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间日疟原虫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血样 31份 ,Chelex- 10 0离子交换法用于提取滤纸血样中的 DNA,改进的套式 -等位特异 - 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鉴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 结果 在 19份广西当地间日疟病例血样中 17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89.5 % ) ,2份为热带族虫株 (10 .5 % ) ;12份输入病例血样中 ,温带族 8份 (6 6 .7% ) ,热带型 3份 (2 5 .0 % ) ,PV- 2型 1份(8.3% )。 结论 目前广西当地流行的间日疟以温带族虫株为主 ,少数热带族病例出现在环江和防城县 ;但输入间日疟病例中热带族虫株感染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辽宁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的基因型与地理分布。方法采集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样15份,Chelex-100离子交换法提取DNA,进行单管-套式PCR扩增,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判定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别。结果 12份本地感染间日疟血液标本中6份鉴定为PV-Ⅰ型温带族虫株(占50.00%),6份鉴定为PV-Ⅰ型温带族和PV-Ⅱ型混合虫株(占50.00%);3例输入性间日疟病例中PV-Ⅰ型热带族和温带族各1例,PV-Ⅰ型温带族和PV-Ⅱ型虫株混合感染1例。结论目前辽宁省间日疟原虫存在2种CSP基因型,即PV-Ⅰ型温带族虫株和温带族、PV-Ⅱ型混合感染虫株,无热带族虫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南方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种群结构、疟区分类及其防治意义。 方法 应用单管-套式/多重PCR对采自海南、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等5省(自治区)共346份间日疟原虫阳性患者滤纸血样作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鉴定, 结合5省(自治区)疟疾历史资料和近年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广东、广西和贵州等3省(自治区)疟原虫PV-1型温带族虫株均占90% 以上,热带族仅有个别发现,未见PV-2型;云南省疟原虫PV-1温带族占71.4%、 热带族占28.6%,PV-2型仅个别发现;而海南省PV-1型温带族、热带族和PV-2型等3大基因型类群分别约占1/3。 结论 广东、广西和贵州等3省(自治区)间日疟原虫PV-1型温带族占绝对优势, 疟疾控制效果好, 而海南、云南两省间日疟原虫基因型类群较复杂,疟疾控制难度大,说明间日疟原虫种群基因型结构复杂性和多重感染程度是影响当地间日疟流行势态及其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是防治与监测中重要的流行病学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建立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基因分型法用于地理株的鉴定。[方法 ]Chelex 10 0离子交换法提取滤纸血样中的微量DNA ;套式PCR和等位特异PCR技术、琼脂糖电泳分析法、斑点印迹和Southern印迹 探针杂交技术分别用于判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结果 ]用本文描述的套式 等位 特异PCR分型法 ,从一小片滤纸血样提取的微量DNA中 ,扩增出不同长度范围的 3种判别性片段 :6 5 0~ 770bp(间日疟种特异 ) ,15 0~2 30bp(温带族特异 ) ,5 88~ 6 15bp(PV 2型特异 )。用本法检测参考虫株出现的带型和长度与设计的靶序列完全吻合。检测 5 9份国内感染血样 ,42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 ,15份为热带族虫株 ,2份为PV 2型虫株。 4份境外感染血样中 ,2个巴基斯坦分离株均为温带族 ,缅甸和老挝各 1株均为热带族虫株。 [结论 ]①本法能同时区分PV 1型 ,PV 2型以及温带族与热带族虫株 ,且较现有 (PCR 探针杂交 )法更为简便、快捷 ;②现场血样初步检测结果显示 :我国存在PV 1型 (温带族与热带族 )虫株和PV 2型虫株 ,也可能存在温带族东南亚组虫株。  相似文献   

5.
应用改良的Chelex-100滤纸处理法对广东省中山市40例间日疟病人滤纸血标本进行处理后经PCR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判别CSP基因型。结果40例全部为PV-Ⅰ型温带族,未发现有PV-Ⅰ型热带族和PV-Ⅱ型病例。表明广东省中山市间日疟病人所感染的疟原虫优势虫株为PV-Ⅰ型温带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海南省疟区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及地理分布,为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套式等位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在海南省疟区内感染的间日疟病人滤纸血滴样本。结果 在99份受检血样中,有54份显示约700bp和约180bp二条扩增带,为温带族虫株,占54.54%;33份显示约700bp扩增带,为热带族虫株,占33.33% ;12份显示约700bp和588bp两条扩增带,为PV-2型虫株,占12.12%。结论 海南省流行的间日疟原虫CSP呈多态性,且存在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7.
应用改良的Chelex-100滤纸处理法对广东省中山市40例间日疟病人滤纸血标本进行处理后经PCR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判别CSP基因型。结果40例全部为PV-Ⅰ型温带族,未发现有PV-Ⅰ型热带族和PV-Ⅱ型病例。表明广东省中山市间日疟病人所感染的疟原虫优势虫株为PV-Ⅰ型温带族。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海南省疟区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及地理分布,为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套式等位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在海南省疟区内感染的间日疟病人滤纸血滴样本.结果在99份受检血样中,有54份显示约700 bp和约180 bp二条扩增带,为温带族虫株,占54.54%;33份显示约700bp扩增带,为热带族虫株,占33.33%;12份显示约700 bp和588 bp两条扩增带,为PV-2型虫株,占1 2.1 2%.结论海南省流行的间日疟原虫CSP呈多态性,且存在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9.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设计特异分型引物,利用巢式PCR技术(Nested-PCR)对采自中缅边境的间日疟患者血样作分型鉴定。检出的174份血样中,PV-I型热带族占54.6%(95/174)、温带族占35.6%(62/174)、PV-II型占2.9%(5/174)、混和感染占6.9%(12/174)。表明中缅边境的间日疟原虫存在4种基因型,以热带族为优势虫株,缅甸拉咱与云南腾冲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构成无差异(χ2=3.381,P0.05)。  相似文献   

10.
我国间日疟原虫基因型种群结构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用分子技术调查中国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与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血滴法采集我国 10个省 (自治区 )间日疟现症病人血样 ,用套式 、半套式 等位特异PCR基因分型法鉴定其型、族归属及其CSP基因型 ,并作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在 384个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中 ,检出温带族 2 5 8株 ,分为 14个不同的(等位变异 )基因型 ,遍布全国各省 ,其中主带≤ 731bp的基因型仅见于南方 5省 ;热带族 79株 ,分为 5个不同基因型 ,分布于北纬 2 5°以南的 5个省 (自治区 ) ;PV 2型 16株 ,包括 2个基因型 ;另 33个分离株为不同型(族 )或不同基因型虫株的重复 (混合 )感染。 结论 目前我国北纬 2 5°以北各省是单一温带族间日疟原虫分布区 ,北纬 2 5°以南地区是温带族与热带族间日疟原虫重叠分布区 ,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局部地区同时尚存在PV 2型 ;温带族内存在地理分布明显不同的 2个基因类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评价CSP基因型简捷PCR鉴定法在对间日疟的虫进行分型时的实用性。方法 利用套式等位特异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结构多态,以产生的多样性DNA片段作为对间日疟原虫分型的依据。结果 经检测42份被镜检确诊为间日疟滤纸血样,被分型33份,分型率为78.57%,温带型占30.30%(10/33),热带型占69.70%(23/33),未检到PV-Ⅱ型间日疟原虫,当第二次33份血样检测时93.94%(31/33)被分型,其分型符合率为77.42%(24/31)。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且分型不受采血时机限制,但作为云南间日疟的分型方法时,其稳定性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山东省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类型及其同源性,为病例溯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山东省报告的12例间日疟患者血样,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分别根据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酶切、测序、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12份间日疟患者血样MSP-1基因全部出现470bp扩增条带以及350、120 bp酶切片段,均为Sal-1型;MSP-1进化树分析显示,9份省内感染者样品序列同属一个分枝,1份印度感染者样品序列与印度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枝。12份间日疟患者样品CSP基因均包含GDRA(D/A)GQPA序列,为PV-Ⅰ型,其中10份省内感染者和1份广东感染者样品CSP基因出现560~840 bp和150~230 bp两种扩增条带,为PV-Ⅰ型温带族,1份在印度感染者样品CSP基因仅出现560~840 bp条带,为PV-Ⅰ型热带族。CSP进化树表明,10份省内感染者及1份广东感染者样品序列同属一个分枝,1份在印度感染者样品序列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枝。结论山东省本地感染间日疟原虫MSP-1基因型均为Sal-1型,CSP基因型均为PV-Ⅰ型温带族,本地虫株具有较强的基因同源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PCR技术,以Dig-11-dUTP代替部分dTIP直接扩增并标记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重复序列的基因片段作为DNA探针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结果表明:(1)采用PCR法直接制备并标记地高辛探针的方法较PCR扩增后再标记的方法更为快速、简便和经济;(2)探针只与间日疟患者血样核酸抽提物杂交阳性,而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的三株恶性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及正常人血核酸抽提物杂交阴性,该探针可以检测出相当于100μl感染血样中44虫/μl的水平;(3)将该探针用于深圳地区及湖北随州地区收集的间日疟患者血样的检测,147份镜检阳性的血样中,113份杂交阳性,与镜检的符合率为76.87%,20份正常人血杂交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序列,揭示当地Pvcsp基因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4-2017年报告的云南省本地和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血样。提取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 5.04、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分析,DnaSP 5.10计算核苷酸多样性(TT)、同义置换率(Ks)、错义置换率(Ka)及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结果共检测间日疟病例血样969份,扩增获得650~75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759份,包括云南本地感染者血样39份、非洲16份、缅甸688份、老挝13份、柬埔寨2份、巴基斯坦1份。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759条Pvcsp基因序列存在90个单倍型,其中29个为PV-I型温带族(类似VK210型),50个为PV-Ⅰ型热带族(类似VK210型),11个为PV-Ⅱ型(类似VK247型);3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1.4%(390/759)、41.1%(312/759)、7.5%(57/759),分布于云南本地感染、缅甸输入性病例中,但非洲、老挝及其他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只表现为PV-Ⅰ型。PV-Ⅰ型、PV-Ⅱ型氨基酸序列突变分别发生在29、10个位点。759份病例血样的He为0.224,π为0.075,Ka/Ks为0.48。除去柬埔寨和巴基斯坦,Pvcsp基因在老挝输入性病例中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e=0.422,π=0.03),云南本地与非洲输入性病例中的遗传分化最高(Fst=0.082),与缅甸输入性病例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002);Pvcsp基因在非洲与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中属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在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中遗传分化很小。结论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存在3种基因型,以PV-Ⅰ型温带族为优势虫株,不同基因型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分化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价CSP基因型简捷PCR鉴定法在对间日疟原虫进行分型时的实用性.方法利用套式等位特异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结构多态,以产生的多样性DNA片段作为对间日疟原虫分型的依据.结果经检测42份被镜检确诊为间日疟滤纸血样,被分型33份,分型率为78.57%,温带型占30.30%(10/33),热带型占69.70%(23/33),未检到PV-Ⅱ型间日疟原虫.当第二次对33份血样检测时93.94%(31/33)被分型,其分型符合率为77.42%(24/3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且分型不受采血时机限制,但作为云南间日疟的分型方法时,其稳定性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简便、灵敏、低本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套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 方法 应用标签引物扩增技术、Primer Premier 5.0软件、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BLAST)网络资源和矩阵试验法优化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患者滤纸血样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新建立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模拟现场滤纸血样的敏感性为恶性疟原虫1~2个虫/μl血,间日疟原虫5~10个虫/μl血。检测71份现场采集的镜检疟原虫阳性滤纸血样(恶性疟24份和间日疟47份)的结果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7.5%和100%。 结论 通过标签引物扩增技术优化的套式/多重PCR系统,适用于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样,其检出低原虫血症的敏感性和鉴定虫种的准确性均优于镜检法,是很有潜力的疟疾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间日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结果:(1)从间日疟原虫患者的全血DNA中扩增出约772bp的基因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切,证实为间日疟原虫CSP基因片段;(2)与间日疟原虫亲缘关系相近的三株恶性疟原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正常人全血核酸抽提物经扩增后均未见特异性的扩增条带;(3)该检测体系可检测出间日疟原虫感染血样中2.8虫/μl血的水平;(4)将该检测体系用于深圳地区及湖北随州地区间日疟感染患者血样的检测,147份患者的血样中144份检出阳性,可见一条特异性扩增带,与镜检的符合率达98%,而20正常人血样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法灵敏、特异且稳定性好,适用于间日疟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重组质粒DNA探针用于间日疟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32P标记含间日疟原虫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VA1作为探针,通过DNA打点杂交试验检测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该探针检测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敏感度达1ng;与现场采集的25份间日疟患者血样(原虫血症为0.003%-0.7%)的杂交阳性率为72%;与6例恶性疟和3例食蟹猴疟血样中各1例杂交阳性;与3例约氏疟和6例正常人血样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9.
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和CSP)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结论 同时用MSF-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基因序列(MSA-1)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感染。用此方法扩增实验室体外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显示1条300bp的DNA片断,而对实验室培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FCQ-27株则显示1条440bpDNA条带。用此方法检测15份采自云南中缅边界的恶性疟血样均能扩增出DNA条带,但不同血样的DNA条带的分子量不同,部分血样还存在1条以上的DNA条带。在同时扩增的10份正常人血样和10份采自江苏间日疟流行区的现症间日疟血样中均没有发现DNA条带。表明此方法具有很高的种和株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