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传统意义上人们更多强调病机为脏腑虚弱、膀胱失约,但又不能以此解释小儿平日活动如常,眠中遗尿的问题。而从现代研究来看,小儿遗尿症的发生机制主要为神经系统控制能力的低下,睡眠觉醒反应障碍。麻黄是治疗小儿遗尿的常用中药,笔者对108则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的医案进行分析,得出小儿遗尿的主要病机在“气化失常”而不在“虚”。病机演变过程为三焦与肾阳气化失常,清阳不升,心窍被蒙,神明失用,因而小儿过于沉睡,有尿意时不能从眠中及时醒来,而发遗尿。兴阳化气、温肾开窍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关键。麻黄配伍石菖蒲,一主攻兴阳化气,一主攻醒神开窍,一主要走表,一主要入里,共奏兴阳化气开窍之效,可用于治疗各证型的小儿遗尿症,生麻黄兴阳化气之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奔豚汤所主病证及其方药配伍,对其病位、病机关键提出新解,认为此属冲脉之气分病;本病是因情志刺激引起冲脉气机逆乱,郁滞生热而冲气上逆导致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3.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灌木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麻黄入药历史悠久,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其后,古今医家对此药颇多论述,逐渐总结出本品的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是临床常用中药.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后,作用有所偏重.本文试就麻黄的常用配伍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飞 《江苏中医药》2016,48(10):77-79
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治疗咳嗽上气病的证候和方剂进行分析,可知其中8方所治病症同中有异,各具重点。结合经典研读和临床所见,提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咳嗽伴咽喉有气上逆感,是寒饮咳喘的辨证要点;第二,青黛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烧灼感、胸背痛等,确实有效;第三,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主治应为肺胀而并非肺痈。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配伍可用于外感表证、内伤杂病、诸窍病、妇科病等。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少阴主里,为一身之根本。外感过程中,邪气侵袭人体,因人体少阴之气的强弱,出现不同的证候,麻黄主入太阳经功在驱邪,附子主入少阴经功在扶正,麻黄、附子配伍,驱邪又扶正,治疗诸外感病证。临床中纯实证少见,纯虚证更是不多,虚实夹杂证最为常见,麻黄、附子的联合正与虚实错杂、邪实正虚的病理特点吻合,麻黄给邪出路、引邪外达,附子温阳固护少阴,防止麻黄发越太过,两者组合闭门不留寇、祛邪不伤正。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紊乱又是各种疾病的始动因素,麻黄向上向外宣畅气机又能通调水道使气下行,附子向内向下调理气机亦能由里达表、温通表里,两者相配一上一下,调畅人体气机,治疗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6.
麻黄是我国特产而闻名于世的一种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止咳逆上气”下此以往,麻黄止咳平喘的功用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直至今日,麻黄仍是一味最常用的止咳平喘药,在咳喘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医家对麻黄的适应证、配伍、用量、禁忌症及煎服等方面的认识也日趋完善。本文就近年来麻黄在咳喘病中的临床应用的一些经验报导加以归纳,编次成文,以供同道临床中参考。 1 临床适应证方面。传统中医认为:“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本草纲目》),也如汪昂所说:“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方证及病机的角度,归纳总结了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气上冲"的独特认识,以及临床的应用经验,其临床表现除了明确的"气上冲"外,还有胸满、小便不利、微喘,心下悸、脐下悸等,病机包括表证误下、胸中痰阻、发汗不当上虚下寒等,治疗则以桂枝为主要药物,抓住病机及方证,分清主次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及现代教材多认为《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是治疗虚热肺痿,作者认为该方原治上气,即哮喘,可移用于虚热肺痿。其病位在于肺而关于胃,病性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临床上只要谨守肺胃气阴两虚,痰火搏结的病机特征,可将该方灵活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覃骊兰 《新中医》2011,(10):3-4
通过对气药与血药配伍关系进行分析探索,认为气药与血药配伍法则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的特色配伍方法,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气血生理病理关系理论,并具有独特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平衡协调的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该方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病、复杂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冲气上逆证"是冲脉之气上逆引起的一类病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一些关于本证的散在记载,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尤其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论证了"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使"冲气上逆证"理论趋于完善.但是其治疗仅限于药物,并未涉及针灸治疗.考虑到本证属于冲脉为病,因此,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采用经络辨证的思路,选取公孙、气冲等穴位,运用针灸来治疗本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辨证、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探讨,祈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有关麻黄配伍方剂共33首,其应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配伍精当,疗效卓著,作者从发汗解表方入手探讨麻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认为发汗虽为首选,剂量当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雪  李春红 《江苏中医药》2019,51(12):79-80
东汉张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使麻黄的应用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整理分析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麻黄方剂的条文,以探求仲景应用麻黄的规律。发现仲景用麻黄主要治疗外感发热、咳喘、身黄、浮肿、肢节疼痛等病症,且同一病症根据不同病机,麻黄的配伍、用量不同,为拓宽麻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对咳嗽上气之疾辨证施治详尽,且理法方药完备,对后世治疗肺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个人体会,现将<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治疗咳嗽上气病所用7方的用药规律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5.
正葛根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有下利,葛根汤主之[1]。《金匮要略》痉湿暍篇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2]。其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掰)。笔者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两方面探讨了当归治疗咳逆上气的机理,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归具有行血之功,以及其含有的挥发油中的藁本内酯有很强的解痉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施建华 《山西中医》1997,13(6):48-48
仲景用麻黄八法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226100)施建华关键词张仲景麻黄用药特点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配伍方法非常精妙,兹作归纳如下。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辛温气厚,开腠理发汗,善解卫气之郁;桂枝辛温气薄,解肌和营,能透营分之邪;二者合用,一发卫...  相似文献   

18.
余秋平  韩佳瑞  焦拥政 《中医杂志》2011,22(21):1824-182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精神。从《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有麻黄的方剂入手,系统地研究了麻黄在治疗九类病证时的量效与配伍特点,以期引起临床对经方用量研究的重视,开拓经方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甘草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甘草的配伍规律,从其用药形式、治疗病症、用量规律、配伍方法及煎煮技巧等细微之处,探求其在方中的配伍作用与配伍技巧,认为合理巧妙配伍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适应证十分广泛,通过不同的用量及不同配伍发挥着不同的功效,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麻黄条文的方剂,探求张仲景使用麻黄的用药规律。发现以麻黄为角药的配伍在发热、咳喘、痰饮、疼痛、黄疸、水肿等不同病症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且麻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为拓宽麻黄的临床使用范围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