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结肠切除并以回肠贮存袋 肛管吻合 (IPAA)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首选手术 ,由于报道的病例不多 ,很难评估不同年龄组病例的IPAA功能结果和生活质量。作者收集OhioCleveland临床基金会结肠直肠外科于 1 983~ 1 999年收治的1 895例IPAA手术 ,至少经 6个月随访 ,按术时 <45岁、46~ 5 5岁、5 6~ 65岁和 >65岁分组进行分析 ,观察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 ,后者用Cleveland生活全面质量(CGQL)评分评估。手术满意度以 1~ 1 0分计 ,1 0分者指完全满意。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时多数超过 65岁 ,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多…  相似文献   

2.
自1978年以来,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已用直肠全结肠切除和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治疗,其回肠装有两肠襻(J)、三肠襻(S)或四肠襻(W)型之分,而以1型回肠袋最为常用.近期对手术已作了改进,在某些病例省略了暂时性回肠造口术,缩短了住院日期.IPAA术后肛管排便功能如何和回肠袋有什么并发症,均是临床上关注的问题.美俄亥俄州Cleveland临床基金会肛肠外科自1983~1993年共施行直肠全结肠切除和IPAA手术1005例,其中455例为女性.术前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858例(85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2例(6.2%)、病因尚未确定的结肠炎75例(7.5%),其余有TNM2期结肠直肠癌4例、幼年型息肉瘤4例以及结肠直肠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和巨结肠各1例.平均随访35个月(1~125个月).术后病理学诊断确定术前诊断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和21例诊断未定的病例均为克隆病.分析手术指征计内科治疗失败422例、组织发育不良104例、癌肿23例、中毒症21例、出血29例、失禁或便急40例、预防癌变18例、结肠直肠狭窄11例和便秘1例.另296例在完全切除了直肠后仍有结肠病变.349例原已施行各种结肠等手术,如结肠切除和回肠直肠吻合术,部分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达280例)、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直接回肠肛管吻合和IPAA吻合术等.  相似文献   

3.
Lin JJ  Song ZF  Xu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1-863
目的 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5~ 2 0 0 2年间共对 6 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其中UC 2 5例、FAP 34例、其他 2例 ,应用S袋 2 5例、S J袋 13例、J袋 17例以及W袋 6例 ,术后随诊 1~ 18年、平均 8年 ,比较分析术后控便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并发症发生率为 16 % ( 10 / 6 1) ,其中UC患者 ( 2 4 % ,6 / 2 5 )高于FAP患者 ( 12 % ,4 / 34) ,W袋高于其他各袋 ,手法吻合 ( 2 0 % ,8/ 4 1)高于吻合器吻合 ( 10 % ,2 / 2 0 )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2 4h大便次数平均为 4 2次。日间 84 % ( 4 3/ 5 1)、夜间 75 % ( 38/ 5 1)的患者排便能自控 ,6 % ( 3/ 5 1)的患者有明显的大便失禁。大部分患者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表示满意。结论 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可维持UC与FAP患者肛管自控功能和可接受的大便次数 ,术后并发症较少 ,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家族性息肉病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和回结直肠切除、回肠J形贮袋成形、回肠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IPAA)治疗38例家族性息肉病的资料.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半年后的排便次数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排便次数均明显减少,综合排便功能也基本相似.IPAA组治疗更为彻底,有效减少术后息肉的复发.结论 IPAA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结肠全切除伴直肠粘膜剥脱及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较多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些病人术后并发轻度大便失禁,尤其多见于晚间,涉及IPAA后排便控制的因素甚多,关键在肛门括约肌.有人证实I-PAA后主要是受控于内括约肌的肛管静息压有所下降,但受控于外括约肌的挤逼压是否改变、如何改变,则尚无定论.作者认为内、外括约肌均可因施行IPAA而受损,从而导致失禁.为证实这一设想,作者对1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施行IPAA者(男6、女4,平均33岁)进行了肛管静息压及挤逼压的测定,并检测了内括约肌的直肠(或IPAA后的回肠袋)——肛管抑制反射.  相似文献   

6.
自 1978年以来重建性直肠结肠切除术 (RP)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 (IPAA)是治疗粘膜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手术方法 ,但有门静脉栓塞 (PVT)的发生。 Cleve-land临床基金会结肠直肠外科于 1997~ 2 0 0 0年共行IPPA手术 70 2例 ,在术后 10周内行腹部 CT扫描。按检查结果分析下列 4组 :PVT伴脓毒性并发症 (A组 )或不伴脓毒性并发症 (B组 ) ,无 PVT伴脓毒性并发症(C组 )或不伴脓毒性并发症 (D组 )。分析病人一般统计学、症状和临床过程。结果 在 70 2例中 ,94例在 IPAA术后曾行 CT扫描 (平均术后 2 0天 ) ,计男 4 8例、女 4 6例 ,PVT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价值、手术适应证及其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25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1例,成人巨结肠致便秘患者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排便情况、并发症、生活质量.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30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36个月,术后3个月内大便次数均增多,平均每日4.5次(3~6次),软便;以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1年后每日1~3次成形大便,无一例需服止泻剂.术后2例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其他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腹泻、腹痛、排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 对排便功能障碍患者,有选择性的行结肠次全切除并盲直肠吻合术,近期疗效理想,特别对于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较好,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重建性直肠结肠切除和回肠贮存袋 -肛管吻合( IPAA)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 ( UC)的首选手术方法 ,但这一手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 ,有的需再次手术。有时需作一无功能回肠造口 ,作者分析 154例 IPAA中施行无功能回肠造口的指征及其后果。英国伯明翰依丽莎白皇后医院于 1983年~ 1993年曾施行 154例IPAA手术 ,采用 2个 S型贮存袋和肛管内粘膜切除以及手法吻合 ,1个 S型贮存袋用吻合器吻合 ,13个W型贮存袋 ,138个 J型贮存袋 ,均切除肛管内粘膜 ,其中 94个全用吻合器操作。分析后来加作无功能回肠造口的结果。2 8例需作后期无功能性回肠造口 …  相似文献   

9.
吴性江  邹忠寿 《普外临床》1995,10(2):106-107
1979-1994年,作者采用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代直肠治疗生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息肉病30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须加和回肠造瘘,二期手术行回肠代直肠26例,其中,行回肠造瘘袋者14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有排便功能和便意感,行回肠造袋者的排便次数和粪污均好于未造袋者。研究结果表明: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代直肠术完全切除了病变及潜在的肠段,同时保留了肛门排便功能。回肠造袋对控制排便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对1984~1998年间进行的9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作回顾性总结。结果 “S”形储袋6例,“J”形储袋3例。9例均存活。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经非手术冶疗后缓解;1例发生储袋瘘导致盆腔感染,最终切除储袋,行回肠造瘘:伤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随访8例,随访时间1~13年。排便次数中位数为5次/24小时(4~10次/24小时)对排尿和性功能无影响.结论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的初步结果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1.
储袋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文献报道,25%~3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急性结肠炎、难治性UC及癌变风险。外科手术包括全结肠切除与次全结肠切除,切除结肠后行回肠末端造瘘与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储袋有“J、K、S、N”等形状。对于慢性UC.目前最佳的手术方式是IPAA.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后肠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IPAA手术的3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肠道功能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肠道功能,分析IPAA术对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形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的价值。方法1994年9月至2004年9月对18例全结肠切除患者应用三环形回肠贮袋加选择性截流术,其中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14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结果18例获12月~5年随访,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6.7%),贮袋阴道瘘、早期炎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各1例,均治愈。术后平均排便频率:术后2周内4.9次/d,1个月3.8次/d,6个月3.1次/d,1年1.8次/d。至6个月时都能控制干便,其中控制正常者15例(83.3%),控制欠佳者3例(16.7%),无大便失禁。但稀便控制能力较差,至1年时仍有1例(5.6%)患者稀便失禁。无一例须插管排空。结论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形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排便功能好,是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和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后患者控便能力与肛管压力的关系。方法对16例患者行IPAA术,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控便能力,并检测肛管压力。结果12例获得随访,平均2.3(1.0~4.5)年,患者排便次数在术后1年时明显少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P<0.05);肛管静息压和最大缩柞压在术后1个月、6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在术后1年时已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似(P>0.05)。结论IPAA术后肛管压力的改变可能与患者的控便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结肠成形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行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1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第1组31例,制成结肠成形袋后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TCP组);第2组30例,行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CAA组)。分别于术后3、6、12、15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5个月时,TCP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2次、便后1h内需再排便者占4%、排便失禁综合评价0,均优于CAA组(分别为4次、12%和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TCP组直肠最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分别为(162.3±2.0)ml/kPa和(28.3±1.7)ml/kPa,与CAA组(154.3±1.9)ml/kPa和(26.5±1.1)ml/k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各1例。TCP组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结论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腹腔镜下IPAA治疗的38例UC病人的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38例病人均成功实施 IPAA,34例病人实施腹腔镜下二期手术,4例病人实施三期手术,其中2例在第二期时中转开腹。22例为激素或挽救治疗失败的重症UC病人。手术中位时间为340(210~47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储袋肛管吻合口瘘,1例发生储袋顶端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3个月时随访病人平均排便次数为(4.75 ± 1.24)次/d,克利夫兰总体生活质量评价(CGQL)为0.85 ± 0.08。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行IPAA治疗UC安全可行,术后病人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满意。部分重度活动期UC病人也可实施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采用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与回肠直肠吻合术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在手术结果、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中行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贮袋吻合术18例,术后无死亡,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均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直接吻合组优于贮袋组(P<0 01),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肠蠕动次数两组相似(P>0 05)。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6年。3例(25% )直接吻合者术后直肠息肉癌变需切除直肠。两种术式的术后排便功能相似,仅在白天排便次数和肛周刺激方面IRA组优于IPAA组(P<0 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相似,但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减少术后残留的直肠黏膜癌变机会,因而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结肠成形袋和结肠J型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73例中下段直肠癌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CPP组)36例,行结肠成形袋手术。第2组(CJP组)37例,行结肠J型袋手术。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CPP组均成功实施了结肠成形袋手术,但CJP组有4例(10%)因盆腔狭窄、肥胖未能成功实施结肠J形袋手术。术后6个月时两组每日平均排便次数为4.3和4.5,便后1h内需再次排便为23%和20%,大便失禁评分为3和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x^2=0,101,t=0.643,P〉0.05)。术后12个月对每日平均便次、便后1h内需再次排便、大便失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CPP组和CJP组分别为:2.4次、2.2次;5%、6%及2、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9,x^2=0.506,t=0.582,P〉0.05)。结论结肠成形袋和结肠J型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相似。结肠成形袋方法简单、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结肠贮袋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7例行全结肠旷置术治疗的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7年7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行全结肠旷置术治疗的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排便情况;对比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Wexner便秘评分及胃肠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12 (6,29)个月,无一例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手术时间为43~63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54 (52,58) min;术中出血量为22~31 mL,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9 (28,30) mL;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为3~9 d,平均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为6 (5,7) d;住院时间为9~16 d,平均住院时间为12 (11,14) d。67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4例出现结肠旷置综合征,其中12例行灌肠、口服肠道益生菌及肠道动力药物后明显好转,仅2例严重病例因反复恶心、腹胀、腹痛等,行回肠末端造口术。患者术前大便干结,排便费力,3~7d排便1次;患者术后均排便良好,术后1个月排便次数为(4.00±1.00)次/天,术后6个月排便次数为(2.50±0.50)次/天,术后12个月排便次数为(1.20±0.40)次/天。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患者排便次数缓慢恢复至1次/天左右。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Wexner便秘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 0.05);术前胃肠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低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P 0.05)。结论全结肠旷置术是治疗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的一种有效术式,但远期易发生结肠旷置综合征等,需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手术为重建性直肠结肠切除和回肠贮存袋手术 ,但有一些大小并发症可影响肠道功能。作者分析英国StMarks医院等外科单位于 1 976~ 1 997年收治的 63 4例炎性肠道疾病 ,随访至 2 0 0 0年底。全组中 ,男 3 3 6例 ,女 2 98例 ,平均年龄 3 4.7岁 ( 9~ 73岁 ) ,病理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61 1例、克隆病 1 3例、不明结肠炎 1 0例。贮存袋W型 2 96例、丁型 2 0 2例、Kock式 90例、S型 46例。 1 2 3例未加作转流型回肠造口。平均随访 85± 5 8个月。全组死亡 2 6例 ( 4 %) ,其死因有肺并发症 3例、术后败血症 2例、癌肿布散 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