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Le Fort I型截骨上颌前移术后对鼻尖高度和鼻翼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颌Le Fort I型载骨前移后鼻翼宽度及鼻尖高度的变化,作者发现术后鼻翼宽度有明显增加而鼻尖高度则略有降低,这种变化与上颌前移的距离成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段义峰  冯莉  熊莉  朱加林 《口腔医学》2005,25(6):366-367
目的评价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垂直颏兜牵引对牙面结构的影响。方法对70例恒牙列反牙合分别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及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垂直颏兜牵引矫正。在治疗前、治疗后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取模,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中,上颌相对于颅底前移、鼻底宽度、尖牙宽度、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上颌磨牙宽度和覆盖都增加,上颌磨牙颊向倾斜。单纯快速扩弓组下颌向下向后旋转,面下高度增加,覆牙合减少,联合治疗组则无。结论联合治疗较单纯治疗对牙面结构改变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上颌前牙牙冠总宽度与鼻翼宽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地区男61例女55例正常合116例,对上前牙睡冠总宽度及鼻翼宽度进行测量,采用计算机同频模型测量系统,结果 上前牙牙冠部宽度大于鼻翼宽度。各牙弓形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鼻翼宽测值为5.257-7.896mm,可做为全口义齿选上有牙牙冠总宽度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对UCLP术后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例生长期UCLP术后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对前牵引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前牵引后鼻尖点、鼻底点及上唇最突点明显前移,软组织面型凸度明显增加,治疗前的凹面型侧貌明显改善。结论: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颜面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纯  温馨  黄乐  赵宁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5):550-555
目的: 应用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上、下颌后牙倾斜角度、牙弓及基骨弓宽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析上、下颌矢状向变化对上、下颌骨宽度协调关系的影响,对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中上颌牙弓扩大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20例,Ⅰ类个别正常患者20例,共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颅面部CBCT,使用Mimics 20.0软件测量2组患者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间基骨弓宽度。对Ⅲ类错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进行三维模拟,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变后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Ⅲ类错患者上颌磨牙颊侧倾斜,下颌磨牙舌侧倾斜 (P<0.01);Ⅲ类和Ⅰ类错患者下颌基骨弓宽度无显著差异,上颌基骨弓宽度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1),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 (P<0.01);而上、下颌牙弓宽度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模拟前移3 mm时,Ⅲ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大于下颌 (P<0.05);上颌模拟前移4 mm时,上、下颌牙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大于Ⅰ类患者 (P<0.05);上颌模拟前移2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5);前移3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颌基骨宽度不足,上颌磨牙颊向和下磨牙舌向代偿性倾斜;但在上颌前牵引矫形治疗中,上、下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的协调程度随着上颌前移及下颌后下旋转的量而改变。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变化是上颌骨是否需要扩弓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变化量超过3 mm,多数患者不需要在前方牵引治疗中配合上颌扩弓。  相似文献   

6.
为无牙患者选择适当的人工牙和排列出自然与美观的外形是困难的。这一步骤正确与否,常影响到全口义齿的成败。Wilson和Lee等曾谈到鼻翼间的宽度与安放上颌前牙间隙有关的“鼻指标”。Lee认为两侧鼻翼外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与两侧上颌尖牙牙尖间的直线距离相同。Kern测量了509具于颅骨,发现93%颅骨鼻前孔的宽度与上颌四个切牙的宽度相等或相差0.5毫米。牙齿的排列:  相似文献   

7.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单侧唇裂鼻畸形产生机制,采用相应手术方法对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患侧鼻翼软骨充分松解后与健侧鼻软骨缝合悬吊固定,在同侧鼻前庭黏膜皱褶处采用"Z"成形术,在鼻小柱基部及患侧鼻翼外侧基部的皮下及肌层悬吊固定.纠正鼻翼塌陷、鼻尖过低、鼻小柱偏斜等畸形.结果 56例患者中,鼻翼塌陷矫正满意者占80%,基本满意占18%;鼻尖高度改善满意占78%,基本满意占18%;鼻孔形态对称性及宽度满意占46%,基本满意占44%.总体满意度为94.6%.结论 唇裂继发鼻畸形矫正时对患侧鼻翼软骨的充分松解游离是关键环节,患侧鼻前庭黏膜皱褶不仅影响鼻部形态甚至通气功能,还可能使鼻畸形的表现更显突出,因而对鼻前庭黏膜皱褶的矫正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矫正患侧鼻翼塌陷畸形方面有明显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头颅定位侧位X片的分析,研究了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术后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经LeFort Ⅰ型截骨术整体前移上颌骨后软硬组织标志点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上颌整体前移后,Sn点和A点、Vb点和Ⅰ点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之间存在着高度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平均软硬组织移动比值为:Sn:A=0.65:1;V_b:Ⅰ=0.57:1;在本研究范围内,上颌前移量对软硬组织移动比值无影响。 2.上颌整体前移后,上唇Sn点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与V_b点不一致;唇腭裂病人的软硬组织移动比值略大于非裂病人;改良的缝合技术能改善术后上唇的侧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 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颌前突行上颌骨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AMOS)的患者19例。收集其术前即刻和术后6~12个月的螺旋CT影像,通过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测量软硬组织标志点变化。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 2种术式术后最主要的软组织变化均发生在上唇区域且改变方向与骨组织移动方向相同。在前后向软组织改变上,LFIA组软硬组织改变的比例为0.628,而AMOS组为0.465。颊部和鼻尖软组织在2种术式后均发生了前移,其中AMDS组中颊部软组织前移的量与软组织厚度的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垂直向软组织变化上,LFIA组鼻尖点发生上抬且其距离与颌骨前徙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AMOS组上唇缘点发生下降且其距离与颌骨后退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水平向软组织变化上,鼻翼宽度在行2种术式后均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he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he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he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垂直向骨增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分期种植患者资料,对纳入病例的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当日垂直向骨高度、术后6个月垂直向骨高度及垂直向骨增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较术后当日垂直向骨高度有显著性降低,降低量为0.56±0.25mm;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的术后6个月较术后当日垂直向骨增量的变化量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剩余牙槽骨高度情况下,术后6个月较术后当日垂直向骨增量的变化量有统计学差异,RBH大于5mm的患者相对RBH小于5mm的患者垂直向骨增量的降低值显著增加;上颌窦宽度与术后6个月较术后当日垂直向骨增量的降低值呈正相关。结论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较术后当日存在垂直向骨增量的降低现象;剩余牙槽骨高度大于5mm时垂直向骨增量的降低值显著增加;上颌窦宽度与垂直向骨增量的降低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上颌窦解剖因素(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42例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共计60个上颌窦底提升位点,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骨与小牛骨混合物。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指标参数的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3种解剖因素与术后6个月种植体根端骨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窦底剩余骨高度为(4.46±1.55)mm,上颌窦宽度为(13.86±2.71) mm,上颌窦角度为78.09°±10.2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窦宽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剩余骨高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和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graft,FGG)分别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于上颌磨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30例,拔牙后填入Bio-Oss Collagen,随机分为两组,A组覆盖CGF封闭创口,B组使用FGG封闭创口,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半年后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变化,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结果 术后1周和2周时,B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0.79±0.16)mm和(0.35±0.18)mm(P<0.05)。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变化差值、颊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差值和上颌窦底高度变化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上颌磨牙拔除后,植入Bio-OssCollagen联合CGF或FGG行拔牙位点保存均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两者术后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没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创面愈合率和颊侧角化龈减少量优于A组。  相似文献   

14.
单侧三度唇裂(或唇腭裂)常伴有明显的鼻部畸形。这种鼻部畸形在患儿行唇裂修复时往往不能达到一期整复,原因是唇裂修复多在婴幼儿时施行,由于患儿年幼,鼻部尚在发育,不易施行广泛的鼻翼软骨整形手术。对鼻翼软骨的广泛分离和修整,据报道有可能影响鼻部的生长和发育,故单侧三度唇裂修复术后常伴有鼻部的继发畸形。单侧三度唇裂鼻部的畸形,是由于在胚胎第七周时,患侧上颌突与小球突未能达到预期的连合,造成或侧鼻底部的缺裂,而患侧鼻翼则附丽在上颌骨缺裂的门齿凹处。患侧上颌骨的不连合,在以后发育时则向外向后偏移,因而使患侧鼻翼也随之外展,并向下方塌陷,使患侧鼻孔扁平。由于鼻翼的外展,牵拉患侧鼻尖也向下前移位,使鼻小柱在患侧较健侧为短,因而使整个鼻尖部显得扁平而偏低(图1)。  相似文献   

15.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外形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前后鼻外形的变化,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在鼻畸形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人体学测量25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6个月的外鼻形态,主要测量指标为健、患侧鼻孔宽度和高度,鼻翼基底宽度及两侧鼻翼基底连线与内眦连线的夹角,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5例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后患侧鼻孔宽度为(11.61±2.18)mm,大于术前的(10.28±1.83)mm;高度为(4.52±1.19)mm,小于术前的(5.81±1.18)mm;患侧鼻翼基底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随访6个月后,虽形态有向术前回复的倾向,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翼基底的变化是植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适量的超充填可弥补术后骨质吸收,为以后的鼻畸形整复提供一个对称的基底。牙槽突裂植骨后,鼻孔宽度和高度均有变化,故不主张在牙槽突裂植骨同期或之前行鼻畸形整复术。  相似文献   

16.
患者,文××,女,24岁。因左鼻翼外伤后缺损6月余。于1986年10月29日住院,检查:左鼻翼至鼻尖外侧有0.7×0 6cm缺损区(图1),鼻尖至鼻背部见5cm长条索状疤痕,左鼻孔大于右鼻孔0.3cm,鼻小柱居中,于1986.11.3在局麻下切除左鼻翼缺损缘疤痕组织,游离出鼻翼软骨1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唇腭裂鼻畸形患者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矫正术后鼻部外形在术后两年间的变化。方法:选择1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18~25岁唇腭裂鼻畸形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6、12、24个月时,标记鼻根点(n),鼻尖点(prn),鼻底点(sn),鼻翼点(al),颏顶点(gn)。以鼻根点到颏下点的连线(n-gn)为纵轴线,测量鼻根点到鼻尖点(n-prn)的角度变化。测量鼻尖点到鼻底点(prn-sn)的距离改变。测量额鼻角(nasofrontal angle)和鼻唇角(nasolabial angle)的角度变化,同期照片资料存留。结果: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测量数据显示,所有唇腭裂鼻畸形患者术后鼻部外形明显改善,鼻尖高度增加,鼻背部倾斜得到改善。结论: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矫正唇腭裂鼻畸形术后,鼻畸形能够得到有效矫正,并能获得较为稳定的长期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唇挡早期矫治上颌拥挤病例引起的牙弓三维改变.方法 选取正畸患者12例,平均年龄9.8岁.为缓解上颌的拥挤,戴用唇挡8个月.戴用唇挡前后取记存模型,进行三维数字化,以第三腭皱为参考将治疗前后的模型重叠,分析牙齿三维位置改变及倾斜度的变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上牙弓弧形长度的差异.结果 戴用唇挡后,牙齿三维方向的改变以后部牙弓的变化最为显著,矢状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2.08、2.03mm,上牙弓弧形长度增加5.12mm;垂直向上颌第一前磨牙升高1.17mm,第一磨牙升高0.72mm;横向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增加2.62mm,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3.08mm;以上各测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上颌切牙存在少量前移、扩宽和唇倾.上颌切牙唇倾度增加3.90°,第一磨牙远中倾斜度增加8.2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上颌唇挡可以缓解轻中度的牙弓拥挤.唇挡引起的牙弓长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磨牙的远中移动、后倾以及牙弓的扩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