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估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48例(94侧)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以及霉菌性鼻窦炎和鼻窦囊肿患者,随访1年、2年,分析手术前后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结果,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分观察手术效果,以SNOT-20调查表评价预后.结果 患者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SNOT-20评分表中各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8侧)窦口肿胀、狭窄可在术后随访过程重新扩大处理.1例出现眶周淤斑,无颅底和眼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操作简便,能有效解除窦口阻塞,同时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出血少,安全有效.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客观上反映了手术的良好转归.对合适的伴或不伴鼻息肉的鼻窦炎病例,可单独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或联合标准的鼻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造口术治疗侵入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和术后处理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对24例侵入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造口术;术后按内镜鼻窦手术后的常规处理,重点是防止中鼻道粘连及窦口再狭窄和促进窦口上皮化。结果:随访1~5年。24例患者术后均无囊肿复发,无眶内并发症,眼球复位。结论:鼻内镜下造口术治疗侵入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无复发和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术后处理的重点是防止中鼻道粘连及窦口再狭窄和促进窦口上皮化;长期复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鼻窦CT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30具成人尸头和80例患者鼻窦CT,重点注意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复合体阻塞同鼻窦炎的关系,结染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且鼻窦度同筛漏斗阻塞有密切关系。认为鼻窦CT能清晰显示鼻窦和中鼻道解剖及变异,因此,鼻窦CT应作为鼻内窥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鼻窦CT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30具成人尸头和80例患者鼻窦CT,重点注意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复合体阻塞同鼻窦炎的关系。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钩常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且鼻窦密度同筛漏斗阻塞有密切关系。认为鼻窦CT能清晰显示鼻窦和中鼻道解剖及变异,因此,鼻窦CT应作为鼻内窥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鼻窦与眼眶关系密切,二者之间仅为薄骨板相隔。额窦、蝶筛窦的良性病变多种,如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变态反应、创伤等引起窦口阻塞,黏液积聚形成囊肿;真菌感染;炎症息肉等,当鼻窦的病变侵袭眼眶时,可出现突眼、视力下降、复视等眼科症状,如合并感染严重者,病变迅速发展而导致眼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形成的原因、好发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7年8月诊治的7例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中,筛窦黏液囊肿2例、额窦黏液囊肿2例、额窦、筛窦黏液囊肿3例。鼻内镜下鼻内进路或鼻内外联合进路行囊肿切除术,一次手术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垂体瘤切除术后发生鼻窦黏液囊肿多因手术改变了鼻腔结构以及术后复查不及时造成中鼻道狭窄、粘连、鼻窦开口阻塞引起。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好发于筛窦、额窦或额窦和筛窦并发。鼻内镜下鼻内进路或鼻内外联合进路行囊肿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建立鼻窦鼻腔的通畅引流,术后定期检查可有效减少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的形成以及预防囊肿切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慢性额窦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14例(21侧)慢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冠状位鼻窦CT判定额隐窝开口位置,指导手术操作。采用SNOT 20调查表评价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48周,患者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鼻内镜检查见额窦口开放良好,术腔完全上皮化12例(19侧),窦口周围黏膜水肿息肉样变,窦口狭窄2例(3侧)。术后无脑脊液鼻漏、视力改变、复视等严重并发症。SNOT 20评分显示,术后24周和48周得分较术前基线分数有明显改善(1.08 vs 2.28, P<0.001;1.17 vs 2.28, P<0.001)。结论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操作安全,能有效缓解窦口阻塞情况,且效果持久。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根治性鼻窦手术中更为完善的上颌窦自然孔开窗术.方法为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66例行根治性鼻窦手术自然窦口扩大术,术后随访10~42个月,对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手术疗效与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根治性鼻窦手术中自然窦口的处理是治疗慢性鼻窦病变伴多发性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额窦神经纤维瘤致额窦黏液囊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患者右眼突出10个月,无视力下降、复视、嗅觉障碍,CT示右额窦内有边缘为弧形的高密度影,眶上壁骨质有破坏,肿物凸向眶内.手术采取鼻外额窦切开术,术中见右额窦前下壁隆起,有一约1.5cm直径大的囊肿(病检结果为黏液囊肿)突向眼眶;右额窦腔窦口处有一约1.5cm×1cm×1cm大的实性、较硬的新生物(病检结果为神经纤维瘤),阻塞窦口.清理病变组织,窦口放置1cm的硅胶管,术后2个月取出额窦引流管.结果术后右眼球无突出,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神经纤维瘤长期阻塞窦口使窦内引流中断,窦内黏液潴留最终形成额窦黏液囊肿.手术切除囊肿及神经纤维瘤,恢复并扩大了患窦与鼻腔间的引流通道,并须密切随访神经纤维瘤的恶变.  相似文献   

10.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鼻内镜鼻窦手术和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的疗效。方法 分析14例(19个上颌窦,3个额窦)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切除鼻窦囊肿(球囊组)和16例(23个上颌窦,8个额窦)采用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切除鼻窦囊肿(常规组)病例的临床资料。依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手术难度评分和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均行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采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价预后。结果 球囊组手术难度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也较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观察8、24周, 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术腔恢复良好,术后鼻窦CT影像示改善明显,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组与常规组行鼻窦囊肿手术可获得同-良好的疗效。球囊组的手术方式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由于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器械的限制,手术难度较常规组高,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许多致病因素均可引起慢性鼻窦炎 ,变态反应即为其中之一。抗原抗体反应激发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 ,血管通透性增加 ,鼻腔鼻窦粘膜水肿。肿胀的粘膜阻塞鼻窦窦口 ,妨碍鼻窦引流 ,致使粘稠分泌物潴留 ,细菌滋生繁殖 ,最终导致慢性鼻窦炎。为进一步阐明变态反应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选择 2 0 0例因鼻窦炎或鼻息肉病接受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 CT扫描及变应原试验。根据 CT扫描 ,将鼻窦病变分为 5级。 0级 :窦壁粘膜增厚小于2 mm;1级 :单侧鼻窦病变或解剖异常 ;2级 :局限于双侧筛窦或上颌窦病变 ;3级 :双侧病变…  相似文献   

12.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 ,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病例 38例。结果 :因鼻腔上部处理不彻底引起复发者 13例 ,中鼻甲息肉及中鼻甲外粘连至复发者 12例 ,上颌窦口阻塞引起者 4例 ,上颌窦内息肉未摘除干净者 3例 ,高位鼻中隔偏曲未行矫正阻塞中鼻道引起复发者 3例 ,其他原因者 3例。结论 :熟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 ,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 ,特别是对几个容易引起复发的部位的处理得当 ,以及术后定期合理的鼻窦内窥镜随访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良好的效果已得到公认.然而,经过了正规的内镜鼻窦手术后,仍然有相当多的患者表现为治疗无效或者复发难以治愈[1].苏志文等[2]认为,鼻腔鼻窦黏膜在维护鼻腔鼻窦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鼻腔鼻窦基础研究,以期发现鼻窦黏膜在术前与术后的变化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于术中及术后4个月取鼻内镜下行上颌窦口开放术的32例患者的64侧鼻腔上颌窦口后下壁黏膜,于扫描电镜下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67例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辅助鼻窦手术,在30°、70°鼻内窥镜引导下,利用微波辐射器可随意弯曲的特点,将微波探头经扩大的上颌窦口伸入窦内热凝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清除病变。需扩大上颌窦口者同时用微波行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58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治愈率86.6%。结论:此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手术中上颌窦口的识别与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关键是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建立与恢复以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中心的各组鼻窦通气引流通道。要提高手术成功率,上颌窦口需要保持长期通畅。由于上颌窦口位置变异较多,特别是严重炎症、息肉增生等,有时寻找上颌窦口并非易事。现将我们识别与处理上颌窦口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鼻窦通过开口与鼻腔相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窦腔内并不是无菌的。一旦在窦口阻塞或粘液滞留时,鼻寞在客观上可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或鼻窦内新生物、异物等是造成窦口阻塞和感染的常见原因;变态反应、牙源性感染、萎缩性鼻炎、腺样体炎等也是形成感染的有关因素;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囊性纤维变性、Kartagener 氏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7.
孤立性蝶窦炎性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对孤立性蝶窦炎性疾病症状、体征的认识和首诊准确率。方法 :分析 4 9例孤立性蝶窦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比较非内窥镜手术 10例和内窥镜手术 39例的手术效果。结果 :未经鼻窦内窥镜手术者 ,1例行蝶窦灌洗后头痛立即缓解 ,4例症状在 1周内缓解 ,5例 2~ 4个月后症状复发 ,窦口瘢痕狭窄阻塞 ,需手术切开引流。经鼻窦内窥镜蝶窦开放术者 ,治愈 31例 ,其中 10例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 ,2 1例术后 3~ 5d症状缓解 ;好转 8例 ,其中 5例仅感轻微头痛和嗅觉失灵 ,鼻内窥镜见窦口粘膜肿胀 ,CT、MRI复查未见窦腔病变 ;3例术后2个月视力恢复。术后 1个月复诊窦口开放率为 87.2 %。随访 6~ 4 8个月无病变及症状复发 ,未再次手术。结论 :孤立性蝶窦炎经CT或MRI等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检查加之以鼻窦内窥镜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且经鼻窦内窥镜手术对其治愈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春波 《耳鼻咽喉》2001,8(1):16-17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病例38例。结果:因鼻腔上部处理不彻底引起复发者13例,中鼻甲息肉及中鼻甲外粘连至复发者12例,上颌窦口阻塞引起者4例,上颌窦内息肉未摘除干净者3例,高位鼻中隔偏曲未行矫下阻塞中鼻道引起复发者3例,其他原因者3例。结论:熟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特别是对几个容易引起复发的部位的处理得当,以及术后定期合理的鼻窦内窥镜随访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认识鼻及鼻窦疾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96例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及鼻窦肿瘤进行CT检查,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CT能清晰地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前后筛房,筛房与眼眶之间关系及后筛与蝶窦颅底间的关系。对鼻窦内组织情况也能清晰显示,用CT对慢性增生性鼻窦炎进行分期,有利于手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预后。对慢性鼻窦炎、上颌窦囊肿、筛窦炎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术及外伤后鼻窦黏液囊肿形成的原因,探讨手术治疗方法及避免囊肿复发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鼻窦手术及外伤后形成黏液囊肿的病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囊肿切除术.1例额窦黏液囊肿术后1年后复发,2例术后复查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结论:鼻窦手术及外伤后可致黏液囊肿形成.鼻窦外伤骨折部位应尽量固定,黏膜复位;鼻窦手术中宜保持中鼻甲稳定性、保留窦内正常黏膜,术后密切随访,以减少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