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藏象辨证与证素辨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藏象辨证与证素辨证的关系。从理论认知、辨证原则、病位划分、思维模式和证名规范5个角度分析藏象辨证和证素辨证的异同。两种辨证体系在理论认知和辨证原则上具有相似性,提出了建立统一规范的辨证新体系,以病位和病性作为辨证的核心;两种辨证体系在病位划分、思维模式和证名规范上具有差异,证素辨证遵循“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模式,以时空划分病位,并建立了加权浮动阈值求和计量诊断方法和证候辨证素量表,信息量化和可操作性更强;藏象辨证以五脏系统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总结了常见的基础证和复合证,对证的层次性、系统性的阐释更加清晰。藏象辨证在继承证素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使得病位划分更加系统,思维模式更加缜密,证名规范更具层次。在辨证研究中,宜将各种辨证方法相融合,以推动现代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起源之一。中医辨证施护是临床的一门独立学科。要搞好中医护理,首先要掌握中医辨证施护的基本理论、特点及方法。“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对病人进行调查研究,采集病史。运用“八纲”、“脏腑”、“营卫气血”等辨证方法,分析、归纳、综合判断病属何“证”。“施护”就是依据判断之症制定相应之则。它包括方药应用、生活起居、饮食调理、休息保养。我从事中医临床护理二十余年,总结了“辨证施护”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络病辨证八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络病辨证是在认识中医学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以络病理论为依据,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络病的相关证候存在,并将收集到的络病症状、体征及有关络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思考,判断络病所在的部位、病因、病机、病变趋势,从而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络病辨证是中医  相似文献   

4.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基本规律、基本矛盾的概括,具有“连续性”和“特异性”两个特征。“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概括。“证”具有“阶段性”和“非特异性”。在一个“病”下面,可以有若干个“证”。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纵向认识,具有总体把握、纲领性的意义;辨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断面认识。辨病与辨证是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在辨病的前提下进一步辨证,则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意义。《伤寒论》既辨病又辨证,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创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所以研究《伤寒论》,首先要学会掌握应用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们提出一种为中医辨证建立客观定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即隐结构法. 本文介绍隐结构法的基本思想以及隐结构分析工具.中医诊断首先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然后对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势、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判断的结果称为证或证候,而判断的过程称为辨证.  相似文献   

6.
辨证体系的结构和计量诊断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是对病变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辨证思维的过程有“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三个台阶。证候与证素之间、证素与证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层网状关系。辨证体系应围绕证素閾值进行定量刻画。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可获得准确的辨证系数;用加权求和浮动閾值运算进行判断,能实现准确的辨证。  相似文献   

7.
中医辨证学现代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到证的辨证形式、“证”本质的探讨、症状辩证、计量诊断、数理模型、辩证专家系统的编制、“证”的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医辨证学现代研究进展。提出这些辩证方法和研究手段,只有在严格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作用,结合中医学经典的辨证方法,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规范辩证的统一体系,才能真正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丁甘仁医案著作中外科病案的辨证规律。方法 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对丁氏外科医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及频数统计,探索丁氏外科的辨病、辨证特色。结果 丁氏外科医案中疽为优势病种,痈、骨槽风、瘰疬等病也较为常见。与《中医外科学》中辨证对比,丁氏对疽的辨证更注重里证,而非表里同病;丁氏对大头瘟的辨证以表实热证为主要证型,而非内热证。此外,丁氏医案中辨证为血虚气滞或阴亏气滞的病案比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血两虚等常规外科证型更为常见。结论 丁甘仁外科医案所体现的辨证规律对当下外科疾病的辨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阴血亏与气滞两种病机的并存多出现在瘤、癌、瘰疬、附骨疽等病案中,反映了丁氏对“因虚而滞”和“因滞而虚”两种病变机理的认识,丰富了中医气血关系的理论,扩充了中医外科辨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证类诊断范畴。近年来中医在该病的辨证研究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注意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西医检测指标与中医辨证之间的相关性也有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糖尿病中医辨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病因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庄耿晏 《海南医学》1990,1(4):50-53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近年来,国内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方法,对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痛、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基本证候特点属于“本虚标实”,对基本致病因素强调内虚与外因俱存方能导致血脉瘀阻,进而引起“不通则痛”的观点。但对病机的分析方面各地的见解有所侧重。主要有:气血失和致病说、脏腑亏损致病说、标本相兼致病说等。  相似文献   

11.
辨证施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辨证施治的学习和应用,有以下几点体会。辨证和施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祖国医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治,而辨证则不同于“对症”或“辨病”。对症治疗是因为对某些病因诊断不清,或已做诊而又无法进行病因治疗而采取的一种针对病人症状的暂时性的措施和表面的治疗。如见咳治咳、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治疗方法,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笔者过去下乡巡回医疗,正值流感流行,有医生就将流感的药物包了很多包,不加辨证,不按病程长短,不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感邪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对宏观辨证,微观辨证,辨证五环节(病因,病位,病灶,病机,病势)和“证”的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研究。作者认为进中医辨 证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 ,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 5 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开展工作 ,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 ,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 ;未来应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证候与基因关系以及辨证方法体系等的研究。1 研究现状1.1 证候…  相似文献   

14.
局部辨证是相对于整体辨证而言,整体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基础上,对所搜集的病史、发病特点、症状、体征等,按一定的辨证提纲进行辨析而得出机体整体状态病机证候的诊断方法.局部辨证则是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对所搜集的局部症候及其发病特点进行辨析,得出机体患病部位病机证候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对疾病进行正确处治的依据。而明确“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又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的首要条件。然而“辨病”和“辨证”二者间的关系,是一个迄今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因此,愿提出如下意见,以就正于同道。一、“辨证”是“辩病”的发展有“病”始有“证”,没有“病”也就没有“证”。这是“病”和“证”的关系。从祖国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是先有“病”的概念,后有“证”的概念;从对  相似文献   

16.
我们提出一种为中医辨证建立客观定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即隐结构法。本文介绍隐结构法的基本思想以及隐结构分析工具。中医诊断首先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然后对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势、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判断的结果称为证或证候,而判断的过程称为辨证。就现状而言,中医辨证有三个方面问题:首先,中医辨证没有客观标准;其次,医师辨证技能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经验,只有高龄医师才会受到充分信任;第三,辨证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医师对同一病人所做的辨证结论往往不同。因此,十分有必要为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17.
刘茂才教授临床辨证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辨证论治出现是一些不适应性,刘师认为临证时在坚持中医理论基屈理论为指导,重视中医辨证为特长条件下,还应开拓思路,也于借鉴现代医学成果,进行微观辨证,无“证”求“证”、有“证”舍“证”等辨证发挥,抓辨证关键,灵活运用,做到有效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贾振华 《疑难病杂志》2009,8(5):259-261
“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简称“标准”)由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课题组起草撰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讨论通过并正式发表。课题组运用络病理论探讨血管病变中医防治规律,提出“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概念”,为开展“标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准”建立以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复杂系统分析方法及诊断性试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等数据分析方法,为“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动物模型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但是由于传统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各种辨证方法很难"求同存异",对于"证本质"的研究很难"以偏概全",临床惯用辨病论治替代辨证论治等弊端,限制了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朱文锋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证素辨证体系,该体系通过全面收集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常见证候,并使之规范化和数量化,明确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大基本辨证要素。证素辨证思想体系是发展数字中医药的基础,是沟通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理论。本文结合证素辨证体系思想,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医药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所面对的临床问题已有显著变化,应重视在传承和临床实践基础上谋求新的理论创新。辨证体系的形成肇始于张仲景《伤寒论》,不同的辨证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但其共性在于把握病机。周仲瑛教授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分析,以病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融多元辨证为一体,提炼形成更为实用、灵活、综合性强的辨证方法,能够活化辨证,执简驭繁。病机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理因素、病性、病位、病势,并由此构成辨证诊断的病机证素。病机辨证的应用要把握病机的层次性,明析病机复合、兼夹的复杂性,区别病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病机辨证以疾病病机为主体制定辨治方案,其内容以病机证素为条目,列有辨证、病性、病位、病势演变、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临证备要诸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