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恶性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恶性直肠间质瘤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下段,且病灶常常较大。本组1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Miles术,4例行Parks术,1例行姑息性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11例(100%),CD34阳性9例(81.8%)。结果表明,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最后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CD117和CD34是其最有价值的确诊指标;其治疗仍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恶性直肠间质瘤,宜行腹会阴部联合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2例直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7~81岁,平均51岁。12例患者无症状,10例有症状者表现为便血4例,排便困难2例,便形改变2例,肛周疼痛1例,便次增多1例;病程2周~18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8例,经肛门肿物切除术8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3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3例。肿瘤直径最小者0.4cm,最大者18.5cm,平均3.1cm,其中小于2.0cm者11例,2.1~5.0cm者8例,5.1~10.0cm者2例,大于10.0cm者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18例,Desmin阳性2例,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5例。随访时间1个月~7年,平均26个月,2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较小时可选择局部切除,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直肠间质瘤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手术治疗的4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GIST 461例,继发GIST 2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6例食管间质瘤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术;23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胃部分切除术183例、近端胃+贲门切除术23例、远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3例;5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3例;11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10例、姑息性手术6例;2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行经骶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13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2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25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25例继发GIST患者中,肝转移患者行肝段切除10例、肝活组织检查1例;腹盆腔肿瘤切除6例;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脾切除及颅内肿瘤切除各1例.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12.58%(58/461),其中联合胆囊切除比例最高,占34.5%(20/58).最易出现联合脏器切除的GIST依次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0.39%(94/461),其中近5年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8.52% (77/270),与前5年的8.90%(1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7,P<0.05).结论 根据不同部位GIST的临床特点,采用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不同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STs)的诊断、治疗、预后.方法 报告1例62岁男性盆腔内巨大间质瘤并对其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讨论.结果术中肿块位于直肠前腹膜反折处,侵犯直肠,部分肿瘤与前列腺分界不清.行盆腔肿块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Dixon术),肿瘤病理学形态:肿瘤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CD117阳性D34强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GIST临床资料。 结果 肿瘤发生于食管1例,胃部4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23例,结肠3例,直肠3例,盆腔和后腹膜9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7例;1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79例行开腹手术,其中8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71例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55例获随访,13例术后复发,其中10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 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病人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在治疗泌尿系肿瘤中的作用。方法对行联合脏器切除的9例泌尿系肿瘤患者(包括前列腺肉瘤术后复发1例、前列腺肉瘤术后胃肠道间质瘤转移1例、前列腺肉瘤1例、前列腺癌术后复发1例、宫颈癌术后复发1例、膀胱肉瘤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接受全盆腔脏器切除术,1例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随访至今,3例健在,平均生存时间26.8(5~64)个月。结论盆腔脏器联合切除可有效地治疗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泌尿系肿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预后主要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直肠间质瘤(rectal stromal tumor)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3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3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不适21例,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15例,便血13例,肛门疼痛9例;CT和MRI表现为盆腔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向肠腔内、外突出生长,密度及信号不均,可见坏死、钙化和出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31例,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8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5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13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3例。治疗方法:局部切除术13例,低位前切除术11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5例,保守治疗4例。26例手术患者接受了伊马替尼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0~10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复发或转移8例,死亡15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术后复发和转移是直肠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RR=19.338,95%CI为(2.821,132.568),P=0.003],随访期间发生复发和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直肠间质瘤的有价值的指标,手术切除是其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毅  张雪霞  李俏敏 《腹部外科》2007,20(6):370-370
目的 探讨直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3年3月~2007年3月间收治的直肠恶性间质瘤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本组术后均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11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23个月发生肝转移再次手术治疗1例.所有病人均存活至今.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是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肠问质瘤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4例,结肠2例,直肠8例.肛管3例。良性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0例。结肠间质瘤表现为腹块、腹痛、肠梗阻等,直肠肛管间质瘤表现为便秘、便血、肛门部疼痛或不适等。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100、HHF35多为阴性。经肛局部切除术3例,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Hartmann术3例,Mises术3例,部分结肠切除3例,活检1例。结果:术后复发5例,3例为经肛局部切除,2例为姑息性Hartmann术。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37.5%(3/8)、28.6%(2/7)。结论:大肠间质瘤术前不易确诊.多发于直肠、肛管,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横切口行骶前肿瘤切除的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5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骶尾部横切口、离断骶尾关节进入骶前间隙,游离肿瘤两侧以及上下极,再游离并离断与盆腔脏器的紧密连接,切除肿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平均110(30~20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80(60~150)min,住院时间平均8(6~14)d,无盆腔脏器(直肠、膀胱、女性生殖器官等)损伤。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无明显骶前积液,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8年以上12例,5年以上18例,3年以上20例,1年以上6例,均未见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囊肿或上皮样囊肿21例,良性畸胎瘤1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良性间质瘤3例,神经鞘瘤2例,副节瘤2例,淋巴管瘤2例,苗勒氏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结论经骶尾部横切口切除骶前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和操作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期腹、盆腔脏器肿瘤侵犯膀胱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1例进展期腹、盆腔脏器肿瘤侵犯膀胱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原发癌占13例和复发癌8例。其中降、乙状结肠癌10例,直肠癌7例,卵巢癌2例,恶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血尿,腹痛,腹部肿块,肾积水。手术配合化疗15例(根治性手术9例,姑息性手术6例),放弃治疗6例。术后随访15例,随访3个月~5年,平均2.6年,无瘤生存6例,局部复发带瘤生存4例,死于癌症或晚期并发症11例。结论进展期腹、盆腔脏器肿瘤侵犯膀胱,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和窥镜等检查而诊断。处理取决于原发肿瘤的进展情况,对局部进展侵犯膀胱者,可以施行肿瘤扩大根治手术或姑息切除术,配合化疗等综合措施,近期效果良好,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病例 ,结合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 Dixon术后复发 17例 ,Miles术后复发 8例 ,经腹直肠切除结肠拉出术后复发 2例 ,经肛局部切除术后复发 2例 ;再手术中行Dixon术 3例 ,Miles术 14例 ,Hartmann术 5例 ,后盆腔脏器切除术 1例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 2例 ,局部姑息治疗 4例。结论 保肛手术指征不能过度放宽 ;注重直肠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对局部复发病例应采取积极的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骶部径路的直肠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4年3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病人施行经骶部径路的直肠手术经验。结果本组中直肠绒毛状腺瘤17例,直肠平滑肌瘤1例。早期直肠癌9例,进展期直肠癌2例,直肠类癌1例。30例直肠肿瘤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19例,直肠节段切除术11例。术后伤口感染1例,肿瘤局部复发1例。直肠癌组术后3年存活率100%,5年存活率91.7%。结论经骶部途径的直肠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适用于可行局部切除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TME)对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保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4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给予经肛ISR联合经腹TME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为2.1 cm(1.8~3.0 cm).病理类型:腺癌23例(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14例),乳头状癌1例,直肠间质瘤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5例,巨大绒毛状腺瘤3例.病理分期(术后):pTNM 1期18例,ⅡA期5例,ⅡB期1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15例,T2 5例,T3 8例,T4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121裂开2例,直肠阴道瘘2例.术后早期大便次数3~12次/d,肛门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6~12个月肛门功能逐渐恢复,大便次数1~5次/d,部分患者恢复正常.但是内括约肌全切术患者1年后仍然时有粪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复发1例,术后28个月和10个月肝转移各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肛ISR符合肿瘤的根治性原则,又能保留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外科处理和预后.#方法对30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letcher肿瘤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将其分为极低度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四组,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结直肠间质瘤发生在结肠4例(13%),直肠20例(67%),肛管6例(20%).免疫组化C-kit阳性表达率为87%.30例结直肠间质瘤全部行手术切除.29例(97%)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130个月.3年生存率为73%,5年生存率为53%.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4.226,P=0.02).结论 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结直肠间质瘤的最有效治疗手段,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对具体术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直肠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直肠间质瘤(R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8例临床表现为便血,3例肛门疼痛,3例肛门肿物脱出,1例大便变细。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4例,Actin阳性4例,S-100阳性2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3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3例行探查术。术后14例(77.8%)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其中9例完整切除者中5例生存超过5年;2例不全切除者中1例带瘤生存33个月;3例未能行切除肿瘤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CD117、CD34是诊断RST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手术是RST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法,分析2007-2010年治疗的8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5例经骶尾部切除,1例经腹切除,1例经腹骶联合切除,1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病理类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良性畸胎瘤)1例,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1例,淋巴管囊肿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无死亡病例。结果表明:(1)直肠指诊、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MRI检查对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2)原发性骶前肿瘤应行手术切除,根据肿瘤情况选择手术方法,完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8.
B超下会阴部瘤内注射治疗直肠转移癌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虹  许俐文 《护理学杂志》2002,17(8):633-634
直肠癌经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术后 ,如无盆腔及其他脏器转移 ,对单纯会阴部复发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获得根治的机会[1] 。我科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对 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单纯会阴部复发病人行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治疗 ,近期疗效满意 ,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4例均为男性 ,年龄 4 9~ 70岁 ,平均 5 9 5岁。均为直肠中、下段中分化腺癌 ,临床分期Dake’sB期 1例 ,C期 3例。经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局部复发 ,复发时间 <6个月 2例 ,6~ 12个月2例。临床表现为会阴部疼痛、坠胀感 ,咳嗽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肿瘤患者24例,按肿瘤良恶性分成A、B两组。A组于腹腔镜监视下,经结肠镜切除直肠腺瘤4例,结肠间质瘤2例,结肠腺瘤样息肉7例。B组在结肠镜指示下,经腹腔镜切除结肠癌7例,直肠癌4例。结果: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4)min,术后发生肠道出血2例,无肠穿孔病例。B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9±17.5)min,术后无切口感染或吻合口漏。A组患者术后第3天痊愈出院,B组术后第9天痊愈出院。结论: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肿瘤可以优势互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腔巨大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增强cT检查或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术中联合多种手术入路,对肿瘤进行游离和切除。术后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50例术前进行CT检查,6例进行数字医学三维重建。49例患者术前评估需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术前评估为仅行肿瘤切除;2例术前评估为肿瘤不可切除。14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术中通过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其余34例患者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入路:21例患者采用骶前正中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人路,11例采用骶前正中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8例采用耻骨后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入路。手术方式:18例行肿瘤+直肠切除,12例行肿瘤+膀胱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子宫、卵巢切除,10例行肿瘤+部分小肠、结直肠切除,4例行肿瘤十全盆腔脏器切除。53例患者达到R。切除,2例为肉眼未见肿瘤残留,1例有肿瘤残留。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5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2例出现盆腔感染,1例出现结肠造口瘘口旁疝,经通畅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后均痊愈。56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5例、胃肠问质瘤15例、肉瘤16例。随访至2012年12月,56例患者失访9例,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6.7%,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18.9%,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2.6%。结论盆腔巨大肿瘤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能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