和青少年病例等,对维护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6.
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房中首选药物的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我院早期药物干预情况。方法采用早期干预病房与门诊用药作对比,调查全年患者首次使用抗精神病药(APD)情况,并作1年后应用追踪分析。结果病房组前三位使用的APD分别是维思通、氯氮平、氟哌啶醇,首选全部单种APD治疗,日平均最高剂量为(418.3±107.4)mg,明显高于门诊组(269.6±94.4)mg;病房组安坦预防性用药极少(3.7%),APD合并其他精神药物比例(30.5%)明显低于门诊组(71.8%);总显效率比较病房组60.7%优于门诊组26.9%,两组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1年后追踪首选APD使用率,住院组74.5%明显高于门诊组47.9%,换选药物主要以维思通、氯氮平为主。结论早期干预病房用药合理,疗效较好。作者提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利培酮与氯氮平联用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利培酮单用及与氯氮平合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根据入院先后对9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单用利培酮及与氯氮平合用组,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而联用组副反应明显高于单用组。结论: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加重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的调查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目的调查中国10省市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使用现状.方法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各省分为五个经济发展等级,以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的46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4 779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02年5月20~24日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结果 (1)在4 779例患者中,门诊为1 969例(41.20%),住院为2 810例(58.80%).与门诊患者比较,住院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比例高、年龄大、病程长、公费医疗比例高(均P<0.01).(2)使用频率在前六位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2.5~4 125 mg/d,平均(365±253)mg/d.其中住院患者的使用剂量[(409±274)mg/d]高于门诊患者[(300±201)mg/d;F=223,P<0.01].(3)2 617例次(54.99%)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2 940例次(61.7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在内).312例接受长效抗精神病药.3 523例(74.03%)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 236例(25.97%)联合使用2种及其以上抗精神病药.(4)常见的合并治疗药物有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断剂、苯二氮NFDA3类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结论国内精神分裂症药物处方方式逐渐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主流,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精神药物的处方方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利培酮、氯丙嗪及氯氮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功能影响的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38例、利培酮组41例、氯丙嗪39例、氯氮平组42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泌乳素、放射免疫法检测睾酮水平,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末的血清泌乳素(PRL)和睾酮水平.分别于基线及治疗第12周末使用简明男性性功能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性功能及精神症状,于治疗第12周末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12周末,利培酮组、氯丙嗪组、氯氮平组的性功能量表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利培酮组和氯丙嗪组治疗第12周末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基线水平[利培酮组:(12±5)ng/ml,(22±6)ng/ml,t=13.92,P<0.01;氯丙嗪组:(13±6)ng/ml,(19±5)ng/ml,t=8.27,P<0.01],喹硫平组和氯氮平组无明显变化.利培酮组和氯丙嗪组治疗第12周末的血睾酮水平低于基线水平:利培酮组:(0.77±0.21)ng/ml,(0.27±0.11)ng/ml,t=13.22,P<0.01;氯丙嗪组:(0.90±0.11)ng/ml,(0.32±0.14)ng/ml,t=11.27,P<0.01;喹硫平组和氯氮平组无明显变化.影响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功能的因素有泌乳素、睾酮、年龄及TESS分.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中,利培酮和氯丙嗪易引起血清泌乳素升高和血清睾酮降低,氯氮平具有较多药物不良反应,这些可能造成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评价(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严重的精神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症状持续,起病于青壮年而导致较高的患病率和严重的功能损害而常危及家庭和社会。直到1952年临床实践中发现氯丙嗪具有抗精神病疗效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才开始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现代治疗。之后的30多年间,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一直应用于临床,并称之为“经典抗精神病药(classic antlpsycho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