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分析了1990年7月~1996年9月乙肝五项检测的1079例病例。统计学结果表明:HBV感染者PHC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HBV感染与总的肿瘤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并与其它常见肿瘤亦无明显关系(P>0.05)。PHC患者中HBV感染者AFP阳性率与HBV未感染者的AF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防治HBV感染对于预防PHC的发生不失为有效措施。AFP测定在人群中普查PHC是有广泛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原发性肝癌(PHC)及肝硬化(LC)患者血中HBV-DNA及HCV-RNA,同时检测血中乙肝5项标志及抗-HCV。结果56例PHC中,HBV5项标志阳性者43例(76.78%),HBV-DNA阳性者42例(75.00%),两种方法联合应用阳性率为49例(87.5%);其中34例检测HCA-RNA阳性者8例(23.53%)。62例LC中,HBV5项标志阳性者35例(56.45%),HBV-DNA阳性者38例(61.29%),二者联合应用阳性数为45例(72.58%),其中34例检测HCV-RNA阳性数为9例(23.68%)。PHC组HBV感染率显著高于LC组(P<0.05),HCV感染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对HBV、HCV感染与LC、PHC的发生发展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和PCR法对126例PHC病人,60例慢性肝炎(CH)病人和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HAV,HBV,HCV和HEV等4种病毒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③结果PHC病人中HBV感染率为92.85%,HCV感染率为20.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67%和1.67%(χ2=11.78,120.56,P<0.01).51.28%的HBV感染者表现为抗HBe阳性和HBeAg阴性。所有HCV感染者均伴有HBV感染。④结论PHC发生除主要与HBV感染有关外,亦与HCV感染有关,而与HAV和HEV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荆晓江  李淑兰 《甘肃医药》1995,14(4):181-183
对83例肝炎后肝硬化(PLC)和23例原发性肝癌(PHC)进行多项指标的比较分析。两组中位年龄相近(51.39和51.67岁)。仅有69.6%的PHC患者具有肝硬化背景。HBV感经在两组分别达到70%(PC)和100%(PHC)。HBVM单项指标分析,PLC与PHC两组均以HBsAg和抗H-Bc阳性率增高为主,HBVM的血清学模式则以HBsAg、抗-HBe、抗-HBc组合形式增高为主,分别达到29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和30例非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PHC组Hcv-RNA(+)为27%明显高于对照组(7%)(P<0.05),而PHC组HBvM(+)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23%)(P<0.01);PHC组HBV-M(+)和HBVM(一)时HCV-RNA结果无差异(P>0.05).提示广西PHC发病与HCV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检测892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清中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戊型(HEV)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患者占肝病患者13.6%(121/892),其中59.5%(73/121)为重叠感染。HCV与HBV重叠感染最常见,占64.6%(47/73),其次是HCV、HAV和HBV(13.7%),HCV与HEV(18.2%),HCV与HAV(6.8%),及HCV、HBV和HEV(6.8%)。HCV重叠感染者重症肝炎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者。结果提示,重叠感染是HCV感染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与HBV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了解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通过改变引物3’端的方法,检测HBV感染者的前C区第1896位点变异株。结果:105例HEV感染者中的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株总检出率为56.2%;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57.0%与500%;≤30岁组,31-59岁组,≥60岁年龄组的检率分别为60.0%,56.6%,28.6%;无黄疸组,轻~中度黄疸组,重度黄疸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3.2%,65.1%,40.0%;在HBV携带者、慢性肝炎(包括轻、中、重庆),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0.0%,57.4%,33.3%,70.0%。结论: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株广泛存在于HBV感染者中,而且其检出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V感染时间长短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并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8.
对128例有病理诊断依据的肝细胞场(HCC)、47例慢迁肝(CPH)、105例慢活肝(CAH)、46例肝硬化(LC).采用嵌套式PCR技术检测其血标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IIA,对这两种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在HCC组。HCVRNA14.1%阳性,HBVDNA7i.3%阳性。CPH,CAH,LC和HCC的HBV感染率均在90%左右,而HCV感染率则分别为8.5%、9.5%、17.4%和19.5%,显示HCV感染率随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晚期肝病组的HCV感染率(19.0%)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9.2%,P<0.05)。提示HCV感染后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为HCC可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病理过程。HCV,HBV重叠感染率。HCC组高于CPH,CAH,而与LC相近,显示HCV重叠感染在原有HBV感染的基础上促进病变向着迁延化、慢性化,进而向着肝硬化、HCC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用ELISA测定181例各型HBV感染者血请中HDV标志物,结果HDVM阳性57例,阳性率为31.49%。各型肝炎间HDV感染卒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次为SH>LC>CAH>CPH>AH>ASC。用异羟基洋地黄毒试元标记的HBVDNA探针测定其中57例HBV/HDV及单纯HBV感染病人血清中HBvDNA及其含量,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HBV/HDV组(67.92%)明显低于单纯HBV感染组(84.62%)(P:0.0152),且前组中HBVDNA含量也明显低于后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HDV感染多见于严重的及慢性肝脏疾病;在HBV/HDV感染的急性期,HBV复制受到抑制;而在重症型、慢性期和肝硬化时则未见这种抑制现象,说明在HBV/HDV感染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病毒复制现象。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我院外科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57例原发性肝癌(PHC)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标志(HBVM)及抗-HCV检测,发现我国130例患者HBVM的阳性率为88.5%,抗-HCV阳性率10.8%。27例毕裔印尼(印尼)患者的HBVM及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9.3%及48.1%,提示我国PHC与HBV感染关系密切,HCV感染不是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85~1995年间初诊误诊肝炎肝硬变(HLC)的原发性肝癌18例,与配对抽取同期住院,性别、年龄相同的肝炎肝硬变18例,将其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生化及AFP检测,以及B超、CT扫描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有以下鉴别注意点:1)肝脾肿大质地硬或呈结节状,持续性右上腹痛(P<001)。2)排除其它原因的持续低热或血性腹水(P<005)。3)黄疸升高与ALT不平行,消化道症状轻(P<005),PTA<80%。4)肝脏不大,进行性消瘦,右上腹持续隐痛,AFP≥400ng/ml。5)肝炎肝硬变患者AKP、γ—GT持续增高,AFP持续高于正常值。6)警惕AFP阴性肝癌,早做γ—GT—Ⅱ协诊。7)警惕B超或CT扫描误诊、漏诊肝癌,强调影像学定位诊断协同AFP、γ—GT—Ⅱ定性诊断更能减少误诊提高PHC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乙肝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肝脏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及乙肝复发的诊断标准;探讨预防乙肝复发的各种方案的优劣,指出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报道的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案.笔者认为,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需进行综合防治,治疗从移植前开始进行,贯穿术中,术后进行长期乃至终生防治.  相似文献   

15.
白静  刘冲  翁以炳  段美丽 《医学综述》2011,17(12):1904-1906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缺氧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间北京友谊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氧性肝炎患者占同期收治患者的3.22%,男女比例为1.89∶1。导致肝脏损伤的常见原因依次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重度脓毒症。所有患者监测到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急剧升高,且59%的患者AST较ALT值更高。病死率为52.6%,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结论 ALT在发病后急剧升高,经治疗后可短期内降至正常为缺氧性肝炎患者典型的实验室表现,本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方法,提高乙肝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成人乙肝患者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小剂量HBIG Lamivudine与单纯应用Lamivudine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区别。结果Lamivudine组75例患者,12例患者发现有肝炎复发,复发率为16.7%(12/75),其中4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联合用药组45例患者有3例乙肝复发,复发率为6.7%(3/45),未检测到YMDD变异株。结论小剂量HBIG Lamivudine比单纯使用Lamivudine能更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且术后发生YMDD变异的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49例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结果表明:甲型肝炎37例(75.5%),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9例(18.4%),乙型肝炎1例(2%)。肝功能检查除 SGPT 恢复正常天数多于甲型肝炎,其余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北京 WL XGX- 888型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设备对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共 17次 ,每次置换同型血浆 2 0 0~ 30 0 ml,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人工肝治疗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 10 0 %。生化指标、总胆红素 (TBil)、转氨酶 (AL T、AST)。碱性磷酸酶 (AL P)、总胆汁酸 (TBA)及凝血酶原时间 (PT)改善显著 ,其下降幅度分别为 2 78.6 1±15 9.0 8μmol/ L,10 5 .1± 112 .2 4 μ/ L,71.73± 6 0 .2 5 u/ L,78± 4 7.6 7μmol/ L,5 1.82± 5 9.81μmol/L和 8.12± 2 5秒 (P<0 .0 0 1,0 .0 5 ,0 .0 5 ,0 .0 0 1,0 .0 5及 0。0 0 1)。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上升显著 ,其上升幅度为 15 .4± 10 .1% (P<0 .0 0 1) ,但术后 72小时总胆红素反弹 ,甚至超过术前水平 ,总成活率为 33% (2 / 6 )。治疗前后蛋白、胆固醇、电解质及血细胞无显著性变化 (P>0 .0 5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5 .3% ,其中荨麻疹、低血压最常见。讨论 :血浆置换为重症肝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早期可提高疗效 ,关键在肝细胞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皖北地区87例肝细胞癌、80例肝硬化和100名健康对照进行乙肝型肝炎病毒(HBV)、HCV血甭标志和HBV-DNA、HCV-RNA检测。结果;皖北地区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除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外,与HCV感染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安全性及早、中、晚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2例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临床症状、血氨及不同时期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1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PTa上升(P<.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存活率分别为90.0%、53.3%、14.9%.结论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副作用小,对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有较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